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分析

2020-09-22 09:52张丽君
学理论·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政治文化现实困境

摘 要:党内政治文化和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价值认同、理论引领、文化传播和政治向心力等方面形成一定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如何寻求突破,来有效推进后续建设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由此,本文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时代视域,通过明确其现实困境,来就进一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建设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政治文化;现实困境;推进路径;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101-04

党内政治文化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又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建的基础性内容,不仅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2019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其充分说明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中,必须要对党内政治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中做出新的完善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研究,杨崇磊基于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现实意义的论述,将其理论渊源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政党理论、政治文化观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依据双传学的观点,党的性质、党的使命、党的地位、党内政治生活问题及党纯洁性、先进性的保持等均为党依靠政治文化建设对时代诉求做出回应的基本动因所在。由此,便能够从生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支持对政治文化建设联动机制的构建。李庚香就不良政治文化的典型类型和影响政治生态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种社会清平、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而对于这一政治生态的涵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秀的政治文化。周显信、冯灵芝在研究中对官场术、厚黑学等不良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所带来的负向影响进行了阐述,并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等多个方面,就支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的现实举措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有的相关研究,其不足和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碎片化是当前探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而在深入性、系统性方面还需要做积极的提升;部分研究的展开通常依循于一定逻辑和基于成熟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的视野较为固化,且缺乏深度。

考虑到上述研究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本文与政治文化理论相结合,基于对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内在逻辑的梳理,从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两个方面,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分析,进而为其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支持。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民族、政党,能够没有文化而自立自强。而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列宁同志早在1920年便从目的和功能的层面进行了明确: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支持对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培养,使其具备战胜偏见与谎言的能力,可以领导广大的劳动群体去迎接新的秩序,进而使所建设的国家不再有资本家、地主和剥削者。因此,所谓党内政治文化,顾名思义,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相较于资产阶级政党,我党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有着一套稳定性较强的价值观念,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资产阶级政党所不具备的。就西方社会的政党来看,党员的价值观普遍缺乏稳定性,且政党奉行的是一种金钱政治和选举政治,更多是对选民和背后财团的迎合。但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因在文化观念上的稳定性、连贯性使其有别于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组织力量的同时,坚持以党内先进文化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在中国革命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便将革命实际同马列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要从组织、制度、思想等层面来进行建党,并确立了党内政治文化当中无产阶级思想的主体地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一过程中,党的目标、任务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一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主要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针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习气以及出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对党员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等,以及通过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其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至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党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其内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进一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特色:“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一论述,从指导理论、思想基础、历史渊源、主体内涵、鲜明特征等维度,深刻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深入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要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16年,《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出台,则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方针和具体路径。

总体而言,任何政党存在、发展的基础,都是党内外群众对政党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构成了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政党文化的发展建设情况与政党的兴亡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在党的建设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内政治文化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不仅作为主导文化引领着中国的社会政治,亦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关系着政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健康与否往往关系着政党的兴衰成败。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党内政治文化亦经受了各种文化与思潮的淬炼。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革除自身病症,一次次依靠自身力量和与群众结合的力量解决自身问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既是党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党内政治文化的生动体现,同时,也为我们指出了,在新的时代浪潮下,面对各种风险与考验、各种文化与思潮的斗争,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而为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一)“文化渗透”对其价值认同力的影响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从民不聊生走向人民解放,再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最根本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的价值认同。然而,在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依然布满了“没有硝烟的战场”,马克思就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们的思想动态和文化观念的这种改变既有随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主流改变,也有随西方文化渗透等影响而产生的少数异化。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松过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倾覆,通过“分化”“西化”等手段,对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进行入侵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话语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力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价值与政治认知理论化、系统化的产物,有着最具丰富性的内容和最高的可理解度与可感知度;由此,决定了其对于党员和政治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进入新时代,国内新思潮的出现和西方思潮的冲击,虽然让人们感觉到了精神层面上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建构与发展。不良的意识形态兼具系统性、理论性,且其所具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也直接威胁到了党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部分党员中的出现,如信仰虚化、封建迷信、公权私用等。概括来讲,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是西方“文化渗透”等行为对党内政治文化影响的反映,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力。

(二)“价值多元化”对其理论引领力的影响

由于文化系统的复杂性,当前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理论系统及实践运行系统,这种理论研究和实际运行的非系统性及完整性,使得在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为一些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文化提供了生存空间。这种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是对不同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的容纳,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不良政治价值的内部渗透。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间所存在的矛盾,其中,物质、生态、文化等诸多资源在配置上的失衡是这一矛盾的集中表现,且由此也引起了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除此之外,人们持续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和愈加頻繁的外界交往,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包括知识结构、生活理念、目标追求等,由此就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虽然价值多元化属于社会发展下的一个必然产物,但其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却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形成了多样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并有可能引发价值判断混乱情况的发生。倘若放任这一混乱情况自由冲击主导政治价值理念,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党内关于政治价值的共识,并可能发展至离散化的政治价值体系。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党员干部能够将求真务实、公平公正等优良品质作为自身职业生涯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所在,能够自觉摈弃等级观念、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因受社会中贫富差距和西方腐朽观念的影响,一些党员在政治价值观念上误入歧途,最终做出了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形式单一”对其文化传播力的影响

恰当的方式和运行载体,是政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建设方式和建设载体的运用;通过方式与载体的有效运用,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

就近年来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在建设方式和建设载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在建设方式上存在着少数脱离实际、思路狭窄、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得政党文化建设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造成政党文化建设实效性不强。比如在理论学习上重形式轻实效,以工作会议替代理论学习,以业务学习替代理论交流,以拍照留痕替代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的实践参观,理论学习与实际联系不够,忽视对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的总结、学习与交流,没有深层次地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而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党员干部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在党的内部存在搞小团体、排挤他人的情况;不重视党的组织生活,形式主义较为泛滥,对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关心,由此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党员干部队伍当中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活当中所表现出的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党思想道德基础的严重侵蚀,也给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政治生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在建设载体上存在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以文化抓文化等形式单一的问题,缺少创新、行之有效的文化载体和途径。就载体内容而言,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缺乏理论著作、文学创作、报刊评论等文字性著述,但党内外人士喜闻乐见的以党的文化建设为题材的影视、戏剧、纪实等作品并不多,使得影响范围有限。同时,一些革命题材影视创作缺乏创意;内容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夸张;缺乏艺术技巧、宣传技巧,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就传播形式而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部分以文化抓文化、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也使得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传播力不够强。绝大部分依然局限于比较传统的教育形式和传播途径,不能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等党员类别,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创新和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如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形式带动年轻党员开展理论学习、互动交流等。

(四)“能力不足”对其政治向心力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具有极高的政治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其蕴含的文化体系,在组织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功能,更是党内政治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基石。然而,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受内外部环境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对待党内政治文化问题上存在着能力与要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对党的政治向心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是部分党组织对政党文化建设能力不足、重视不够,对开展政党文化建设或多或少存在一种“盲目”和“蜻蜓点水”的现象,对“政党文化应该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自觉状态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高度和地位,更没有主动作为的举措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其二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存在消极、被动甚至逆反的心态。一是部分党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欠缺足够的认知,不但忽视对马列著作的学习,且在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上也表现迟钝,对中国现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缺乏自信;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消极,存在着“假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的情况,对于百姓的事情慵懒推诿,对于组织交派的工作也一味应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其根本便是党员不具备足够的意识形态构建水平和欠缺相应的理论知识。由此,进入新时代,要想支持和推进优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必须促进党员干部意识形态构建水平的大幅提升,通过强化学习政治理论和落实意识形态教育,来强化党员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

三、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持续的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十分关键的力量源泉,在其支撑下,促进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先进和健康,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保持和后续的发展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不能腐”“不敢腐”逐渐转变为“不想腐”,其根本就在于从硬性约束转变为党员自身的思想意识上的软约束。进入新时代,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不断涌现,且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思潮、意识形态进入到中国社会。在这一客观现实下,只有积极通过相关路径的建设来进行科学的应对,才能够更好地支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一)加强党内政治建设,筑牢党内政治文化之基

首先,不同的思想形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典型表现。由此,在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开展中,就需要保持自身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即在意识层面向党中央看齐。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衡量其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对于党中央权威的自觉维护,且对于“四个意识”的坚持和“四个服从”的落实也是需要去积极践行的。其次,注重对党内优秀传统的学习与继承。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遵纪守规,用实际行动来有效带动党内政治生活当中整个党员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更具质量和有效性。再次,积极落实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规避形式化的党内政治生活,面对问题不回避,并在问题的解决中体现轻重缓急。追求具有实质性的党内政治生活,这种实质性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效果上。最后,注重对党内政治生活形式的积极创新,并将对于新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作为创新的基础。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与微信、微博等形式合理结合,来支持对党内政治生活简单化、平淡化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强化党员的参与性和参与质量,并最终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党内政治生活。

(二)推进党内制度建设,规范党内政治文化之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对于党员干部“病灶”的“体检”摆在了重要位置。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树立了党员干部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高线,强调了严守政治规矩与政治纪律的重要意义,并基于此来形成对其他纪律严肃性的有效带动。其相较于此前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而言,适用性更广,不仅面向全体党员,且由原本的“廉洁从政”,扩展到了“廉洁齐家”“廉洁修身”“廉洁用权”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和公布,梳理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底线,并进一步扩充了违纪条款。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且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强化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也对干部问责问题进行了强调。依靠对党内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能够形成一种硬性的约束力,从而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一种必要的规矩框架。由此来看,在党内政治文化与党的制度之间,一方面,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是党的制度的价值导引与价值反映;另一方面,党的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载体和价值保障,依靠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形成约束力,可以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形成不做违纪违法行为的主观意识,并依靠这种意识的持续渗透,来形成良性的正向循环,从而有效地助力于党内政治文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紧随时代的脚步,依靠在经验上的系统总结以及对制度的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来进行与时俱进的制度建设,进而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更好地保驾护航。

(三)加强党内思想建设,凝聚党内政治文化之魂

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思想建党,不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认可了无产阶级队伍中无产阶级世界观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的过程当中,亦将思想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自建立中国共产党至今,思想建设始终是党建工程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根本的内容组成,其在党建工作和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形成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路径便是党的思想建设;不论是制定党内制度、开展组织生活,还是进行党风党纪教育等,都是在思想建设的支持下进行的;而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保持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亦依赖于思想建设的有效开展。由此来看,身处新的历史机遇期,始终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成为促进党的战斗力、组织活力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巩固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政治路线和各项任务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作为先进政党的本质要求和党内政治文化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前提。必须不断增强党的理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引领力。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培育彰显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文化。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利用创新方式,使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来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真正实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创新文化承载形式,壮大党内政治文化之体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而这一素质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在具体实践当中,应做好对党员干部的相关教育工作,以此来促进其党性、理想信念的进一步增强。进入新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显著增加了文化宣传的方式和有效性,由此,就需要将微博、微信、电视、网站等平台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来形成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正确引导;强化党员干部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并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使其能够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具体的行为;依靠多路径、全方位的教育学习,来让党员干部达成良性的思想共识,并支持完全自觉意识形态的形成;进入新时代,“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开展范围应当覆盖整个党员群体,通过专题教育,来让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行动力不断渗透至每一名党员的身上;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继续推进有效落实下去,且在具体的学习中,各级党组织可采取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典型的如定期考核、集体学习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昭.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路径[J].领导之友,2017(23).

[2]郭丹,陈兰馨.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演变[J].理論与改革,2017(6).

[3]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J].中共党史研究,2017(10).

[4]王厚明.切实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求知,2017(9).

[5]齐惠.公私之辨: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理论视野,2017(8).

[6]王卫兵.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定位与建设路径[J].中州学刊,2017(8).

[7]卢震.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7(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收稿日期:2020-03-10

作者简介:张丽君(1982-),女,湖南怀化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政治文化现实困境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