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1 +X”阅读教学中两者的关系及“X”的选取依据

2020-09-16 06:34粱瑞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读书笔者课文

粱瑞妹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单一、碎片、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提出中小学要采取“1+X”的教学方法,在利用好教材本身以外,要关注自由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具系统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文章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分析“1+X”阅读教学中两者的关系及“x”的选取依据。

关键词:“1+X”;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1”和“X”的关系

“1”和“X”都是阅读对象,都会出现在阅读活动上,两者的使用是为了解决阅读问题,建构阅读意义。但是两者的位置是交互的,“l”会因为选择的“X”而决定它是处在上位还是下位。

(一)上位关系的“1”

当所选的课外阅读素材“X”是为“1”服务,助力学生对“1”的读通、读懂与读深时,“1”就处于“X”的上位,“1”的形式或内容包含着“X”的形式或内容。例如,《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笔者选择了李广《射石搏虎》的故事作为此处的“X”。学生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了解到李广把箭射人石头拔也拔不出。他与老虎搏杀,即使先败受了伤,最终也射死了老虎。可见他是个力大无穷、斗志顽强的将军。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说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盼望。

(二)下位关系的“1”

教材里的一些选文本身就是从课外书里摘取的一篇或一部分内容,如果选取的“X”是它的整本书,就会出现“1”是“X”的一部分的情况。例如,《闻鸡起舞》《画蛇添足》等是《成语故事》里的故事。这个时候选择《成语故事》作为“X”的话,“1”就处于“X”的下位。推荐学生读整本的《成语故事》是知识的厚积,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实无论“1”与“X”的关系如何,我们对“X”的选取是基于对“1”的教学有帮助,能够促进学生生成阅读认知就是成功的选取。经过摸索与实践,笔者归纳了以下四个角度作为“X”的选取依据。

二、“X”的选取依据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取“X”

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承载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说“1”是已经确定了,那么在“X”的选取上,当然也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筛选。使用了“X”后能使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得更全面、更到位,学生的视野更广阔。

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观潮》,介绍的是杭州钱塘江八月十八那天涨潮时的奇观.声势浩大,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守候观看。笔者选取了“新浪有温度的视觉”之《钱塘江大潮来袭》作为文本的“X”来补充。学生通过一张张广角图片、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文字陈述,感受到钱塘江被称为天下奇观并非浪得虚名。

“感受自然之美”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梳理整单元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回忆了三年级时学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火烧云》《美丽的小兴安岭》《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课文描写的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壮美风光。还让学生补充阅读了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巴金的《鸟的天堂》。之后布置一项作业:百度查阅中国的八大奇观有哪些,把名字写下来,并简单说出各奇观奇在哪。以这些作为整个单元“1”的“X”,让学生对所学过的名山大川有所梳理,在脑中编织我国自然景观导图网。当有外国人问到这方面的知识时,学生足以成为祖国风光的小小推广员。

(二)基于学生理解的需要选取“X”

有些教材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隔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情感的能力。这时就需要选取一些“X”来对“1”进行补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抗日战争前)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拿到教材时,笔者担心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或生硬地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使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细细琢磨后,笔者选取《火烧圆明园》的短视频作为“X”来给学生补白。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铺垫,教学的过程顺利很多,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当时落后、任人欺负的中国。学生会为帝国主义的无耻而愤怒,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而悲痛,也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明白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课堂的最后,笔者在班级里提问:“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越来越强大,是不是我们就不用读书了呢?”学生非常快速地回答:“不是。”笔者继续追问:“那请问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安静了片刻,有学生举起手来。生1:“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我为实现这个梦想而讀书。”生2:“最近我在看《主持人大赛》,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生3:“老师,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笔者说:“你能提出来,说明你已经在读书的路上,因为‘学贵有疑。不过当你发现读书能让你找到你心中想要的,当你发现读书能让你更加聪慧,你就知道你为什么要读书了。”

上完这节课,笔者觉得很开心,因为这堂课是成功的。学生不但明白了周恩来为什么有那样的宏愿,而且回到现实,自己也找到或者蒙咙地知道读书要有目标,不然就会感到迷茫。

(三)基于知识回流的需要选取“X”

“1”和“X”的关系并不是总是“1”为上,“X”为下,有时也会倒过来,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知识回流,追本溯源。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学生对故事中的神奇之处非常感兴趣,学得很起劲,但是笔者觉得还不够,中国神话、外国神话那么多,不能只局限于这几个。

笔者希望学生能对神话故事有一个系列性的学习,知道中国的神话人物有哪些、外国的神话人物有哪些、这些神话人物有什么特征,至少能各说出十个八个的代表:所以,笔者把《中国神话故事》和《外国神话故事》两本书作为这个单元的“X”进行补充,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读完一本,然后做一些主要人物与事件的连线题和选择题,以强化对神话人物的认识。通过这样的积淀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四)基于突破重难点的需要选取“X”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批注单元,要求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牛和鹅》这篇课文是一篇引路文,是“1”,在文章的旁边就已经示例了以下5个批注内容。

(1)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疑问)

(2)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赞扬性感悟)

(3)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信息概括)

(4)“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词语的感悟)

(5)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主旨领悟)

笔者利用教材里选用的课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作为“X”,进行批注的拓展教学。其实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有梯度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要求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也就是让学生在读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陀螺》则要求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动脑,好好领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思考角度、写作手法等。例如,动词是否精准、语言是否风趣幽默、神态是否传神、外貌描写抓住特点没有、心理描写是否细腻、擅用什么修辞方式等。要会读文,还要读进去,在这种边读边体会、边批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笔者还增加了《蜜蜂》作为“X”来强化批注的训练。《蜜蜂》开头的第一段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这与《牛和鹅》的开头述说词“大家都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可以模仿着提问:蜜蜂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往下读,边读边体会、边批注。可以是提出疑问,可以是赞扬性的感悟,又或是对信息的概括,或者是主旨的领悟。

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所以推行“1+X”的阅读教学非常必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阅读储备量,才能更好地再建与重构语文课程资源,既能提升教师的能力,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读书笔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