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0-09-22 11:27刘庆根
职教通讯 2020年7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刘庆根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业院校的基本任务,对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加强研究与实践。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职业学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逻辑的基础上,从发展规划、活动课程目标、活动课程体系、活动课程教学运行模式、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类型中的一部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其教育根基。为了更好地引导职校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思维习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何为优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张继功(1998)等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对提高人民的思维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的总和。”[4]李宗桂(2013)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5]。刘昕、刘海鹰(2016)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我国社会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健康向上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要素组成[6]。从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和延续,并继续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优秀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方面,《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2]《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但我们知道优秀传统文化不止是精神层面,还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当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所决定的,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要立足于精神文化,落实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用有形中体现无形,用具象反映抽象,如通过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戏曲、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节日习俗、古代建筑、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统中医、宗教哲学、典章制度、神话传说等方面有选择地了解、学习和实践,将有助于傳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职业学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职业学校教育先天性重视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建立职教和谐教育、职业学校教育自信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略显薄弱。因此,需要大力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借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软实力。

(一)建立职业学校和谐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7]。职业教育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个体发展都需要建设和谐教育,只有和谐的教育才是符合规律的教育,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育,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学校要实施和谐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学校、家庭与社会中去。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考虑人的和谐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意识当中,让教育在专注“技术”上融入“和谐”的教育追求和人生理想目标。

(二)树立职业学校教育自信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

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在办学理念上缺乏方向自信,在专业教学上缺乏模式自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目标自信[8]。加之,职业教育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培养对象的广泛性,培养过程的复杂性, 培养主体的多元性,培养环境的开放性[9]。这些都使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有了更大的教育难度和困境,因而职业教育也就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好的营养,古语也启示着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强不息,要看到自己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把学生从“工具人”转变为“价值人”和“文化人”,才会拥有更好的人生,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提高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提升职教人才文化素养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10]。职业教育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长足的发展,就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三观”意识[11]。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 “礼”“智”“信”等优秀思想,修身养性、崇德重教等人格追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又如,通过对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学习,学生在含英咀华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这些文化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的养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是指以活动课程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组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好活动课程的开发工作,活动课程的开发逻辑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经验性:建构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

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要“整体关注感知性经验、间接性经验、程序性经验和建构性经验”[12]。活动课程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实践、亲历、体验、提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学”,辨思中“学”。经验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基因,以传统经验为起点,建构学生的文化经验为终点,让“活动课程在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中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实现二者的良性贯通”[13]。

(二)自主性:重视学生主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准则

活动课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展特长,培养个性[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由学生自主组织、自愿参加、自选内容和自定方式,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咨询和服务。

(三)实践性:可操作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的基本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生产、生活,也渗透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文化既由实践来创造,也必然由实践来传承和发展,因此开发中华优秀活动课程要考虑可操作、可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文化、理解文化,通过实践活动去亲历体悟、验证事实,从而切身感受、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信仰,进而转化为外在行为[13]。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制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整体规划

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组织管理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只有有了机制保障、有了整体规划、有了落实措施,才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落实落地。笔者所在学校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写进《学校领航计划建设方案》,从建立健全机制、创建文化基地和丰富社团活动等方面整体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例如:学校成立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组织机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促进办法和保障制度,建立师资团队,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传承路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团队活动、德育学分管理、学科教学等方式推进实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核心素养;学校创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成立各项非遗大师工作室,深挖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文化体验场所;学校还制定了传统文化社团运行管理制度,扩大传统文化社团规模,加大设备投入,确保社团健康运营发展,为学生开发更多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课程。

(二)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目标

活动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活动课程力图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实施中华优秀活动课程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爱国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培养青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体系框架

课程目标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而活动课程体系又是实现活动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只有让活动课程化、课程序列化,才会使课程目标有规定性和科学性,才会确保课程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体系由文化浸润活动课、文化表演活动课、文化制作活动课和文化探究活动课等四类构成。活动课依托基础文化课和各专业课开设。通过活动课程的学习,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1.在文化浸润类活动课程中设置古典诗词诵读课、灯谜竞猜课、书法绘画课、传统文化体演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腹有诗书,增强了生活趣味,热爱上中国文字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在文化表演类活动课程中设置龙狮文化表演课、中华龙舟表演课、太极魂健身课等。其中,中华龙狮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凝心聚力、促进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华龙狮运动因其突出的教育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欢。中华龙舟项目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又是健康向上的体育项目,能让学生浸润“奋勇争先,同舟共济”的拼搏精神。

3.在文化制作活动课程中设置传统核雕制作课、古典园林3D建模课、中式庭院模型制作课。通过和设计专业结合,对苏州古建园林进行3D建模,展览中式庭院模型,学生领略到了苏州古典文化之美。

4.在文化探究活动课程中设置吴文化探究课、三古探源(古村、古巷、古建筑)课。学校编写了《文化苏州》读本,讓学生探究古苏州文人才子、丝绸罗衣、琼羹林宴、古风遗韵、山水园林、昆曲评弹、江南木雕、纸扇年画等;探寻苏州古村、古巷和古建筑,领略建筑美和艺术美,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苏州文化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由四类活动课程构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容中华智慧、中华习俗、中华精神于一体。通过这些活动课程的学习、实践,让中华文化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了自豪感和文化情怀。

(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教学运行模式

有了完整的活动课程体系,职业学校还需要适切的活动课程教学,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落地。为此,学校规范活动课程目标,构建了活动课程体系,明确了各系部活动课时,使课程的开展有规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将活动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考核奖励体系,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1.线上学习,线下活动模式。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设“国学素养”“经典诗文诵读与赏析”“吴文化”“苏式生活,民俗风雅”“苏扇鉴赏”“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苏州古典园林文化”“江南建筑木雕赏析”等课程,重在学习传统国学智慧,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线上学习有统一组织,也有自主学习,通过线上理论学习,为学生打下文化底子;在线下活动中,学生根据选题,自主探究,如吴文化主题探究,学生在线学习“吴文化”课程,线下阅读“文化苏州”,了解苏州古典园林,苏州丝绸和苏扇艺术,自主设定探究主题,进行学习交流。

2.工作室依托,大师传承模式。学校建立中华龙狮文化传承体验基地、江南木雕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室、龙舟文化工作室等,为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文化滋养和实践体验场所,定期请苏州龙灯非遗传承人给学生做讲座,制作龙狮表演道具,示范龙狮表演动作要领。学生在亲手制作龙狮道具的过程中激发对龙狮文化的兴趣,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龙狮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将文化传承具象到学生的活动中。

在江南木雕赏析活动课程中,学校建有木雕传承工作室,建成200平米左右木雕传承工作坊,邀请苏州木雕非遗大师担任木雕传承活动课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有江南木雕概述、江南建筑传统纹样分析、江南木雕技法和工具介绍、江南木雕特色分析、江南木雕的部位赏析、苏派木雕雕刻技法演示和学习等,这些课程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江南木雕传统技艺和进行简单操作,将木雕纹样融入到设计之中。

3.校企合作,实施学徒制模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实施学徒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活动课程实施中,校企双方可以有效利用彼此的场地、师资、资源,弥补单一学校传承资源不足、传承管道扁窄的弊端,从而有效增加学生的活动半径,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如中式庭院模型设计、江南木雕赏析和制作、核雕工艺赏析、古典园林3D建模等,学校会面临师资、场地缺乏的困境,有效利用当地行业协会、古典园林资源则会使活动课程的开展扎实而有效。通过学徒制的方式,企业导师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从而实现活动教学的教、学、做统一。

(五)采用适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评价方式

活动课程评价应由活动来进行,活动课程的评价对活动课程的开设具有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评价应从管理、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在教学管理中通过检查看规范,在活动课程过程中通过调研看表现,在活动课程结果中通过展演看成效。

1.基于管理的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具有制约、调控、导向和激励作用,它是保障活动课程健康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基于管理功能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检查的方式进行,学校在学期初制定活动课程计划,安排课表并下发,不定期检查活动课程教学方案、活动开展记录、学生活动课程出勤情况,通过检查跟踪活动课程实施,确保活动课程有序、有力开展;同时,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课时计算、活动经费资助、活动材料费用、专家聘请费用的依据。

2.基于过程的教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课程是否达到课程预期目标,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非常重要。在过程性评价中,内容可以多样,主体可以多元,方式可以多种,如采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重点了解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活动课程的兴趣,活动课程收获。教师也可通过观察法,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间拍照、摄像,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通过学生经验分享,了解学生的成长。

3.基于结果的教学评价。活动课程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比较好的做法就是作品展示、活动展演、技能竞赛等,通过学生成果汇报的方式,体现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效,如学校举办文化技能节,播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龙舟大赛的比赛视频,学生表演舞龙舞狮,学生体演文化作品,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通过对学生的赞扬与反馈,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还如学校举办作品展,学生展出古典园林、中式庭院模型,古典人文景观画展,通过行业专家、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品鉴,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实施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实现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学校每天从下午3:30到4:30以社团为组织形式开展活动课程,并将活动课程写进课程计划,列在课表当中,每月都会进行检查。在教师课时费用、学生活动经费、活动材料费用方面学校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活动有效实施。为了确保活动课程常态化进行,学校把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写进教学计划,写进师生的意识里。

(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以工科为主的职业学校,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课程,使学生普遍热爱上了活动课程,如诵诗词、猜灯谜,舞龙狮、划龙舟、演课本剧、赏木雕、三古探源等。通过这些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学习,学生普遍喜欢上了中国文字、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锻炼了体魄,改變了学习习惯和方式;学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制作作品的能力;学生也提升了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教师访谈,普遍反映参加活动课程学习的学生分工协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增强。

(三)形成了一批学校特色课程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施,学校形成了一批特色活动课程,如“文化苏州”探究课、“中华经典诵读”课、“吴文化”探究课、“龙狮文化”活动课、“中华龙舟”活动课、“江南木雕赏析”课等,这些课程或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探究,或开展活动,提高了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活动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类比赛,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例如:致梦兴华舞龙队在2017年11月参加第十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获得自选项目第三名,传统项目第五名;在2018年第十届江苏省大学生龙狮精英赛暨江苏省青少年龙狮竞标赛竞速舞龙项目第二名。又如:中华龙舟队在2016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第七名;在2017年获集美海峡两岸龙舟赛总成绩第四名;在2018年中华龙舟大赛滇池站青女组第二名;在2019年获中华龙舟总决赛100米直道竞速第五名,200米直道竞速第六名的好成绩,被央视体育频道全程直播。通过活动课程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让学生找到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信。这也是我们开展活动课程取得的最好的收获。

实践证明,基于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好的方法,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增加了立德树人的教育途径,有效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科教学单一化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大力深化实践,大力推进,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活动课程的各项制度和实施方案,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延敏.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3-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4]张继功,李反修,李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

[5]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6]刘昕,刘海鹰.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管子学刊,2016(4):70-73.

[7]高正华.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6.

[8]文婷,贺东梅.现代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5):67-70.

[9]本刊记者.职业教育能否打造自信[J].职业技术教育,2000(32):58-59.

[10]董泽芳,黄燕.论大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67-73.

[11]关汉玉.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建设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38-41,46.

[12]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14年市域探索[J].人民教育,2019(7):60-63.

[13]張庆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8(7):36-40.

[14]钱巨波.活动课程简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32-35.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激励方法的应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