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20-09-22 09:5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林则徐书院

一叶西征的孤篷上,林则徐伫立船头。岸上,前来送行的将士和百姓挥手泣号。

这是1841年7月,不久前,他接到道光帝的旨意,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在浙江镇海前线被就地押送流放。此时,他正取道杭州,远赴伊犁。

路过镇江,他巧遇深交多年的好友魏源,于是将自己苦心搜集的异国信息和翻译编纂的《四洲志》手稿郑重交付魏源,嘱请他撰写《海国图志》,启发君心民志。

次年5月,林则徐行抵西安,暂驻休养后再次上路——前方是大漠边关、孤星冷月,后边是兵荒马乱、烽火狼烟和万里家国的残局。再度启程时,他心绪万端,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句句滚烫,字字炽烈。此时的他,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心中所放不下的依然是国家。

林则徐,近代中国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它是国际天文学史上极少的、用中国政治家名字命名的行星——林则徐星,这是199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表彰林则徐禁烟与水利这两大功绩而命名的。

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出生于福州侯官左营司巷(今福州市中山路19号)。据说他出生那天,父亲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联想到南朝才子徐陵,于是为他起名林则徐:则,效法也;徐,徐陵也,是林宾日为儿子树立的一个楷模。

林宾日十分重视对林则徐的教育,在林则徐4岁时便将他“怀之入塾,抱之膝上”,与童生们一同听讲,“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岁时,林则徐已熟习诸种文体,堪称神童。

林宾日特别注重身教。当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保送,有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保送,林宾日回绝了。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林宾日当家庭教师,林宾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林宾日平日为人处事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林则徐。林则徐后来回忆父亲:“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

母亲陈帙对林则徐的影响也非常大。林则徐小时候,母亲带着几个姐妹做女红,日夜操劳,让林则徐“见而愀然,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母亲却正色道:“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母亲的话,让林则徐豁然明白了自身的价值。

1798年,14岁(虚岁,后文同)的林则徐中福州侯官第一名秀才,随后入读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书院的山长(院长)郑光策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一身铮铮铁骨,进士出身的他没有步入仕途,而是选择在闽中各大书院讲授经邦济世之学。在这位耿介鸿儒的谆谆教诲下,林则徐小小年纪便有了经世救国之抱负。

据说,林则徐八九岁时,有一次先生带着学童们登上闽江北岸的鼓山之巔,大风鼓荡,海浪滚滚,先生兴之所至,一句上联脱口而出:“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孩子们纷纷抓耳挠腮时,林则徐已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小小年纪,出此豪言,先生登时震惊。

彼时,这个孩子或许想不到,未来他会一手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大幕,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将一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一生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誓言。★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陈启文著,花城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山之巍峨:林则徐传》,郭雪波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等)

猜你喜欢
林则徐书院
林则徐奖“错”
致知书院间
听爷爷讲故事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林则徐以烫回洋人凉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