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墙建筑艺术形式的类型与演变

2020-09-15 16:13何洲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头墙巴洛克

何洲华

摘 要:山墙是石库门建筑的结构主体和装饰重点。石库门的山墙包括了传统中式、巴洛克式和现代式,各式山墙与石库门的各个发展阶段相对应,部分样式的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石库门山墙演变见证了上海的文化起源与发展。对上海石库门山墙做调查、分类和演化研究有助于理清石库门的发展脉络,还原石库门建筑的文化身份并为石库门遗产的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石库门山墙;巴洛克;观音兜山墙;马头墙;人字形山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上海市社区教育系列微课一等奖项目《走进石库门》系列微课开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上海石库门的起源与建造

上海开埠以后,小刀会起义占领上海县城以及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使得江浙皖各地的豪绅、富商、地主及大量贫民相继涌入上海租界,住房严重缺乏。外国侨商抓住时机,建起大量毗连式简陋木板房高价出租牟利。毗连式木板屋设施简陋,防火性能差。1869年租界工部局颁布《上海洋泾浜北首租界章程》,取缔租界内易燃的简易联排木板房,这成为上海石库门诞生的标志[1]。石库门单体脱胎于江南传统天井院民居,仿英国联排住宅纵横联列成高密度里弄住宅,在后期的发展中渐渐融入了各种西式建筑元素并逐渐演变为新式里弄住宅。

最早的石库门由租界外商投资,出租给租界内的华人,之后民族资本及官僚资本也参与投资。石库门的建造者主要是上海水木作工匠。上海本地的水木作分为绍兴与浙甬(宁波)两派。其中,宁波帮在上海的人最多,1823年成立水木作公所,参加公所的还包括上海、绍兴籍工匠[2]。1909年,石志相等创办浙甬同业公会,位于闸北裕通路。绍兴同业公会由杨斯盛于1906年创办,位于湖北路安仁街硝皮弄。后来,两所合并成立上海市营造厂同业公会[3]。两派水木作祖籍绍兴与宁波毗邻,文化同源。上海租界由移民起步,早期的上海移民中,宁波籍移民占70%。从建造者和居住者两方面可以推断上海石库门主要起源于宁波,本文对早期石库门山墙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20世纪以后,经商致富的宁波商人回祖籍建宅将上海石库门的新样式带回宁波,两地的石库门互相影响,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有广泛的一致性[4]。

二、山墙艺术形式的类型与特点

山墙是石库门建筑的结构主体,也是石库门建筑的装饰重点之一。石库门山墙的可以分为传统中式(人字形、观音兜、马头墙,图1)、巴洛克式(带肩巴洛克观音兜、马头墙的巴洛克转化型、带肩巴洛克观音兜的转化型)和现代式(带肩巴洛克观音兜的现代式转化型、马头墙的现代式转化型)三大类型。单个石库门建筑多使用一种或两种山墙样式。传统中式山墙包含了江南地区常见的几种样式,是国内移民文化的产物,流行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式微。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山墙普遍使用于石库门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所有样式中最具影响力,是上海石库门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在石库门发展后期出现了各种式样的转化型,开启了石库门山墙的巴洛克时代。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当代,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建设的多层住宅也大量采用了这种山墙样式。现代式山墙随着现代主义建筑潮流而兴起,以直线或几何形状整合带肩巴洛克观音兜的外形,部分山墙顶部装饰模仿同时期高层公寓(峻岭寄庐、福州大楼等)的外形轮廓。根据山墙的样式,可以将石库门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早期石库门(1869至1910年)、后期石库门(1910至1930年)和新式石库门(1920至1930年代)。

三、山墙艺术形式的演变

(一)早期石库门

早期石库门单体多为五开间、三开间或两开间天井院民居,正房与厢房两层,附属房屋一层,砖木立帖加外墙围护结构。外墙面抹纸筋石灰呈白色,也有刷青煤呈灰黑色(图2),屋面用蝴蝶瓦[5]。因年代久远,多数已经翻建,留存至今的建筑也因多次翻修失去原貌。从近代上海摄影中可以一览当时的山墙样式。早期石库门的山墙样式有四种——人字形、观音兜、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和马头墙。人字形山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硬山结构建筑。早期石库门的人字形山墙不带顶部装饰,檐口做成马头墙式的飞檐,一般用于联排住宅中间的防火墙,尽端位置和厢房的山墙则采用各种带装饰的类型。观音兜仅在早期石库门山墙出现,以后被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完全取代。观音兜山墙起源于闽南,后广泛流传于东南沿海地区。早期石库门的观音兜与闽南地区五形山墙中的金式相同,民间有祈福保佑风调雨顺的意思。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山墙起源于宁波。19世纪后半叶,宁波富商兴建建筑时巧妙地将巴洛克元素融入观音兜山墙,带肩巴洛克观音兜于是形成[6]。最早采用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山墙的石库门里弄是建成于1872年的兴仁里(圖3),该地是英租界建造最早的里弄之一,以钱庄多而闻名,1980年拆除建成六层住宅楼小区。马头墙的起源据《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载为明徽州太守何歆创修,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马头墙在早期石库门中较为普遍,以后被马头墙的巴洛克转化型所逐渐取代,现存马头墙石库门寥寥无几。早期石库门的马头墙多为厢房两叠,正房三叠(图4),石库门发展后期出现了五叠马头墙(图5)。石库门的马头墙属鹊尾式,正脊中间略低,两端像鹊尾呈弧线微微翘起,博风板似等腰直角三角形,下方以墀头或叠涩砖推顶。这种马头墙做法与徽州及上海老城厢民居不同,而与宁波传统民居的马头墙如出一辙(图6、7、8、9)。

(二)后期石库门

1910年以后,为适应上海移民的小家庭化,五开间石库门逐步消失,三开间两厢房、两开间单厢房和单开间无厢房石库门成为主流。砖木立帖结构逐步为砖墙承重结构替代。屋顶多用小青瓦或机平瓦,外墙一般为水泥嵌缝的清水砖墙,分为青砖、红砖和青红相间三种样式,以后两者居多(图10),山墙多以水泥压顶。这一时期的山墙样式主要是带肩巴洛克观音兜及其转化型、马头墙及其巴洛克式转化型、人字形山墙。带肩巴洛克观音兜转化型分为肩部转化和顶部转化两种。肩部转化时,有的将肩部下移至人字坡中间并增大体积,或增加肩膀数量至双重肩,又或将肩部转化成繁复的巴洛克曲线。顶部转化时,以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样式套用观音兜顶部,形成各种华丽的巴洛克顶(图11)。后期石库门中,二叠和三叠马头墙依然使用,同时出现了马头墙的巴洛克转化型,这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以厢房的二叠马头墙为原型,结合带肩巴洛克观音兜的造型转化形成。第二种以正房的三叠马头墙为原型,结合变化多样的巴洛克式曲线与直线线段形成,马头墙转化型山墙的层次感强烈,给予山墙以动态节奏和层层叠高的向上气势(图12)。人字形山墙因经济实用,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有单独也有混合使用,当位于外部山墙的位置时,人字的下方常带圆形气窗或各式气窗样装饰(图13)。张园(威海路590弄)是目前保存最完善的后期石库门与新式石库门建筑群,其山墙样式最全,也最具代表性。张园的前身是1882年建造的私家花园,1903年向社会开放经营,是上海游乐场的雏形。1919年歇业,拍卖易主,拆除后在原址建起了张园石库门里弄。由于园内土地分块拍卖,石库门多单独建造,山墙呈现不同的样式,基本涵盖了同时期沪上流行的式样(图14)。后期石库门的山墙发展成巴洛克样式体系与其身处的租界环境不无关联。上海开埠至1910年代,租界兴建公共建筑多数采用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或券柱式[7],在山墙和山花装饰上可见到大量巴洛克形式。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复古思潮不同,在上海,这些西方古典样式是作为新事物被接受的,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所以,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设计石库门时,将马头墙、观音兜与巴洛克建筑元素糅合,创造出各种时尚而华丽的巴洛克山墙样式,以提高石库门的建筑品味和档次。

(三)新式石库门

1920年代开始建造的新式石库门多采用二开间单厢、单开间单体布置,为适应上海人口增加和地价的攀升,楼层由两层升至三层,采用人字屋架砖墙承重结构。外墙多为红砖清水墙,也有青砖清水墙、青红砖相间清水墙和水泥拉毛粉刷。新式石库门大部分保存完好,代表性里弄包括建业里、梅兰坊、龙门村、四明村等。这一时期的山墙样式中,带肩巴洛克观音兜产生了两种现代式转化型。第一种以方形、阶梯形等直线或几何形状整合带肩巴洛克观音兜的顶部轮廓。第二种去除了拱券,仅留下带肩的平顶,在平顶下方装饰各种图形雕塑(图15)。马头墙的叠数越多越可彰显居住者的身份和地位,1930年建造的建业里使用了五叠样式。马头墙的现代式转化型为直线阶梯形状,水泥压顶,不再带有多余的装饰,这种现代式阶梯形山墙也出现在石库门以后的新式里弄建筑中,并沿用至今(图16)。人字形山墙造型简洁,施工方便,与现代建筑理念不谋而合,也被新式石库门大量采用,人字下方常带有几何形状的水泥雕塑图案(图17)。新式石库门山墙样式的现代转化同样与租界内兴建建筑样式的变化同步。1930年前后,上海建筑样式开始出现现代式转变,1929年落成的沙逊大厦以一种全然现代的形式矗立在外滩[8]。新式石库门受现代建筑外观的影响,以现代式的直线形或几何形状替代巴洛克拱券和弧线,部分石库门山墙的顶部装饰可显见同时期大型建筑(福州大楼、峻岭寄庐等)外观的影子。

四、不同形式山墻的区域分布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租界地产业的产物,其发展同租界的演变同步进行,租界也是石库门最集中的区域。早期石库门主要分布于1846至1899年的租界范围,包括黄浦区英租界及毗邻的跑马场(今人民广场)周边区域,早期法租界(老城厢北部和西北部毗邻地区),1863年划定的美租界和周边区域(虹口区南部及杨浦区的杨树浦地区)。

1899年,公共租界向周家嘴角(杨浦区东部)、静安寺镇(静安区)和新闸苏州河南岸(普陀区东南部)扩张。1914年,法租界向西扩张至徐家汇路(今华山路),向南扩张至肇嘉浜路[9],此后上海的租界范围固定下来。老城厢、扩张的租界加上旧租界区域是后期石库门建造的主要区域。

1920年代,租界内的新式石库门开始建造。租界扩张停滞后,工部局越界筑路的活动一直向西持续,带动了新筑路段的新式石库门建造。另外,随着上海城区的扩张,新式石库门渐渐扩散至杨浦区东南部,与租界毗邻的虹口区北部、原闸北区南部、普陀区东南部、长宁区东部、徐汇区东北部、原卢湾区南部、原南市区,石库门的分布范围达到顶峰,这也标志着石库门的发展进入尾声。1930年代兴起了取消石库门门兜、将天井转变成花园的新式里弄,这在以后的住宅建设中逐步取代石库门,成为上海兴建里弄住宅的主要形式。

五、结语

与建筑的单体布置一样,山墙样式也是石库门建筑研究的重要内容。石库门山墙样式演变见证了上海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完整演绎了近代上海由移民文化起源,西方文化东渐以及迈入现代都市文化的过程。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经修缮依然可以使用的石库门在拆迁过程中消失了,部分年代久远的石库门因原始设计图纸的缺失,在修缮时对山墙样式做了不当的重新设计,失去了可辨别的时代特征。石库门建筑有自身的寿命,新陈代谢无法避免,但是石库门建筑文化的消失是无法复原的,将是上海文化无法弥补的损失。对石库门的山墙样式做调查、分类和系统性研究,可以为石库门遗产的复原和石库门文化的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7-38.

[2]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15.

[3]秦锡田.上海市营造厂同业公会略史[C].上海: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1936:46.

[4]黄定福.宁波石库门建筑[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1):44.

[5]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1987:6.

[6]周锐.城市的巴洛克弧线[N].宁波晚报,2010-10-12(A19).

[7]陈从周,章明.上海近代建筑史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23.

[8]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83.

[9]上海租界志编撰委员会.上海租界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96-101.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

猜你喜欢
马头墙巴洛克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青砖小瓦马头墙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没规矩”的巴洛克
马头墙 徽派建筑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