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9-14 14:58陈斯山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学科素养

陈斯山

【内容摘要】当下历史的教与学均与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内核相距甚远,或曰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距甚远,与中央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要求相距甚远,所以,广大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历史老师必须锁定、抵达的目标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教师的学科理念,二是教师的学科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学科理念 学科素养 教学艺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一定来自对当代文化的尊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华历史的深刻理解,没有这些,就没有了文化之源,文化之流也一定匮乏干涸。具体到学校教育,历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有让广大学子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尊重历史,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而不是数典忘祖。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初中历史学科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尽人意。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多年,安徽省中考历史与政治合卷,开卷考试,政治80分,历史70,分值不高,所以基本上处于“副科”的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法引起学生与家长对历史学习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家长包括老师也都认为历史无需下功夫学,反正开卷考试,到初三多买些资料,突击熟悉一下,就可以对付。

可以说,当下历史的教与学均与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内核相距甚远,或曰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相距甚远,与中央关于历史教育的相关要求相距甚远,所以,广大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行遠必自迩,我们首先要瞄准方向,锁定目标,选准路径,即日登程。

方向是关键。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便是这一学科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历史知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等。

——这就是历史老师必须锁定、必须着力抵达的。

目标明确就有了遥望的航灯和远方,但这仅是一个可期可盼的愿景,抵达尚需要找准路径,备好行囊,稳健前行。笔者以为必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教师的学科理念,二是教师的学科素养,三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日本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日中国每一百年就会交战,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中日是否还会交战?如果交战,你认为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据说学生给出了有理有据的答案。

故事的真假我们且不去考证,无论真假,它给我们的启迪都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反观我们的历史教师,若教学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会如何上?估计多数的让学生死记住几个知识点,战争是在哪一年,什么原因,战争结果如何,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如此之类。学生会背了,似乎就功德圆满了, 这就是教学理念问题。可以看出,日本的历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则更多的是囿于对过往的死记。历史固然需要记忆,耻辱固然不该遗忘,可我们更需要面向未来。学以致用,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才是要义,所以,理念的转变是基础。

其次,教师自身必须有富赡的历史知识、宏阔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历史情怀,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苍白的,历史有呼吸,有脉搏,有色彩。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中粗糙的轮廓,更有鲜活的细节,身为教师,若只能照搬教材里那几个枯燥的知识点,只会教条的复述历史的轮廓,那么他教学手段之穷绌、课堂氛围之沉闷、教学效果之差劣就不难想见。所以教学不只是“技”的层面的种种教学法,更需要“道”的支撑,这是硬币的两面,或者可以将“技”喻之为“毛”,将“道”喻之为“皮”,二者的依存关系则更为显豁。我这里所说的“道”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素养。

最后再说“技”。

前几年有一部书风靡天下,《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爱读。我认为,对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而言,尤其要精读深悟。这本书启迪我们,历史可以这样写,历史也可以这样教;历史书籍原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历史课堂原来也应该是这个模样。

所以,激活历史,让历史苏醒过来,立起来,便是教师必备的才具与能力,也是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激活了沉睡的历史也就激活了课堂。

如何激活?看下面例子。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 (至少三代)贫农生卒: 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子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一1344年放牛

1344年一-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一-1352 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1352年一-1368年 造反(这

个猛)

1368年一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明实录》)。

上述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开篇(有删减),剖析一下,可以得出:一、落笔新奇,不是纪传体史书惯常的开篇“朱元璋者,安徽凤阳人也。少家贫……”;二、语言诙谐,清新时尚,灵动幽默,而不是板着面孔的学究口吻。这份简历是个人成长史、奋斗史,也是一个王朝缔造的轮廓;三、细节生动,以调侃的语气,概述了历代帝王为了渲染君权神授的玄妙与神圣而如出一辙的编造出种种玄幻的故事,邻居“跑来相救”,多传神!枯燥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被唤醒了,有了情趣。

试问,我们的历史课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应该如此充满情趣、富有情味。迁移一下,笔者从教学的角度谓之曰:一、找准切入点,二、摆脱学究气,三、辅以烟火味。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我们追求教学情趣化的同时,绝不可忽略知识本身的严谨性,这是常识,兹不赘。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学科素养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