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2020-09-14 14:58钟燊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钟燊

摘要: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

关键词:感知数  体验数  表达数  应用数、

分类号:G623.5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立数感。《数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但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

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对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现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摘取生活素材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后,组织“你知道的数”讨论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自己的座号、生日、体重、鞋号;早上要几时几分上学;我们一节课几分钟;我们教室里有几位同学;……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说出这样的生活中的数,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乐趣

再如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我国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还有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实践操作体验数。

动手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战场,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动手实践。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学习“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操作的活动过程:

第一步称一称: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第二步数一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第三步掂一掂: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第四步找一找: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质量,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设计活动方式表达数。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活动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抽象的数字不仅表示数的基数意义,还表示序数意义。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我让5个学生排成一排。有序地让某位学生说出自己是这排队伍中第几,从前往后数包括自己有几个人,问清楚这里第几个人和几个人有什么联系、不同。整个认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感性地建立起数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在学习“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数”内容时,设计一个简单的购物活动。让一位学生说出字母a表示自己有的钱,购买一个文具盒用去20元,问剩下几元用字母式子怎么表示,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a-20。再问:你有50元,买一个书包用去b元,剩下几元?一枝圆珠笔x元,买5枝圆珠笔要多少元?用y元买了5本笔记本,每本要多少元?这样一系列的购物活动,学生就能明了地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也是一种数,把抽象的字母式子理解成了具体的数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能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

四、开放思考空间应用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考察,才能对事物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在生活中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的魅力。

例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五花八门:父母每月工资有多少;一个月用电多少度、用水多少吨;家里有多少本书;买电视机用了多少钱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小明家一个月要用30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按每度电5角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怎样节约用电?……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体验到生活实际事、物中的数大小用量。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应用。再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运用结合起来,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