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红

2020-09-22 00:52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20年7期
关键词:蓝色

Q_想到夏天,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

A_我喜欢音乐节。夏天让我想到的第一件很想跟朋友们一起做的、很自由的事情是去音乐节。在不那么晒的傍晚,坐在草地上,还蛮有青春的感觉。

Q_你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

A_是很热烈的。我特别喜欢夏天。虽然一想到夏天,第一反应一般是出汗和黏腻,但夏天就像一个可以一口气说出它一身的缺点,还是会被它无限吸引到的人。我喜欢炽热的性格,而且我是在夏天出生的嘛,是狮子座。

Q_在夏天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A_吃西瓜。小时候发烧时,妈妈总会给我切一碗西瓜吃,然后我就记住了那种治愈的感觉。所以在夏天吃西瓜跟在任何一个其他季节吃西瓜,对我来说感觉都不一样,又冰爽,又很甜,又很治愈。

在地球多样的地貌中,火山是最吸引人的存在之一。在地壳之下的100千米处,火山的“液态区”存放着高温岩浆,这是地表的生物接触地球内核最亲密的地方。无论活火山、死火山还是休眠火山,火山下的熔岩蠕动都不定时地影响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存法则。位于美国夏威夷岛东南部的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壮观的火山口之一,是活动力旺盛的活火山,从1983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喷发。火山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直径达到了4,027米,深一百三十余米。这里包含大量的火山口,岩浆随时等待着喷涌而出。就像庞贝古城被一夜掩埋,这仿佛是一种宿命,在悠长的地壳运动中,人类被迫迁移出赖以生存的集聚地,但火山一直在等待着,等待需要怒吼的那一刻。

等待怒吼

就像庞贝古城被一夜掩埋,随着熔岩的活动,火山随时都在等待着喷涌而出,这仿佛也是一种宿命。

葡萄酒的中国红

当我们谈及葡萄酒的红色时,有勃艮第黑皮诺的宝石红、卡奥尔马尔贝克的黑红,也有陈年波尔多酒那泛着橙色的石榴红,还有年轻博若莱的紫红色……不同的红色传达出不同的酒风。那么葡萄酒的中国红代表了什么样的酒风?近年来,本土葡萄酒飞速发展,葡萄酒的中国红早已有了很多不一样的内涵。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祖千秋之口对酒有一番妙论。其中谈到葡萄酒,祖千秋说道:“至于饮葡萄酒嘛,当然要用夜光杯了。古人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要知葡萄美酒作艳红之色,我辈须眉男儿饮之,未免豪气不足。酒色便与鲜血无异,饮酒犹如饮血。岳武穆词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岂不壮哉?”

中国很早就有酿造和饮用葡萄酒的传统。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专业的生物分子考古学家Patrick E博士曾用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技术分析中国河南省新石器时代墓地留下的陶器碎片中发现,九千年前古人就将米、葡萄、山楂、蜂蜜混合在一起发酵酿酒了。后来,美国的角鲨啤酒厂将这个发现还原为啤酒。

葡萄酒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一直是红色的。关于颜色的记载可见于南宋古籍,在理宗在位期间,派往蒙古的使节在大汗帐内见到用玻璃瓶装的葡萄酒时说:“一瓶可得十余小盏,其色如南方柿漆,味甚甜。”可见当时饮用的便是红葡萄酒。英国酒评人简西斯·罗宾逊曾感叹:“中国普通消费者至今堅持认为,葡萄酒必须是红色的。”

改革开放后,恰逢波尔多世纪大年,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酒评人罗伯特·帕克也大爱波尔多美酒,因此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葡萄酒便是波尔多红葡萄酒。至今,波尔多与五大名庄仍是最深入人心的葡萄酒产区。

中国本土葡萄酒也是从种植和酿造波尔多葡萄品种开始的。但市场上受追捧的一直以大酒庄酒为主,精品酒庄酒很少。直到2011年,在英国《品醇客》杂志举办的世界葡萄酒大赛上,宁夏贺兰晴雪酒庄的2009年份加贝兰获得十英镑以上价位,波尔多式红酒国际赛区冠军。

贺兰晴雪的获奖证明了中国的气候与土壤具备生产出世界一流葡萄酒的潜力。一时间,宁夏的贺兰山东麓成为国际热门的葡萄酒产区。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种植葡萄区域属于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冬季气温低,酿造波尔多风格葡萄酒需付出格外多的努力。

近几年,随着有机、本地品种、自然酒等葡萄酒趋势兴起,我国的葡萄酒也出现了更多元的面貌,出现了很多不一样的中国红。从这些国内酒庄中,我们推荐了六家精品酒庄,每一个都值得专程安排一次旅行。

红色提供了什么线索?

1.不同的红色对应不同的葡萄品种。如果一款葡萄酒是深红色的,那它很有可能来自赤霞珠、西拉、马尔贝克等葡萄品种;如果一款葡萄酒呈浅红色,那它很有可能是用黑皮诺、歌海娜或内比奥罗酿成的;如果一款葡萄酒的红色居中,那它很有可能是美乐、品丽珠或添普兰尼洛。

2.颜色是判断葡萄酒年龄的重要线索。随着陈年时间变长,一款红葡萄酒的颜色会越变越浅,从年轻时的深紫色逐渐弱化成石榴红色,再逐渐变成橙红色。对颜色的准确观察来自于颜色较淡的边缘部分。

3.葡萄酒的颜色来自葡萄皮。为了酿造红葡萄酒,要让葡萄皮和果汁接触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也赋予了红葡萄酒单宁。如果延长葡萄皮与果汁的接触时间,葡萄酒的颜色就会变得更深。同理,如果缩短接触时间,酿出的葡萄酒便是粉红色的。

森林绿

Q_夏天最想去的度假目的地是哪里?

A_我想去森林。森林给我一种藏在热闹和炽热里的安静感觉。我印象里最喜欢的一个音乐节也是在森林里面举办的。虽然是户外,但是在一个很宁静的角落,挺特别的。

Q_你脑海中关于夏天一个珍贵的瞬间是?

A_我的婚礼是在夏天举办的,婚礼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堆人跑到海鲜市场,大家在那边一起喝了好几桶啤酒,喝多了之后所有人都哭了。因为夏天经常会让人想起青春嘛,所以对我而言,这件事就是特别珍贵的回忆。虽然当时大家都哭了,但是现在想到就很想笑。夏天每年都来,但是好像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找不回那种满不在乎的、很激荡的青春的感觉了。

那个夏天的夜晚,大家喝得乱七八糟的,桌上还摆着没喝完的啤酒,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大家看起来都傻傻的。我觉得那是属于我的一个非常珍贵的夏天时刻。

有一种我和十几二十个朋友,在盛夏欢庆青春未完的感觉。过了那一天,大家后来就很难再凑在一起,为了一件高兴的事情很情绪化地释放。

Q_你最想成为夏天的一样什么东西?

A_我想做……柳树吧。

夏天的时候每次路过北海啊、后海啊这些湖边的时候,我就会看到柳树被风一吹,整个看起来懒散的样子,既能接触到水,又连着天空,很安逸。如果成为一棵夏天的树,我会觉得活得很开心,不像冬天里的畏畏缩缩的样子,看起来就很有生命力。

地球之殇

绿色是最具有生机的颜色,但它也是我们最难研究的色彩,尤其是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有着世界流浪第一的亚马逊河,水生动植物更是数之不尽,面积约占全球雨林总面积的50%,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0%左右,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超过十万种植物。然而,2018年,巴西境内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砍伐量猛增85%,达到一万多平方公里——面积几乎相当于两个上海。去年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大火,也让“地球之肺”进一步遭受摧残。被称为“地球之肺”它却没有真正的生命,无法为自己发声,只能为人类的欲望买单。在这颗星球上,又岂止一个亚马逊热带雨林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呢?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将会给我们带来深重的灾难。

绿色出行A~Z

A

A Vertical Forest由2015年米蘭世博会总规划师斯坦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教授所著,详细介绍了他革命性的建筑作品——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的起源、设计概念、技术实施、使用现状,以及通往明日森林城市的愿景模型。

B

BringYour OwnToiletries

随着越来越多的酒店、民宿不再主动提供“ 六小件”用品,旅行自带洗漱包也渐渐成为大家的一种绿色出行共识,不仅保证了干净卫生,同时也非常有效地为节能低碳出了一份力。

C

ChooseHiking

如果你厌倦了人群拥挤的都市旅行,不妨寻一处风光大好的山岭来一次徒步远足,带着放松的心情出发,与大自然同频呼吸。

D

Dropping Pounds

飞机、汽车的载重量和其废气排放量成正比。所以"轻装出行"成为实践绿色旅行的重要一步.当你第一次尝试后,你就会发现离开了生活中80%的东西,也能够在旅途中收获无比丰富的人生。

E

Elephants

在旅行圈,“动物友好型”的旅游方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如果你在旅行时遇到骑乘大象、大象表演的项目,请严明拒绝。与动物和谐共处,相信你我都能做到。

F

Flicking Off The Lights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地球一小时”活动便会在世界各地如期“熄灯”。事实上在旅行时也可以通过关掉那些不必要的灯,减少光源污染,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也许这只是节能中很小的一环,但只要养成习惯,就足以带来大的改变。

G

Getting Aroundwithout a car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是探索一座新城市最简单、最快、最便宜的选择。良好的城市交通网络可以帮你避开交通堵塞,同时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H

Haute ValeurEnvironnementale

Haute Valeur Environnementale 是源自法国的高环境价值认证,简称HVE。这份认证的要求非常苛刻,在保持自然风土的同时,也要有质量的保证。人头马则是第一个获得法国夏朗德地区HVE 认证的酒庄品牌。

I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

《巴黎协定》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也是在《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

J

Join theResponsibleTravel

成为一名负责任的旅行者,加入“ 志愿者旅行”组织,参与目的地的生态保护项目,在走过的每一个城市,留下尽可能多的体验回忆,和尽可能少的碳足迹。

K

Keeping It Local

想要摆脱游客标签最快的方式之一便是跟着当地人一样吃吃喝喝。不知道哪家店正宗?没关系,你只要瞧准并听准了哪家店的方言最为热闹,它总不会差到哪里去。像一个当地人一样,透过“食物”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别样美丽。

L

Leaving No Trace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加入“ 垃圾分类”的行列,旅行前下载“ 什么垃圾”App,保持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以免遇到当地叔叔阿姨向你发出“ 你(这)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

M

MarineConservation

据统计,每年有八百万吨白色垃圾进入海洋,而其中8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去海岛旅行时,不购买瓶装水、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购买当地的动物制品都能对海洋生态保护起到有效的作用。

N

Naked Stables

裸心谷是中国第一家获得绿色建筑国际奖项LEED最高荣誉铂金认证的高级度假村。整体的设计布局顺应原有的自然景观,并采用当地建筑资源施工,不但环保,还衬托出浑然天成的线条与设计。

O

One Thousand Trees

“天安千树”又被称作上海版的“空中花园”,在楼顶、外立面柱子的顶部,高低错落地种了46种包括灌木、多年生植物、攀援植物等约两万五千株植物。堆碟的露台和树木的,犹如一座起伏的山丘,让整栋建筑充满层次与生命力。

P

Plogging

Plogging是源于瑞典语“plocka”(拾取垃圾)与“jogga”(慢跑)两个单词组合起来的新运动,简单来说,就是“一边慢跑一边捡垃圾”。你在旅行中也可以成为一名Plogger。

R

Rainforest

“热带雨林”——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在这占地球表面积6%的土地上,栖息着世界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物种。

S

StayResponsibleLiving

决定好“ 去哪里”之后,紧接着的旅行计划便是“住在哪”。选择一个具有各项环保举措的住处,体验一次负责任的居住,也是一趟绿色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加分项。

T

Take HandmadeSoap

大多数手工皂由植物油皂化制作而成,洗完的排放物能被大自然轻松降解,没有化学残留。将手工皂装进可重复使用的铝制皂盒,下次旅行时带上它!

U

Using that SameTowel Again

入住酒店后,使用同一条毛巾。别小看这一条毛巾的存在感,它能够节约出非常可观的用水量,同时也可减少洗涤剂的使用。

V

Vegucated

作為一部素食入门者的推荐纪录片,Vegucated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纪录了三个纽约客接受六周素食挑战的故事。

W

Website

Green Global Travel从这里开始,了解什么是绿色旅行。greenglobaltravel.com/eco-lodges-ecoresorts-eco-hotels/Going Zero Waste通过一些小改变,产生大影响。www.goingzerowaste.com/blog-posts-forbeginners

X

Xanadu

关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究竟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但其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正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向往。在旅行中,体验大千世界的未知惊喜,寻觅自己心中的一处“ 世外桃源”。

Y

YoungGreen Tech

Young Green Tech青年环保创新计划,是由多家全球顶级机构共同创建的全球青年创业者平台,创立初衷旨在鼓励青年一代用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对我们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Z

ZeroWaste

“零垃圾”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鼓励人们重新思考一件物品的生命周期,让所有物品都能得到重新利用,不产生需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

珊瑚粉

Q_你最喜欢在夏天做的事情是什么?

A_在空调房里面盖上薄毯,吃冰激凌或者西瓜,然后刷一个剧。西瓜是夏天我最喜欢的水果。

Q_如果要在夏天去户外玩,你想去什么样的地方?

A_有水的地方吧,因为有水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风,倒是没有特定在某个城市。

Q_关于夏天,你最想前往的度假目的地是哪里?

A_之前听朋友说非洲的风景特别美,我很想去看一看。

接近天堂,人间游走

“少女感”,现实世界里成年人的庇护所。

Hello Kitty、火烈鸟群、手机里的桃心Emoji,还有远处被称作晚霞的粉红色云彩,在巴哈马粉色细沙的海滩上,坐在晚霞里,充满“少女感”的粉红色泡沫会浸润城市中愈加狡猾的内心。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少女感”,或者每一个人起码应该有逃出消费文化的底气,别被浮华世界迷了眼,被迫长大。

成年人“粉色化”进行时

由“可爱”生长发芽为萌文化在近些年席卷了全世界,人们提出疑问:可爱是心灵慰藉还是被包裹了的消费?

日本的可爱文化

1974年,日本文具品牌三丽鸥推出卡通人物HelloKitty。一经推出,Hello Kitty便得到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日本甚至任命Hello Kitty为国家官方旅游大使。自从Hello Kitty问世以来,三丽鸥和许多制造商开发出诸多可爱的卡通人物,它们虽然是虚构的,但不亚于滨崎步和养成系少女团体,都成为了日本流行偶像。每年光特许经营费一项,Hello Kitty就为拥有其专利的三丽鸥公司创造约十亿美元的价值。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国力复苏。二次元文化始祖游戏和动漫产业也开始顺势发展。进入平成时代,当“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成为欲望最低的一代,其中不少人开始逃避现实,成为大规模向二次元进军的第一代。而在衰退经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壮大了这一队伍,并且发扬和重新定义了二次元文化。

这个概念起源于二次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如今,早已渗透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小到大众文化、娱乐、衣着、饮食、玩具、打扮、行为与礼节,大到公共告示牌、办公室,甚至是军方的广告以及民航机等,最终在日本主流社会得到支持,在日本经济危机后的社会中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发展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而由“可爱”生长发芽为日本的萌文化也在近些年席卷了全世界。

“可愛”带来的疑问

在近十年里,可爱文化席卷世界各地,日本的可爱文化却遭到了诸多反消费主义者的打击。人们提出疑问:可爱到底是心灵慰藉还是被包裹了的消费?

依照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兴起,必然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就像萌文化的兴起,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可爱的事物本能地喜欢那么简单,而是它在某一点上击中了现代人的情感。

另一方面,日本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富足的社会当中,成长中备受呵护,希望停留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孩童时期,即便是成年后,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文化获得儿童时代的纯净心情,逐渐形成一种向往童年的趋势。物质丰富、经济宽裕的人们可以脱离对实用的单纯追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把满足自己心理的需求放在前位,使得在日本“萌文化”大范围地发展。

成年人正在“儿童化”

学者汪涌豪曾如此描述这一现象,“她们争先恐后地追逐一切可爱时尚,并为了尽可能地与之趋同,不惜在休息天也坚持穿校服,着不甚方便的洛丽塔服或公主装,乃至用童音发声,仿儿童体写信……”。他们都在努力地往孩子、可爱、纯真这些方面靠拢。越来越多的人不想长大,所以在儿童“成人化”的同时,成年人也在“儿童化”。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的预测,日本的终生不婚率(即50岁时仍未结过一次婚)正不断上涨。男子的终生不婚率2005年时为16%,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大约30%,三个男子中就有一个,女子2030年的終生不婚率也将高达23%。“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除了寻常的生产力和消费主义,可爱也在艺术界越来越吃香,甚至演变成多样的可爱风格,比如Guro-kawaii(怪诞可爱)、Ero-kawaii(色情可爱)、Kimo-kawaii(恐怖可爱)和Busu-kawaii(丑陋可爱)。

当代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是日本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超级平面艺术运动的创始人。这位艺术家创造了可爱的微笑花朵和标志性的杜布先生,模糊了美术和商业文化之间的界限。日本艺术家奈良善史(Yoshitomo Nara),也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波普艺术运动中获得认可,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儿童和动物之间的矛盾画,既表现无辜,又表现邪恶,此后在全球举办了近四十场个展。

可爱在创造了经济奇迹之余,又为逃出消费主义的人们开辟了新的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如今还在不断上升中,渗入科技、艺术和未知领域。这也与日本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如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在群体社会的崩溃中,传统家庭的功能也逐步丧失,个体在物化的人际关系中彼此疏离,也很难在家族和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依赖,导致了自我迷失。

人们迫切需要寻求解脱和释放,需要消除孤独、恐惧和焦虑。于是可爱和“萌文化”出现并向人们展现它的简单、纯真,为人们开辟了另一个心灵空间,消除他们的孤独,抚慰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之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可逃避和转移。万物皆可爱,这是不是又成了一个消费主义的陷阱?这个问题要留给甘愿被可爱冲昏了头的人回答。

沙漠黄

Q_提到夏天,你第一个想到什么?

A_夏天给我的感觉是很自然的味道,直觉是很清爽。

Q_夏天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A_是我第一年签女团的那个夏天。当时我们七个女孩子一起去上海,上一些通告。回忆的感觉很美好,就是走出训练室,登上外面的小舞台的感觉很难忘。当时大家的感情都很好,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努力,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些了解。

Q_你最想在夏天去的一个目的地是哪里 ?

A_我一直挺想去稻城的。虽然可能跟季节关系不大,但夏天去可能更合适一点。而且那里有牛奶海,也想看一看。

看亿万年的变迁

亿万年的轮转,曾经的沧海变桑田。

在黄沙漫漫的魔鬼城,你总能听见风呼啸而过带来的可怕声音,这里有着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当地蒙古族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维吾尔族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但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可怖。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魔鬼城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栖息着众多远古动物,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曾在这里取景,在这里成就了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绝美爱情。

艺术家的灵感“黄”

黄色是直觉性的体验,是无须刻意酝酿情绪就能体会到的热情与愉悦。在旅行途中与黄色不期而遇,都是最为开心的事情,无论路边普普通通的一个交通站牌,还是博物馆里艺术家耗费多时的创作。对于旁观者来说是如此,对于创作者来说,黄色更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某种“秘密武器”。有的创作者只爱黑白灰,而也有一些艺术家永远无法抑制自己“热情地诠释黄色”的冲动。毕竟,梵高在面对一大片黄花田野时,也无法拐弯抹角地诗意,只能坦诚直白地说一句“How Lovely Yellow is”。

猪熊弦一郎

日本現代西洋画家猪熊弦一郎是一位色彩的爱好者

1902年,猪熊弦一郎出生于日本香川县。在36岁那年,他只身前往法国向野兽派领袖亨利·马蒂斯学习。他习得了马蒂斯笔触之中的自由与随性,但相比于马蒂斯浓郁色彩的冲突与对撞,猪熊弦一郎的作品更具有东方人的冷峻和内敛。

猪熊弦一郎热爱彩色,自然,黄色也不可缺席。在他的画中,如TwoShores ,黄色布满画布,而在《颜80》中,黄色是点缀,但又是最惹眼的一角。他曾经在香川、法国、纽约、夏威夷及东京等多地生活,游历之后,他回到了香川的丸龟市,邀请建筑大师谷口吉生协助其建造了猪熊弦一郎现代美术馆(MIMOCA)。自1989年开始,猪熊弦一郎陆续将自己的近两万件作品悉数捐出来,直到1993年去世。

整座美术馆如同一个空心的正方形盒子,在美术馆入口处,最为显眼的除了猪熊弦一郎的壁画《创造的广场》,就是如同曲别针一般的明黄色雕塑,颜色明亮而纯粹,好似直接从猪熊弦一郎的抽象画作中抽出来的线条一般。同样,在美术馆的三层,名为“瀑布广场”的露天位置,也有一个同系列的黄色雕塑,不过它不再是折线,而是抛物线。

野口勇

20世纪伟大的现代艺术大师野口勇,关于他,可能我们认知最多的是他的雕塑创作、花园设计以及Akari系列灯具。事实上,野口勇也是一个童心未泯的“游乐场”创作者。他设计的游乐场有一种“当太久了正经大人,需要喘口气”的童稚感。

野口勇从来不把玩具只当成玩具,在他看来,游乐设施是玩具与雕塑的融合,滑梯不只是滑梯,而是野口勇口中“用屁股来感受的雕塑”。雕塑向来正儿八经,但玩具可以怪趣,而颜色正是“削弱过度正经”的工具,黄色尤其是。

在高松市市区,你总能偶遇野口勇所设计的游乐设施。他不为这些大玩具定义功能与玩法,只是让它们自由地散落在路边。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明黄色与紫色交错的圆滚滚“毛毛虫”,在高松市中心的公园,或是在位于高松牟礼的野口勇庭园美术馆,你都能在不经意间与其相遇,感受这种正经大人的稚气。

福田繁雄

“游乐心即文化”是日本“平面设计教父”福田繁雄作品的核心观念。在日本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内,勤勉工作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而沉湎于娱乐被视为不务正业。福田繁雄的出现即在向这种固有的观念发起挑战。不论在平面作品还是在装置中,福田繁雄总是以高对比度的明亮色彩、不断重复的图案给观众带来奇异的视觉体验。在令人目眩的错觉幻象之中,福田繁雄为作品带来了流动的、多维的解读视角——正过来看是一回事,倒过来看也成立。

在札幌艺术之森野外美术馆,他的雕塑You aremy chairs 就是他环环相扣的创作意图的最好展现。明黄色的小人一个叠一个坐在后面小人的腿上,互相为对方提供支撑。这一组创作于1990年的21个小人寄托了福田繁雄对21世纪人类互帮互助的期望,黄色是生而为人的希望。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iasson大量的装置作品里呈现出光线在空间中变幻莫测的形态。他成长于寒冷北欧,却恰恰最着迷于呈现黄色之中温暖的一面。2003 年,他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里创造了生涯中最有名的项目之一The Weather Project 。

从远处观看,这个装置就像日落时分的太阳,暮气沉沉地散发出昏黄的光线。而这个占据了整个展厅的“太阳”其实是由数百个发出黄光的灯泡组成半圆,再通过屋顶巨大的镜子反射而成的。由加湿器在空中喷洒糖水混合而成的细雾,令光线变得柔和又朦胧。

一旦踏入Eliasson构件的“黄日世界”中,想必你也很难不被这迷人景致所吸引。整个空间看似无限辽远,但其中唯一的光源又仿佛触手可及。抬头时,你也能从屋顶的镜子中,看到自己淹没在光线中的渺小的倒影。

Urs Fischer

瑞士艺术家Urs Fischer,作品的主题之一就是用塑像玩味地还原琐碎的日常物品。因此,他总是被拿来和雕塑气球动物的JeffKoons相提并论。作品以灰白为主的Fischer其实有着对于黄色的特殊情结。

2011年,一只七米高、20吨重的黄色台灯熊出现在曼哈顿的街头,和来往穿行的黄色出租车一起点亮了这城市。这只台灯熊是Fischer在2005-2006年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只看上去软乎乎的泰迪熊其实是用青铜制成的,背后被台灯刺穿,身子歪斜着,黑色纽扣形状的眼睛透着点伤心和无奈。两件在小朋友卧室中十分常见的物品被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组合起来,让人回忆起孩童时候的那些瞬间。事实上,这个黄色台灯熊的灵感来源于Fischer自己的童年回忆,他就曾非常钟情于一只天真的黄色泰迪熊玩偶。

深海蓝

Q_你愿意变成夏天的一个什么东西呢?

A_晚风,一定是晚风。

Q_为什么?

A_夏天让我想到晚风,它可以帶来一个女孩子头发丝的飘动,或者情侣之间拉着手,手心刚出汗的、黏腻的感觉,晚风清清凉凉,吹起了谁的裙角,那种感觉很美好。

接近天堂,人间游走

看过湛蓝天空的人比窥见过深海的人多太多,但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同时窥见两者的蓝,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贾樟柯执掌拍摄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将在今年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影片名迷人。除了海天一色的无垠,蓝色又让人多了些神秘和忧郁的感官体验。在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中,大溪地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这里的居民自称“与上帝直接交流的人”,如果你想在旅行中追寻蓝色的踪迹,这里再适合不过。看过湛蓝天空的人比窥见深海的人多太多,但如果给你个机会同时窥见两者的蓝,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吧。

蓝色的文艺史

蓝色带来的精神力量是冷静的,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遥望一切没有边境的东西,但它的力量又是最具文艺色彩的。“蓝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如是说。

精神补给之旅

以西班牙与法国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山山区为起点,以圣地亚哥的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为终点,有一条绵延八百公里的小路,贯穿了西班牙北部的阿拉贡、纳瓦拉、拉里奥哈、卡斯蒂利亚莱昂、加西里五个自治区,在中世纪,一批前来朝拜的虔诚的基督教徒途径于此的166个镇子和城市。沿途各城镇及乡村修建了多处教堂,来接待和照料这些真诚的朝圣者。

百年来走过这条朝圣之路的人并不全是虔诚的基督徒,还有许多前来探索人类身体极限的背包客,他们渴望在探索身体极限后,在精神世界达到新的高度。所以这条朝圣之路又用蓝色标记在延绵的地图上,更像是一场精神补给之旅。

而在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塔希提岛,不需要寻找精神家园,这里的人也在一片蓝色中活得潇洒自在。大溪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向风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波利尼西亚意指“许多的岛”,其范围西起从汤加、库克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到东南的皮特凯恩群岛,海天相连接,是蓝色的国度,也是众多旅行者愿意驻扎、领略海与天之外精神色彩的地方。

无论在朝圣之路徒步的信徒还是在大溪地禅修的旅人,一直以来,人们都被蓝色的神秘和忧郁所吸引;而蓝色又是神秘的象征,用来形容天空、海洋的无限。难以探测其尽头,从最早的人类文明开始就想探究天空后面是什么,这也造就了蓝色成为无法解释真相的象征,现代科学还没有完全揭开宇宙的秘密,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存在是令人疑惑的。宗教不能完全使人信服,但它是人类对终极的猜想,是人类的向往,所以蓝色又常常与精神世界相映射。

蓝色的文艺史

“蓝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克莱因曾这么说。

在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是近代的印象派,后现代艺术按贡布里希的说法是思想的发展史,几乎每位艺术家思想的传达都需要以颜色为中介,而蓝色在欧洲的美术史发展中又有着重要的影响。

伊夫·克莱因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沃霍尔、杜尚和博伊斯一起,并称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四位艺术家。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里,“蓝色”自始自终贯穿。蓝色是充满幻想与矛盾的颜色,是普遍被接受的颜色, 尤其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的“克莱因蓝”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

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帕斯图罗专门研究色彩、图画的历史。1982年起,帕斯图罗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担任西方符号历史学教授,同时也是法国纹章学会副主席、洛桑大学荣誉博士。他出版了不少有趣的学术著作,如《我们记忆中的颜色》《色彩列传》等。在《色彩列传:蓝色》中,帕斯图罗认为蓝色曾经微不足道,但如今蓝色的地位非常之高,甚至成为欧洲人最喜爱的颜色,是欧盟标志的颜色。但在中世纪早期的画作中鲜有蓝色的身影,它偶尔出现时也被用作魔鬼的形象,神学家对蓝色并不喜爱;而从12世纪开始,蓝色的社会地位上升,逐渐成为圣母、法国皇室、亚瑟王与贵族们的代表色;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蓝色得到正名,而浪漫主义对忧郁的蓝色、梦幻的蓝色拥有更多的解读。

伊夫·克莱因:蓝色精神传递者

到了近代的当代艺术史中,蓝色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克莱因蓝”( InternationalKlein Blue,IKB),是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拥有专利的颜色。1947年,19岁的伊夫·克莱因仰躺在海边,看着尼斯的海连接着天空,他触摸着天空写下自己的名字伊夫·克莱因,这也是他的第一件作品——《天空》。十年后,他创造了一个蓝色浮雕地球仪K.B,宣称整个地球都是蓝色的。那时,还没有火箭升空,人类并未对未知领域进行确实探索,但伊夫·克莱因认为可以凭借灵魂的力量去到太空,他也成为最早思考宇宙能量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跃入虚空》的表达也与他对探索未知和蓝色带来的思考相对应:克莱因站在一个亭楼入口处的柱子上,面朝天空,双臂先是交叉于胸前,而后张开,纵身一跃。他看起来并不像坠落,反而是要起飞的样子。如今的蓝色在艺术、神学和科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蓝色的文化承认宇宙的神秘性;蓝色精神又是一种宁静的精神;在色彩学上,它是冷色,呼唤人们安静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寻求身心的安适,静以修身。

克莱因、朝圣路上的背包客,还有大溪地的原住民彼时都在被同一种颜色所引导,遥望着一切没有边境的东西,蓝色的引导更是让人冷静地看待这个世界。

极光色

Q_你在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A_我最喜欢将热未热的初夏,在家里吹空调、睡午觉就很好。平时工作忙,这个时候就想什么都不做,放空自己,一直躺着。

Q_分享一个你关于夏天的珍贵瞬间。

A_当国内还是冬天的时候,我去了南半球,那時那边是夏天。我一个人自驾旅行,横穿半个岛,蛮刺激的,也蛮兴奋的。那是我第一次尝试自己开车旅行,我很享受独自旅行的感觉。

Q_如果可以变成夏天的某样东西,你想成为什么?

A_我想成为电冰箱。这样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冰块、冰可乐、冰镇饮料、冰糕、冰激凌。

向永恒提问

用极光丈量一次余生,这是对生命、未知和永恒的追问。

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愿望:有生之年去冰岛看一次极光,用极光丈量一次余生,才会感受到自己是如何从黑白分明转化成徐徐光芒的。这也是诺兰把《星际穿越》的取景地放在冰岛的原因,因为这里的奇特地形像极了我们心目中未知星球的模样。极光、冰川和冷冽的河流,在冰岛杰古沙龙冰河湖,在未曾熟知的环境里体会未知的事物,体会一把极端和永恒的感知。王小波说:“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这是对爱极其激烈的表达,也是对生命、未知和永恒的追问。可能我们都不敢像王小波和诺兰那样,明目张胆地表达对永恒的追求?

极简极致回到未来

与极光一同发生在北欧的便是极简设计。这种风格正在不动声色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自由、独立、简朴,适度地克制成就光芒。

北欧人的“极简”生活

北欧设计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丹麦、挪威、瑞典、冰岛和芬兰兴起,其主要的特质是极简主义以及对功能性的强调,并影响到后来的“极简主义”“简约主义”“后现代”等风格。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每样东西都要越简单越好,但也不能过度简单。”他精准地阐述了极简设计的意思。

从瑞典家居品牌宜家在全球热销,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出自北欧的设计风格正在不动声色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它是否适用于全世界,这就要见仁见智了。

北欧地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中等收入群体占北欧人口的绝大多数,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小,普遍收入高。但由于人口少,北欧的人工成本变得更高,所以北欧的设计风格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在这样一种社会福利相当优厚的条件下,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体现出平和富足的状态,以及大众化的审美倾向。

北欧人对“极简”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三个词:自由、独立、简朴。它不仅是物品的极简,更是精神的极简。

就如他们的生活法则《杨特定律》(Law ofJante ),这是北欧人重要的基本生活观念与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杨特定律》指的是轻视任何浮夸的举止,以及对于物质成就的炫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北欧人的设计作品表现为一种适度呈现的抑制,只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

北欧人生活富足,但却很有品质。这种品质不体现在物品的奢华、品牌、价位上,却反映在一种生活的“天性”。在这种模式之下,出现了北欧的极简主义生活。这种极简不仅是家居的极简、饮食的极简、人际的极简,更是精神的极简、生活风格的极简。

设计中充斥着人文关怀

北欧设计既有传统演变遗留下来的痕迹,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体现出十足人情味和摩登感的细节。这从宜家身上很容易看出来,北欧设计并非某种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极简”也并不是北欧设计的全部,因为仅仅依托简单的设计,无法让北欧设计成为一种热门风格。更重要的是,北欧设计在“极简”外衣下的实用功能和产品方面,呈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就像你可能会花一整天时间来逛北欧设计的家具店、时装店铺,甚至古怪的精品店,让买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1943年,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Kamprad)17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份毕业礼物,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宜家(IKEA)这一名字就是创始人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的。从一开始,这种人情味就伴随着宜家发展的进程。

曾任宜家CEO的安德斯·代尔维格( AndersDahlvig)在《這就是宜家》这本书中就透露过,“宜家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鲜明、独特、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与其他家具零售商形成差异化,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宜家有意识地为消费者打造‘外出游玩一天式的购物体验”。

北欧设计的2.0时代

除此之外,我们也很容易从北欧时装品牌上看出端倪。H&M集团旗下的高端副线品牌COS是最广为熟知的北欧简约风品牌。几乎每个喜欢穿简约风格的人的衣柜里都会有一件COS。简单大方的款式、单一却不乏味的配色、高品质的做工和合理的价格都让它在时尚界占据着不可代替的地位。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Acne Studio创立于1996年,最早以裁剪简单却尽显身材的Acne Jeans牛仔裤设计而闻名,服装款式简单大气,却包含现代设计元素。

但也有人在创造北欧设计的2.0时代。2000年,主业是经营艺术画廊的Frans Truelsen创立了一个生产小众羊绒衫的品牌Ganni,只做一些羊绒毛衣和T-shirt,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时装系列。这个品牌一年生产大约五十件单品,生意不温不火。当时,作为时尚买手的Ditte Reffstrup是Frans Truelsen的朋友,经常会来帮忙设计和修改衣服。2009年,Ditte和丈夫Nicolaj Reffestrup决定接管这个品牌。如今,Ganni在世界上有超过四百家零售商,并在丹麦、挪威和瑞典开了21家概念店。Ditte和Nicolaj创立品牌的初衷在于向世界展现斯卡迪纳维亚时尚的另一面。在他们眼里,北欧并非只有梦幻般的波西米亚风,也不尽是冷冰冰的中性化极简。然而,很多丹麦的当代时装品牌并没有体现出这样活泼的一面,于是Ditte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展示哥本哈根的色彩与搞怪,展现其心中的斯堪的纳维亚2.0风。

简朴、真实、独立、自由的生活理念已经融入北欧人的日常生活和血液,但当这样的设计风格在全世界流行之时,北欧设计的2.0时代会不会真的到来?

猜你喜欢
蓝色
蓝色的海豚岛(二)
蓝色蜜语
捕梦网(外一首)
蓝色的供奉
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蓝色
蓝色的梦
蓝色的爱
生命的蓝色
蓝色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