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2020-09-21 08:45亢晓荣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摘要】科学与人文是人类世界有序运转与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如何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让我们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成为近现代的发展主题。时至今日,我们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保证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如何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成为当下必然要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传统文化角度提出了关于两者融合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合思想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其中,既有诸如“天人合一”“兼爱非攻”等人文精神,也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精神,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过短暂的统一,但是,更多时候处于分裂状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既往的发展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在提升自我修养与思想觉悟的同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特征

(一)传统科学精神的特征

1.追求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一些科学技术均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而这种特点也成为传统科学精神的一种典型代表,这也是区别于西方早期科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以“天文学”为例,西方的天文观测最早是一些达官贵人、天文学家的兴趣爱好,而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范畴之内的天象观测、历法编制等,都是为农业生产而服务的,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另外,像数学領域的“割圆术”、化学领域的“火药”等,都是同理。由于我国古代科学精神重实用而轻理论,因此,虽然传统文化中在许多领域涌现出璀璨的科学技术,但是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也就很难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2.非理性思维

从思维层面上来看,西方科学的特点是强调理性思维的作用,但中国古代的科学特征恰恰是沿着体验和直觉的非理性思路,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意向”“意境”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火药的发明,并非人们在脑海中有“火药”这一概念,然后沿着理性的逻辑思路研究发现的。火药最早是由一些炼金术师偶然发现的,而这种偶然甚至是意外,要归功于灵感的启示作用。

3.经验性总结

由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因此,这些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由个体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局部到整体的归纳精神,也是传统科学精神的一种特殊体现。例如,古希腊人阿基米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杠杆定理”,并且通过著作《论平面图形的平衡》,对这一原理进行了论证,形成了较为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是,在这一定理提出前的2000多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已经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等臂天平了。虽然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并不清楚其中的杠杆原理,但是这种生活经验却包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科学精神。

(二)传统人文精神的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地体现着人文理念、人文关怀。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墨子的“兼爱非攻”等,都体现出了对普罗大众的关注。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派别,儒家学派中“仁人思想”贯穿始终,除了孔子、孟子的人本理念外,后代的儒家大师像朱熹、王阳明等,也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不仅从思想层面教导人们尊重人格、关注人性,而且还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行动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2.注重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上至封建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着对品德的极高追求。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才能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格,效仿先贤圣人,追求更高的理想境界。古人对于这种道德品格的重视和追求,也侧面反映了人文精神对大众的深刻影响。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品德修养的动因,既有来自外部的,例如儒学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内部的,主要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伦理思想与道德观念,支配他们从行动上注重自身的完善和道德的修养。

3.追求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老子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也逐渐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人文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广泛的人文基础,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将会对人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都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对于古人来说可能是为了追求来自大自然的更好回馈,而对于当代人来说,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追求实用性和便利性,是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功利心过重,甚至为了追求科技发展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就得不偿失了。特别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全球科技发展迅猛,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缺陷,例如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扭曲,为了追求物质与金钱利益,造成了生态的严重破坏。虽然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我国古代的一些学者也曾展开了“道器之辨、体用之争”,也体现出了对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思辨,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二)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儒家的“仁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传统人文精神开始失落,而西方工业文明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逐利性”促使人们追求更多的财富,人文精神的缺失现象严重。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卑劣手段,社会整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标准一再降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裂,以及人文精神自身的失落,对个人、对社会,甚至是对一个民族、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基于传统文化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策略

(一)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提升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很多虽然历经了几百甚至是几千年,对于当代来说仍然毫不过时,具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在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优良文化真正利用起来。例如,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破坏公共秩序、标准规则的现象。对待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我们应当效仿古代的“君子”,坚持做到“不逾矩”,绝不因为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破坏秩序、违反规定,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注重道德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的发展成为推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動力,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就很好地契合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我们应当树立科学思维,这有助于我们看待事物时能够运用辩证的眼光、从理性的角度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是,我们也要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待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应当关注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才能实现科技发展的持续性。

(三)树立“和合”思想,正确对待科技与人文的发展

“和合”思想是中国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互相渗透、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人文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转化为“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自然观;就人与社会关系而言,“和合”思想已嬗变为“和为贵”观念,成为中华民族进行族群融合和社会建构的民族观。将这种“和合”思想落实到生活中、工作上,以及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维护中,才能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是人类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同时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我们应当挖掘和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经验、思想,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品德修养,为科技创新与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进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伟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才智,2013(8).

[2]朱成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的当代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刘伟光.传统文化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D].锦州:渤海大学,2014.

作者简介:亢晓荣(1968-),男,汉族,山西原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