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2020-09-16 06:41
雷锋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积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全社会的道德标杆、精神标识、文明标记。新时代,雷锋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显示出引领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已深深地刻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记忆里,这种记忆随着时代历久弥新。关于雷锋与雷锋精神的文明记忆,在现代社会的疏离与冷漠之中再次被唤醒,用以拷问人们的灵魂与良知。雷锋作为时代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价值符号,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节俭与良善美德是现代公益慈善精神的财富伦理基础,雷锋精神中蕴含丰富的公益慈善伦理精神因子,值得传承和弘扬。

应广大群众和亿万学雷锋志愿者的要求,从 2020年起,《雷锋》杂志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开辟专栏“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评选范围,所选的个人或团体必须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在建功岗位、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事迹感人、真实可信。我们每月选择十个典型人物(团队)案例,推选为当月“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将从月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中评选出该年度“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本期,迎接第五个“中华慈善日”,推选出近年来我国慈善领域事迹突出、社会影响良好、具有感召力公信力示范性的个人(包括慈善工作者)和团队,列入“最美学雷锋新闻人物”—— 九月雷锋榜。

10个慈善个人

郭明义

郭明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特级劳动模范,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公路管理业务主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2011年2月14日,郭明义荣获“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其颁奖词为:“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郭明义“当代雷锋”荣誉称号;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3年10月22日,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郭明义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榮誉;2019年7月24日,郭明义当选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

郭明义自述:从小到大,雷锋一直是我的榜样。做雷锋传人,就要立足本职、奉献岗位,在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中收获幸福。这些年,我积极投入希望工程、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等活动。截至2020年3月,已帮扶遍及20个省市自治区的5400多户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脱贫,捐款总计2830多万元,参与团队约1300余支次。有人问我,你自己并不富裕,为什么还要去帮助别人?我确实不富裕,但做出一点帮助,能够让病人及时得到救治,让贫困家庭一解燃眉之急,让失学儿童露出幸福微笑,这都是我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不做呢?我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儿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吴仁杰

吴仁杰,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在共青团系统工作的55年里,吴仁杰组织49个先进人物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3000多场,两次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作报告;在担任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的20余年里,参与建设2000多所希望小学、300所红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和贫困学生18万多名,为偏远地区培训师生2万多名,为新疆喀什地区援建希望卫生室277个,为云南援建“共青团希望水窖”500座,组织“百万志愿者献爱心”“百万母亲献爱心”“百万企业捐百万元”“百万党团员捐百校”“百万团员、百名青年企业家帮困助学”等活动,筹资近9亿元,得到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等兄弟省市的好评。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对上海市希望工程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上海市的希望工程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效明显,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树立了上海服务全国的良好形象。”

万佐成夫妇

万佐成夫妇,南昌六旬夫妻。2003年,万佐成夫妇在南昌肿瘤医院旁开办了“一元抗癌厨房”,炒菜仅1元。这里有为照顾妻子,50岁第一次拎起炒勺的丈夫;有母亲生病,站在灶前的16岁孩子;还有不惧病痛为自己烧饭的患者……艰难的日子,一餐餐家常菜,支撑他们走下去。

江西省肿瘤医院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两排炉灶构成了一个简陋版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挤满做饭的人。

17年来,善良纯朴的万佐成夫妇,用“一元抗癌厨房”,守护来来往往的病人家属,在平凡烟火中,见证生死,传递温情。

17年来,万佐成夫妇坚持免费为患者家属提供炊具,炒菜一块钱、炖汤两块五。很多癌症患者或家属来这儿做饭,能省一块是一块。20多个煤炉前,人来人往,交流的都是病情和生活琐事,传递的却是人间温情。

卢迈

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市场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流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长期研究中国发展问题,关注农村问题、社会公平和偏远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

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期间,卢迈协助王岐山组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开始关注农村贫困问题。

卢迈关心社会底层,带领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撰写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致力于社会公平发展和进步。他重视儿童贫困问题,推动基金会发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进展》旗舰报告,持续行走在为儿童发展扫除障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上。立足大国之思,他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放眼人类发展, 他体察世界,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积极参与、承担责任,推动了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美好理想。儿童早期发展时期,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影响大脑,影响孩子身心发育,最后导致孩子本身成长中遇到各种困难。如果能够提早干预则越早越好,让他们有接受早期养育和学前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投入是效果最好且最合理的。”卢迈说。

刘海鹰

刘海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是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教授个人名字命名,是目前我国唯一专注脊柱疾病健康和救助的慈善组织。作为一个纯专家技术型基金会,基金会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团队为依托,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促进全民健康发展”为宗旨,主要开展脊柱病贫困患者医学救助和骨科医生培训项目。

从2011年到2019年,海鹰基金会专家的足迹遍布祖国西部、中部贫困地区,专家团队赴16个省份,43个贫困县市,行程逾20万公里;在全国建立了16个脊柱疾病国家级救助中心,为6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患者进行义诊;用8年在甘肃、贵州、河南、内蒙、山东等地,建立7个医学专家工作站,对数千名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其中数十位基层骨科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累计救治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106人次,为90个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家庭带来希望。

庄仕华

庄仕华,1973年12月入伍,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国守信院长”“全国百姓放心医院院长”,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当代雷锋”“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

庄仕华41年雷打不动地查房,义务巡诊,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每天要做20多台手术,为数十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此外,还常年坚持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行程40多万公里,巡诊44万多人次,义务帮助19家偏远贫困农牧区医院改善医疗条件,培養120名技术骨干,帮助580多个患者脱贫。庄仕华始终以进取之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创造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10多万例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有7种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媒体这样评价庄仕华:庄仕华是一代代驻疆武警官兵热爱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边疆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迹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开拓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

白玛央金

白玛央金,西藏拉萨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西藏自治区母子保健协会会长。白玛央金自2001年开始从事报道中国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事业怀有深厚感情,利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去为残疾人鼓与呼。

近年来,由她采制的《高科技走近残疾人》《我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西部孤残儿童将进入家庭寄养》《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圆残疾孩子上学梦》等一批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播出,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2009年,白玛央金、丹增曲珍、央金开始筹办西藏自治区母子保健协会,专注于培养乡村助产士。在西藏,传统社会并没有接生婆这样的专人为妇女提供接生服务。每次生产,牧区妇女在自己母亲和姐妹的帮助下完成,由于没有采取较好的护理措施,母亲和新生儿时常遭遇不幸。协会创立之初,就将“拯救母亲和新生儿生命”作为机构发展的目标和使命。

在白玛央金的领导下,从2010年至今,西藏自治区母子保健协会一直邀请全区各大医院的32位专家授课,截至目前,共培养近1500名乡村医生,分布在全区62个县218个乡786个村。通过这些乡村医生,成功接生2500名新生儿,受益人群达14万。

孙兰香

孙兰香,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浙江温州市“红日亭”负责人。自1951年12月6日起,温州市“红日亭”全年向困难群众提供茶水饭菜。“红日亭”是鹿城乃至温州慈善的缩影,是温暖之州的爱心地标,也是新老温州人的温暖记忆,更成为温州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

从“爱心茶”到“爱心粥”, 孙兰香带领“红日亭”一帮爱心人士坚持行善,引领了温州免费茯茶、免费热粥的善举爱潮。2010年退休后的她,选择加入“红日亭”。最初的“红日亭”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20多位老人就挤在这小小的棚架里,为路人送粥煮茶。那时候,“紅日亭”平均每天要煮18锅粥,消耗80多斤大米,茶水每天供应一两吨,惠及人群主要为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过往行人……为了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孙兰香和其他“红日亭”义工们,还增加了农历二月二芥菜饭、清明饼、端午节粽子、八月十五月饼、冬至汤圆、腊八粥、年糕等传统节日特色食品的免费供应。自2012年开始,则在每个星期天提供面条、粉干、年糕等主食,让大家能换换口味。

这份清晨四点就要起床、晚上八点才下班的“工作”,孙兰香一干就干到现在。“陪‘红日亭走过了这么些年,早已不能用‘坚持来概括,每天到‘红日亭,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孙兰香说。

崔崑、朱慧楠夫妇

崔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7月3日,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再次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据悉,捐赠手续是工作人员前往崔崑院士家里办理的,没有任何仪式,崔崑老还特意叮嘱“不要宣传”。

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一起将全部积蓄420万元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当时,崔崑谈到捐资助学的初衷时说:“我和老伴算是高龄了,生活上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工资还有一些结余,想要捐款回馈社会”。2018年,他将退休金及之前的存款,攒到一起,再捐180万元。加上此次“新生助学金”的设立,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在助学方面捐资已达到1000万元。

谈及捐资助学的初衷,崔崑院士表示,是国家培育了自己,设立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自己的初心,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

陈东升

陈东升,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8年10月,陈东升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推荐宣传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陈东升长期关注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公益事业,2011年他个人捐助1亿元人民币给武汉大学修建万林艺术博物馆,不仅如此,还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艺术品以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博物馆已于2015年落成开馆,兼具校内学术研究、展示和面向校园之外公众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誉为“中国最酷的高校博物馆”。

2020年2月13日,楚商“盟主”陈东升发出战“疫”动员令,成立武大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工作小组,动员武大商帮力量、校友力量,在全球寻找物资,支援武汉进行总攻战,全球楚商战“疫”捐赠已突破14亿元。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
春风里的小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假如雷锋也有朋友圈
学雷锋
学雷锋日 昆明全城“活雷锋”在行动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常学常新 常学常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