地方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020-09-14 11:46秦春雪张伟东陈寿琴李露柯成霞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秦春雪 张伟东 陈寿琴 李露 柯成霞

摘要: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国家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展开了诸项目的合作。那本文就围绕着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政府、高校这三类出现很多相同的需求点。因为高校是培养一级学科人才与二级学科人才的地方,所以企业、政府需要大量的这种专业人才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地方政府与当地高校展开了多种方式的合作,而追根溯源,其合作模式多以学院自身教学实力为特色,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有的学校因为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产业发展导向性,进而就在多个领域内与地方政府展开了相关合作。所以说,校地合作,其主要方面看的是学校办学的社会需求导向性,能否在为地方政府发展社会经济带来创新人力资源支撑。

一、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阐述

地方高校依附于当地政府,是直接管辖地方高校的管理部门。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很多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因为其本身的学术和创新教育资源丰厚,就更容易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政府的利益诉求就是,派遣一批学生,为当地的政府教育、经济等方面进行定向合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第十二条中: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这条规定为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了法律上的认可。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就依托当地政府和企业资源开设的微企创业孵化班、作孚创业人才班、希尔安产教人才班和卓越小学教师人才班等。

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美国的社区学院与高校,提供了一批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则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英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则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能力。并逐渐的形成以机会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模式。国内的哈职院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1]。通常情况下来看,高素养人才的培养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一个是能够举办各种创新大赛,但大赛所产生的效益却唯有创新,却缺乏后劲。就是只注重举办大赛,而大赛产生的获奖项目却无法正式落地变成产品。只有当创新产品变成实际的产品供人们消费,才能够算创新创业的成功。另外由于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其中的原因在于高校并不重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而创新创业师资也比较特殊,也不容易被学校聘请。最后还有政策导向与创业资金匮乏,我国有一部分的学校有实力为创新创业的同学设立基金为其拨款,但更多的学校是只能够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财政支持。当地的教育部门的教育财政都是有限的,有的地方除了要应付公办学校的正常开支,根本无力支持高校再开设新的课程。

三、校地合作的主要方向

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主要方向可以是行政方向,高等学院一般情况下都有管理类的专业,而此类专业就是为行政单位输送人才的。学校还可以面向社会扩招该专业的学生,为社会培养素养高的行政人才。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参与到地方政府。还可以为社会开设法律咨询服务、科研教育咨询等[2]。第二个合作方向是建设地方经济,可以通过相应的应用型经济建设数字经济科创中心或产业学院,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实用型的经济人才。可以通过技术转化来服务于地方经济,由学校出具科研项目,企业出具资金,进行科学成果的转化。文化是民族赖以存在的根本,有历史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可以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如:在重庆合川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可以对钓鱼城历史文化等做以探讨。通过一些讲座、戏剧等形式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以此来扩大当地文化的知名度与深度。师范学校是与当地政府合作的重点之一,可以增派学生去当地学校进行实习,而教师也可以进行再教育,从而达到提升学校教育综合水平的目的。如: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就与重庆合川当地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已下发了特定岗位的教师招聘,这也是高校师范专业的一次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定向的下派人员,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响应国家的号召,还能够为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入口。对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可以进行顶岗支教,从而让该地区的教育能够有重大的突破。

四、校地合作的新模式的实践

1、地方高校校地合作的理念培养

想要把校地合作顺利进行,必须对教育的观念进行转变。为了更好的可以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必须要在其创新创业的意识上进行培养。一般意识形态的灌输,需要非常权威的机构或官方组织来一锤定音。但是尽管可以一锤定音,但是一般的意识形态的构建还是一种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所以要让大家认识到对高素养的创新人才意识的培养,也同样需要更多时间[3]。首先要做的一点是对于创新合作的理念的培养,还要加强合作模式的探索。校地双赢是校方与政府方面都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结果,应当坚持由高校主导、政府推动,学院对创新合作开展实施工作,并且也要带动社会进行广泛的参与。合作领域因为当地政府管辖着,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以对这些领域也会进行覆盖。校地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还可以为当地的政府增添合作的助力。

2、構筑坚固的合作基础,以校地工程项目为主线

学校应当立足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并且要以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指导,开展创新课程。格力他们之所以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有了技术,因为他们用更精湛的科技技术来为公司打造更宽的护城河。学校想要办好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用自己最善长的资源进行深入探析,从而打造出学校自己的护城河。虽然这样会损失一部分的利润,但是专心会回馈给学校丰厚的回报。所以在校地合作之初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资源、自己的办学定位,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坚实的基础。只有把创新课程打造成学校的特色,这样才能够学校获得其他的资源,用以交换[4]。在明确学风时,应当明确其四个优良的学风。勤奋、敬业、创新、求实,并通过教师的培养和学校文化的熏陶,让学生的学风能够有良好的状态。在学校进行发展时应当集思广益,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办学的效益与教学水平。创新创业的项目库,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思路而设立的一种资源储备。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参与此类项目,获得大量的创新与创业经验。其中分为虚拟与实盘项目,就像股票的虚拟与实盘一样。虚拟的项目是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的实施经验,在学生开始做实盘项目时,必须要告知学生,虚拟项目虽然可以总结出很多的经验,但在实盘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并没有预料的情况。并且之前的虚拟项目得到的经验效果很有可能会失效一大半。

3、加强校地创新创业的人才库培养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创业人员为主的,还要对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有不同的类型,所以应当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学生的类型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正在创业或想创业与由创业能力的人。这种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但创业所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并且该类学生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做理论指导。所以必须要对这种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如: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创业团队的建立与管理等。除此之外,必须要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最好是隐秘性的跟踪,因为这样的数据更加的真实[5]。这类是创业创新培养的重点人才,必须要对其创业创新的素养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因为只要能够成功一个,就会构建出非常大的正面效益,从而带动学生进行创业创新。第二类是:只有创业的想法但缺少创业能力的学生,这种学生应当在创新创业培养的第二梯队中。他们比第一类的学生缺乏的更多,重点应当放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上。

4、扩建创新创业的师资人才库与基地建设

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先必须找到足够的老师。通过学校的优势资源,来对学生、教师资源进行整合。现今的高校培养的人才经常会有“不接地气”的问题出现,所以应当针对此类问题先构建出一支创新创业的教师。这种教师必须要符合一个教师标准,那就是必须要有着丰富的创新创业的经验。这样才能够铺设开关于创新创业的教师团队,并且这样的教师要此类课程中有着充足的师资,以免造成师资力量断裂。学校可以每年对青年教师进行考评,还可以把实践的考核合格作为主要晋升通道之一,也可以在学校内部产生师资,就不必去外校招聘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向当地创新创业课程开办的好的兄弟学校取取经。学校可以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配设导师,从而让导师与学生可以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帮助。

5、多元化合作的模式探索与明确合作内容

地方政府部门拥有:经济单位、科技单位等多个管理部门,自主传播式:所以学校也可以以自身学院为主体打造对外沟通的桥梁。如:对公务员进行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等。互动式:互动式是指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需求,进而学校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学院自身的教学水平,如:西华师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基本齐全。本科专业多,资源丰富,能够为校地合作打来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校地合作的范围包括了:文化、科技、体育等多种领域。所以想要开展校地合作的学院必须明确学院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与科研成果等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为校地合作服务。最后一步就是产出结果,因为这所有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而准备的。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探究和分析,我们先对当地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做了阐述,紧接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随后便展开了对校地合作实践的探究,得出以下几个观点,想要进行校地的有效合作,必须在培养方向上要明确,另外在师资人才库、学生人才库、项目的开拓、基地的建设、合作内容都要有细致的讨论。才能够把校地的合作做的理想的标准,因为校地合作的本质,是因为利益共赢的本质需求,所以才会展开校地合作。想要达到理想的标准,就必须要保证这些建设环节的有效性,才能够产出相应的结果。这样才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蜕变。为当地高校带来新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对该院校的报考。这样双方的利益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校地合作的深入,也能让学校与地方政府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度的合作。

參考文献

[1]杨树政,王安平,李化树,等.地方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02):21-24.

[2]李化树.地方高校校地合作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 2013(002):23-27.

[3]杨光祥,杨峰,屈建华.校地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2): 269-271.

[4]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成才之路, 2014(032):1-2.

[5]陈凌文,苏世彬,欧阳友全. "校地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探究r——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00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