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人形成与自我认知的过程研究

2020-09-21 08:44方笑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

方笑

摘 要:传播学中的人内传播理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实践,都与“个人形成”这一命题息息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两种理论的共通与不同之处,并由此探究个体自我认知的完整过程。

关键词:人内传播;来访者中心;个人形成;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02

一、理论研究

(一)共同的目的——个人的形成

在传播学领域,人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五大基本类型之一。所谓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行为。人内传播理论认为,个人能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认为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上述两个不同领域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从何视角展开对个人形成的研究,首先,肯定不能忽视“人”本身的巨大作用。此外,两者的共通点在于,都强调了个体自身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性,且最终的目的都指向个人的形成与自我的认知。

(二)不同的侧重

1.他人在场与否

“镜子”是一个常被人們拿来作比喻的意象,其意蕴也较为丰富。通过对镜子意象的不同解读,我们可以进一步形象地探讨个人形成中需不需要他人在场的问题。

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理论,在库利的理论中,镜子指的是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我们的自我,是通过别人对自己行的评价而获得的。

在人内传播的视阈内,自我认知的形成,离不开别人的评价与理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因此,没有人天生就存在一个自我。在向内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分析与推测,反观自照,形成个人的态度和轮廓。这是一种重新构筑自我的过程,并且只有在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过程中才能得以发展与健全。

文人却不这么认为。诗人张枣在《以朋友的名义》中吟诵“以朋友的名义,你们去镜中穿梭。”作家罗曼罗兰在写作时,习惯在桌上放一面镜子,从而可以观察到自己写作时的表情。在张枣与罗曼罗兰那里,镜子指的就是他们自己。有一面镜子一直在等候着他们,等候他们坐下,对着自己的形象抒情,或者与之对弈。

这和罗杰斯所表达的“与自己搭调”比较类似。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的是个体自身的下降与沉浸。咨询师是不会作为“他人”而在场的,他也不会以任何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来设定目标、塑造他人甚至操控他人。他强调的是与来访者此时此刻的共存,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开口,更重要的是,让来访者做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内心的强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来访者坦然地感受到自我积极的一面。于是,来访者可以产生流动性的变化,他们的灵魂与存在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对自己的结构更加熟悉。终为自己,而不是泛化的他人。

2.感觉还是认知

最早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以及个人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提出了“内省式思考”的观点,认为在一个人遇到新的问题状况时,会把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与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与加工。

单从字面上看,这与罗杰斯所阐述的“对经验开放”无异。但进一步看,不同的点在于,人内传播属于自我认识的范畴,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这样的一种活动,是在人的认知与理解层面发生的,强调观念、态度、意图、目的等的生成。比如说,“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或不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

而来访者中心疗法,则更强调对自我的感觉。如果单把“感觉”一词从语境中抽离出来看,指的是人通过感官直接作出的反应。但在罗杰斯这里,他所论述的感觉不应属于冷暖一类,而是当个体把生活经历与内心起伏都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之后,再将其融入自己世界的意境之中的感觉。这样一种感觉应该以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作为基础,才能够把面具和面具背后的面目区分开来,最终实现不再防御的接纳与开放。就像西娃①的诗,在具象的抒情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她强烈的个人意识。在日常的背后,绝非空洞,而是哲思与彻悟之后的深刻。

二、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两种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个体与自己打交道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变化与发展。而不同点则在于,人内传播理论侧重“我和我身外万物”反作用于“我”的认知,而来访者中心则更侧重“我”的感觉。笔者认为,在个体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上述两种观点。先向内,再向外,并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考量内外部环境,形成多维度认知。

基于此,笔者将个人形成与自我认知应有的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返身

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种返身的沉浸体验,即上文中所论述的罗杰斯的理念。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自我应当是一种超社会的独立存在,有着超然的思想和独立的自身,可以体现自我的绝对精神。这需要个体摒弃一切外在因素的干扰,将精神从日常的琐碎中超拔出来,从现实的功利世界超脱出来,从而发现前所未有的个人世界。此般境界,在陶渊明那里,就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宗白华那里,便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在心中静观万象,万象便犹如在光明莹洁的镜中显现,显现出它的本然、充实、自由。

在这一阶段,除了有意识追求绝对自我,也需要把无意识的内容纳入考量范围之中。弗洛伊德把个体的人格结构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的冰山模型表明,在个人精神中,意识的占比很少,可以将其视为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则都是潜意识。因此,通过自由联想与放松,并对无意识中的内容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在最大的限度中实现对自己真诚。

我们需要将此作为自我认知的第一步。反之,如果让他者的评价先行,那么,在认知的过程中,个体容易陷入失去自我的尴尬处境,将外界的认知内化到人格当中去,先入为主,导致看不清面具背后的自己。

然而,在罗杰斯秉持这样的思想进行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初期,也有和他不搭调的来访者,将“来访者中心疗法”批驳为“罗杰斯中心疗法”,认为其不具备普适性。另外,美学理念所构建的理想环境与现实固然也有一定的差距。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之中,完全超越现实的藩篱。因此,只能将此作为第一阶段的自我认知。

(二)出离

人的自我不是完全封闭和孤立的,而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因此,要形成立体的自我认知,离不开走出自身,并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这样一个过程。通过互动与传播,个体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米德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的理论,前者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我,即前文第一阶段返身认识中的自我。并且,在此基礎上,米德发现,还有另一方面的自我与“主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他将其称之为“客我”,即作为他人评价和社会期待所代表的自我。而个体的自我认知,正是在这两者的辩证互动中形成。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一阶段而言,这个“主我”不是一意孤行的,相反,他是对各种外界环境体现的“客我”的反映。

因此,对于个体自我认知的过程而言,虽然可以将其归为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它的一端指向内,另一端与外部环境保持着衔接的关系。如此一来,才能避免走向过于绝对的唯心主义。

(三)回归

在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感知形成自我认知后,再回归到自身,对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作出积极能动的反应,这便是第三阶段的认知内容。

然而,这里对自我认知的回归,并不是指倒退回到最本初的自我,而已然在回归之后,对认知基模进行修正,成为一个新的行为主体。也就是说,个人不是原封不动地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期待与要求,而是沿着自己在第一阶段认知中的立场,对第二阶段中的评价进行能动的修改。并回归自身,对于和原有基模相吻合的,则起到强化作用。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形成新的认知基模,实现对自我认知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阶段的互动在与个体与身外万物的互动,而到了第三阶段,更侧重在对上述过程的内省思考。这里既强调横向的思考,来重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强调纵向的思考,将过去与将来联系在一起。最终,回归的本质在于,在调节本我与超我的主动过程中,实现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内在化。布鲁默将这样一个过程称为“自我互动”。每个人都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知对象的同时,也会将自身作为认知的对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个体得以不断发现自我,形成自我认识,并对自身采取行动,在交融中取得进步。

关于个体自我认知后的呈现,戈夫曼曾提出“前台”和“后台”的概念。“前台”侧重的是“客我”的表演,“后台”侧重的是“主我”的呈现。后来,梅洛维茨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区”的概念,即“前台”与“后台”地狱界限的模糊与合并。虽然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梅洛维茨“中区”理论的立足点在于,电子媒介对个体“前后台”的模糊化影响。但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之下,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对个体认知形成过程的讨论。没有完全处于静止状态的个体,也没有“前台”和“后台”处于绝对二元对立的个体。因此,在强化了内部认知与外部评判之后,“中区”范围相应扩大,社会化之后的自我认知在其中得以形成。

三、结语

传播学是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学科,因此,可以将其与其他与之衔接的社会科学放到同一个语境中进行更为宏观立体的讨论。本文通过定性的比较研究,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针对个人形成这一命题,展开对自我认识这一过程的讨论。这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需要个体在多方认识中实现自我接纳,并在多种互动中得以立体呈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美]卡尔·R·罗杰斯,著.杨广学,尤娜,潘福勒,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
追寻自我之旅
从学生自我认知需求的角度解读《丑小鸭》
信息技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基于消费者自我认知的品牌营销评价体系研究
自我认知团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