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津门书画世家考

2020-09-23 06:15
国画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津门金玉康熙

在天津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知名书画家,如汉代徐邈、宋代燕肃、元代李、明代项嘉谟等。有清一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环境直接带动了天津文化艺术的发展,书画领域更是名家辈出。经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及研究,笔者发现很多书画家具有明显的家族特征,形成了书画传家、代代相承、名家辈出、代不乏人的书画世家。故此,笔者对这些具有明显家族特征的书画家进行梳理,试图理清其家族渊源及相互关系,将这些书画家以家族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

一、励氏家族

励氏家族是“静海八大家”之一,历经“康雍乾”三代盛世,声名显赫一时。这个家族祖孙四代,是被世人称为“励氏四杰”的励杜讷、励廷仪、励宗万和励守谦。当时,全国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只有山东诸城县的“四刘”,即刘、刘统勋、刘墉、刘环之。前者为三代进士、四代翰林,后者为四代进士、三代翰林。励氏家族不仅四代官居要职,同时四人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

励氏书画世家的开创者是励杜讷。

据乾隆《天津府志》卷二十七《人物上》记载:“字近公,其先浙江人,祖弘迁静海,遂家焉。杜讷年十九为诸生,学问渊博,工书法,以缮写《世祖实录》叙劳,除福宁州同治,未赴,赐食六品俸,入直内廷,寻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刑部右侍郎,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慎密,前后疏奏多所见白,居宪职详刑狱,无所瞻徇。卒谥文恪,雍正九年追赠礼部尚书,祀贤良祠。”

光绪年间《重修天津府志》卷四十四《人物志》中对其有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字近公。初以杜姓为生员,学问渊通,精楷法。康熙二年廷选善书之士,试第一,纂书成,议叙授福州州同,留南书房行走,食六品俸。举博学鸿词科,未中选,会殿门易额,所书报可。十九年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一年复励姓,二十四年命日侍点阅《通鉴》,二十五年与张英同侍点阅《纲目全编》,累迁赞善侍讲、光禄少卿、通政司参议、太仆卿宗人府丞,三十九年迁左副都御史,疏言,督抚大吏若托词镇静,渐成悠忽,请年终汇奏实迹,不实治以欺罔罪,庶诸臣时时警勉;藩臬有无亏空、有无驳审,宜令详悉并列;疏得下部议行。四十二年擢刑部右侍郎,十月卒于任,年七十有六。赐例恤,并特旨给全葬,后二年上驻跸静海,御书‘文恪’二字赐其家。雍正元年,追赠礼部尚书,八年祀贤良祠。纯皇帝御极,加赠太子太傅。杜讷以诸生膺殊遇,出入禁闼数十年,小心慎密,前后疏奏多所建白,居宪职详谳刑狱,无所赡徇,朝野推为正人。”

根据以上史料所载,我们可知励杜讷(1628-1703),字近公,一字澹园,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人。特授编修,官刑部侍郎,谥文恪。康熙二年(1663)朝廷为编纂《世祖实录》选拔善书之士,励杜讷参加选拔考试,名列第一而被录取。此时,正值宫廷更换匾额,众翰林奉敕书写匾文,皆不称旨,唯有励杜讷所书被选中。在完成《世祖实录》的缮写后,帝赐宴殿廷,赏白金文绮,授职福建福宁州同知,又赐榜书“一榻白云”四字,说:“持此张官舍,如侍朕前也。”随后,康熙皇帝又特谕内阁将励杜讷留值南书房(为康熙皇帝创设,专供皇帝读书之所),为康熙皇帝讲学,是最先入值南书房的二侍臣之一(另一为著名文人张英)。康熙皇帝对他的学问、品行、做事深加赏识,“呼为励讲官而不名”。此后励杜讷一直为官,康熙十九年(1680)任翰林院特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而后,励杜讷历任侍讲学士(1690)、通政司参议(1697)、太常寺少卿(1698)、左副都御史(1700)等要职,并因其“博学善书”成为南书房忠臣,在重大政务的决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得皇帝信赖。尤其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励杜讷任刑部右侍郎,主管刑狱,其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称赞。同年励杜讷卒于任中,享年76岁,葬于静海县北五里庄励家坟。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驻跸静海,特御书“文恪”二字赐其家。雍正元年(1723)追赠礼部尚书,后入祀贤良祠(贤良祠,兴建于清朝雍正八年,是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雍正朝初祀王、公、侯、大学士等99人,尚书谥文恪励杜讷位列其中),加赠太子太傅。

励杜讷博学善书,尤精楷法,以典重工致的馆阁体见长,并能作擘窠大字,其行书用笔圆浑,结体疏朗,气韵灵动,堪称大家。关于励杜讷的书法,《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有这样的记载:“又闻静海励文恪公,剪方寸纸一百片,书一字其上,片片向日叠映,无一笔丝毫出入。均习而已矣,非别有谬巧也。”这段文字是说他曾剪方寸纸一百片,每片纸上均写同一个字,然后将一百片纸叠放在一起,透过阳光看去,各片纸上的字迹笔画、大小、粗细竟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励杜讷深厚的书法功力。虽然励杜讷的书法极大地泯灭了艺术家的个性,但这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厚重端庄、以中和典范为美的馆阁体正是清代皇室的最爱,并成为官方正体书法。

励杜讷的独子励廷仪,字令式,号南湖,康熙六年(1677)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入值南书房,康熙四十三年(1704)任翰林院编修。

康熙四十五年(1706)任右中允(负责掌管侍从礼仪,审核太子给皇上的奏章文书,并监管用药等事宜)。嗣后,曾任侍讲庶士、侍讲学士。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升任内阁学士,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

雍正元年(1723)二月,擢刑部尚书,仍兼掌翰林院事,“一切祭告大典,宏文巨篇,公手定进御”。八月,因刑部事繁,才解除了翰林院事,专管刑部事。

雍正五年(1727)三月,在丁未会试中,他任主考官,居三位主考官之首。

雍正七年(1729)加太子少傅之首衔,钦赐“矜慎平恕”匾额。雍正九年(1731)晋升为吏部尚书,专管刑部事。

雍正十年五月十日(1732年6月7日)卒于任上,终年66岁。钦赐“文恭”。葬于静海县北五里庄励家坟。

励廷仪能诗善画,有《双清阁诗稿》行世。著名学者张廷玉曾撰文说:“公(指励廷仪)精诗翰,五言宗选体,高古浑雅,近体出入香山、玉溪、东坡诸家。书法二王,于怀仁尤近,同直(其翰林院同事)推为冠绝。”由此可见,励廷仪书法虽秉承家学,却不肯重蹈覆辙,而是尽可能地兼容众法,写得遒美圆融,笔势强健且多变化,故能自成一格,在书法艺术成就上超过了励杜讷。

励宗万,励廷仪的长子。字滋大,号衣圆,又号竹溪。康熙四十四年(1705)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即十六岁时中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寻授编修。宦海沉浮,几度起落。

雍正元年(1723)任翰林院编修。

雍正二年(1724)入值南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

雍正五年(1727)任山西学政。

雍正六年(1728)迁国子监司业,寻迁翰林院侍读。

雍正八年(1730)山西巡抚石麟弹劾他干扰驿递并纵容仆人受贿,被罢官。

雍正十年(1732)起用他任鸿胪寺少卿、礼部侍郎等职。

乾隆元年(1736)因保举河道官员不当被弹劾罢官。

乾隆七年(1742)重新起用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累迁通政使,擢工部侍郎。

乾隆十年(1745)又因纵容门客生事再次被夺官,乾隆皇帝下诏,命其归还故里,闭门读书。

乾隆十一年(1746)督抚那苏图弹劾他纵容其弟占官田,乾隆皇帝命其修筑古固安县城自赎。

乾隆十六年(1751)复起为侍讲学士,累迁光禄寺卿。

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卒于刑部左侍郎任上,享年55岁。葬于静海县北五里庄励家坟。

励宗万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为官期间三被弹劾,不平的宦海使其更加宁静淡泊,寄情书画,人生的大起大落间反而艺术技艺更为精湛。他书画兼擅,书法集褚遂良、颜真卿、米元章之精华,博采众长并能自出机杼,有所创造,成一家风骨,与江南书法家张照齐名,有“南张北励”之誉。绘画长于山水、花鸟,笔简形具,自然天成。其传世作品有《行书宋句》《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等。

励守谦,励宗万的长子。字自牧,号双清老人。乾隆十年(1745)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和册立、制诰等文章的机构)编修、司经局(主管皇宫内的四库全书及刊辑的机构)洗马等职。善山水、花鸟,有先人遗风,名重一时。

励氏书画世家,从励杜讷至励守谦,共经四代,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诗文书画代有传人,有清一代显赫百年。清朝史学家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中曾这样评价励氏家族三代:“励杜讷父子孙三世皆掌邦禁,为正、亚卿,又皆值南书房,充日讲官,知起居注,扬历清要,在官皆有名绩,海内荣之。”

《清史稿》在评述其祖孙四代时也说:“自杜讷以诸生受知遇,子孙继起,四世皆入翰林。”从以上的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励氏家族四代都是翰林词臣,位居清要长达百年之久,又在书画领域贡献颇多,这样的家族在清朝还是不多见的。

天津地区自古就有产盐的记载,《史记》上就有“燕有鱼盐枣栗之饶”的说法,到了清代,天津盐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传统制盐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的天津不仅是制盐生产基地,更是沿海各盐场产品的最大集散地。到了康熙年间,天津已经成为全国盐业的产销中心。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一批盐商通过销盐迅速发家致富。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经济上的富裕也为这些盐商构筑园林、附庸风雅、寄情书画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天津作为京畿门户,凭借其优势的地理位置成为很多达官显贵和名人高士出入京师的必经之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天津这些富商巨贾有机会延揽高士,拜请名师,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这也为天津文化艺术的兴盛创造了客观条件。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几大世家都与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张氏家族

在靠盐业发家并寄情书画的富商中,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张霖、张兄弟。

张霖(1658-1713),字汝作,号鲁庵,晚自号卧松老衲,直隶抚宁(今河北抚宁)人,其父原在顺治年间行盐长芦,康熙七年(1668)长芦巡盐御使署衙移驻天津,张氏遂迁家至天津。张霖由岁贡官工部管缮司主事,历陕西驿传道、安徽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康熙三十八年(1699)调云南布政使,因事解职。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霖在天津闲居,筑遂闲堂、篆水楼、一亩园、问津园等园林名胜,其园亭时为天津第一。为人酷嗜书画,且喜吟咏,风雅好客,当时名士如姜宸英、梅文鼎、赵执信、吴雯、朱彝尊、查慎行、方苞等均为遂闲堂座上客,文酒之宴无虚日。偶作山水小景,意境萧疏,不求工而自工,逸品也。书画家石涛北行时,路经津门,受到张霖盛情款待,石涛曾在《雪中赋赠张汝作先生》中为其赋诗曰:“……天仙下世多才杰,我公心力能超群。君视富贵如浮云,游戏翰墨空典坟。爱客肯辞千日酒,风流气压五侯门。……”由于张霖对路过津门的南北高士无不待为上宾,盛情款待,时人甚至将张霖之爱才好客比作信陵君,一时传为佳话。

张氏家族在书画领域人才辈出,代不乏人。

张霖之子张坦,字逸峰,号青雨,又号眉洲散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官内阁中书。幼学诗于王士祯,学书于赵执信,博览群籍,叩之立应。

张埙,字声百,张坦之弟,与兄同榜举人,亦官内阁中书。善草书,工诗,与其兄时谓“一门双凤”。

刘奎龄 牧马图

张虎拜(1742-1794),字召臣,一字锡山,号啸崖,天津人。张坦之曾孙,张应斗子。幼警敏,性至孝。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逾年,成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加衔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己亥科江西乡试副考官。尤工楷书,所刻印皆味浓,参以古意,创出独特风格。卒年五十三。著有《妙香阁诗集》。

在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张氏也出了几位才女,为张氏书画世家增色不少。张虎拜的表妹朱静芷,工书,善绣,她所绣的《多宝塔碑文》笔力雄健,力透纸背,其兄张虎拜特为此作跋。活跃于嘉庆年间的张筠,字竹方,亦为张氏后裔,后嫁于诗人缪共位为妻。张筠知书达理,文静好学,尤好丹青,曾绘《长江风雨图》,气象万千,笔墨精到,为津人称颂。张虎拜之从曾孙女、张棠之女张玉贞,字蕴仙,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幼承家教,书画诗文皆通。最好丹青,日日攻习不懈。后因父亲病重,悲伤过度,不复为他人作画。故其作品人皆宝之。

三、查氏家族

乾隆年间,随着张霖被查办,张家被抄,张氏园林也日渐衰败。此时,位于南运河南岸芥园一带的水西庄则成为名人高士耽情诗画的又一重要雅集之地,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张氏问津园。

水西庄,是天津芦盐巨商查日乾与其子营建的园林别墅。该园水木清丽,风景幽雅,是康乾年间少有的占地百亩的私家园林。园内曾有枕溪廊、揽翠轩、数帆台、藕香榭、花影庵、泊月舫、一犁春雨、碧海浮螺亭等诸多胜景,是文人雅士吟诗酬唱、挥毫染翰之佳境。《天津县志》称其为“水木清华,为津门园亭之冠”,袁枚的《随园诗话》更将其与扬州、杭州的几处著名园林相提并论,足见当年的水西庄景色是何等优美。能兴建如此规模的私家庄园,足见其主人的雄厚财力。津门盐商查日乾,字天行,原籍是江西临川,早年赴津与著名盐商张霖共同经营盐业,同张霖一样,查日乾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富商巨贾。查日乾十分喜欢天津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尤其流连于津门美景,所以他伐石选才,栽木造林,高筑亭台楼阁,想尽津门奇景于一园之内,园成之后,命名水西庄。正是这座水西庄,让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下榻,并赐名“芥园”,由此可见水西庄当年之盛。

水西庄虽是查日乾所建,但其真正成为文人高士雅集之所,誉满津门,还得归功于其子查为仁。

查为仁(1694-1749),字心谷,号莲坡,又号庶塘,又号花海翁。工诗且酷爱书画。查为仁早年因科举舞弊入狱,九年的牢狱生涯使其大彻大悟,谢绝仕进,寄情诗画。他常年隐居水西庄,将全部精力投入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故其文学成就颇高,著有《花影庵集》《抱瓮集》《莲坡诗画》等十余种。

同时,查为仁热情好客,仗义疏财,广交天下文人雅士,加之天津畿辅首邑的优越地理位置,水西庄优美的景色、宏富的收藏,大批文人墨客、书画名家闻名而至,寓居水西庄,与查氏共同吟诗作画,探讨艺术。水西庄也成为继问津园后津门又一文人雅集盛地,被时人赞为“有清一代,开津沽风雅”。

除了查为仁,其家族成员也诸多能诗善画者。

查为义(1700-1763),字履方,号集堂,又号砥斋,为仁之弟。工诗善画,诗情闲旷,且得画中之意。善画兰竹花卉,墨笔居多,笔意萧爽疏淡,有闲逸之趣,《津门诗钞》卷七记载:“尝见墨竹一幅,双竿烟雨,别具逸态,虽梅花道人(吴仲圭)不过是也。”与当时津门画家朱岷、胡峻、恽源、陈元复等至交。其作“人争宝之”。生平好义,以所居宅捐建“问津书院”。

查礼(1715-1783),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晚号九峰老人、澹安居士。为仁、为义之弟。幼随兄读书,能诗文。善画,山水、花鸟俱极精致,尤工画梅,能于苍老中见韵致。书法亦精妙,宗晋唐法帖,秀美迥劲,尤喜黄庭坚。

查林,字桂一,又字松生,号花农、茂亭,别号守樗。查淳之子,查为礼之孙。国学生,官云南通判。天资高迈,自幼即闻其祖、父之教,所学甚博,足迹遍天下。善画梅。著有《花农诗钞》《有芳集》《酿秋轩草》《湘中诗余》等。

查凌汉,字铁卿,又作帖青。查为仁后裔。诗文书画、音乐剧曲,无所不通,尤善画虫鱼。与张兆祥友善。光绪壬辰年(1892)张为文美斋画百花笺纸,查各题小词于其上,共百首,一时称为双绝。

全盛时期的水西庄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墨客都是水西庄园的座上常客,如金玉冈、张赐宁、高凤翰、安岐、陈元复、释元弘等人,甚至不少书画名家来到津门并落户于此,如胡捷、朱岷、刘文煊、徐云等。

四、金氏家族

金氏家族亦是盐业起家,主要代表人物是乾隆年间的书画大家金玉冈。

金玉冈的祖父金平,字子升,原在浙江山阴从商,康熙年间从事盐业,发家致富,后移居天津,修建园林,延请名师,广纳贤士,附庸风雅,寄情翰墨。平日与问津园张霖多有往来,感情至厚。金玉冈之父金驭东,亦善诗文,著有《可亭集》。

金玉冈(1711-1773),字西昆,号芥舟,室名黄竹山房,晚号黄竹老人。浙江山阴人,康熙年间随祖父金平(字子升)定居天津。金玉冈自幼生活富足,乐于吟诗作画,向往古代高士的淡泊名利的隐居田园生活,不乐仕进,故布衣终生。金玉冈幼承家学,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诗文书画中,故其在诗、书、画领域都造诣颇深,被誉为“三绝”。其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俱佳,尤以山水最为精到,能集各家皴法于一炉,又自出机杼,以我手写我心。王希曾《黄竹山房诗钞序》中曾有描述:“先生之画,功力深厚如痴,神味淡远如迂……”可见其山水画以元代大家黄公望、倪云林为宗,并兼得大痴之厚重与云林之淡远。郭师泰在《津门古文所见录》卷三中有这样的描述:“余读芥舟先生画,其得意山水,幅中必画一人。盖自况也,写真景也,所谓以目中之丘壑为胸中之丘壑,而发为腕下之丘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生可谓诗画中皆有我也。”郭师泰认为金玉冈的画作达到了诗画中皆有我的独特境界,是对其艺术的高度评价,这也符合当时人们对金玉冈艺术冠绝津沽山水画坛的赞誉。除了本人艺术造诣高超之外,金玉冈还开津门书画社团之先河。他与津沽书画家陈立夫、高青畴、杨子坚、张竹房等人于乾隆十九年(1754)冬夜在大迂草完中结成书画社,众人公推金玉冈为书画社社长,诸友即席吟诗作画,吮毫染翰,并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多年。这是记载中津沽最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书画团体,这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津门美术社团及其相关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玉冈在绘画领域成就非凡,其家族之中也颇多丹青妙手。金玉冈之胞弟金,字藕川,号芳舟,善画肖像、山水。

金玉冈之子金永,字永和,号莲塘。工书画,有父风,尤长于画。金玉冈之从子金胜,一作盛,字岭云。刘芷清先生在《津沽画家传略》中记载其:“善山水,足迹遍南北,凡名山大川,幽境奇踪,足蹑目击一一收之笔底。故所作气韵天成,大气磅礴,墨气淹润蔚,不事仿摹,自成一家,为津门画风别创一格。至先生之侄孙龙节先生(金达清),更发扬而光大之,时人谓之金派云。”

金玉冈之孙金佩,字芥孙,善山水,传其家法。其专意之作,俨然芥舟气韵。

金玉冈之族孙金铨,字汝衡,号野田。善书画,又能诗,兰竹尤妙,有与吴人骥合写竹兰幅。

金玉冈之曾孙金达清,字龙节,别号墨禅。善山水,尤以画松见长。尤喜湿笔皴点,笔墨淋漓淹润,树石清劲有法,有“墨胜于笔”之誉。

金氏后裔中还有善画山水的金仁和,善花鸟虫鱼、落笔超脱的金仁寿,善山水、守其家法、气韵天成的金恭寿以及善承家学的山水画家金雨文。

金氏家族自金平至金大中、金玉冈、金永、金佩、金达清至金仁和等历经七代,诗画相传,论艺术成就以金玉冈为最高。

励、张、查、金四大书画世家对天津清代书画艺术的繁荣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他们的贡献和价值是值得进一步深耕和挖掘的。面对天津地方美术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某些个案而缺乏深入系统研究的情况,笔者希望此文能对清代天津美术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整理、系统研究与多层面展示提供资料保障。

猜你喜欢
津门金玉康熙
沉浸式影院+殿堂级音乐系统 天津富力津门湖
天津:每年遴选杰出校长、班主任教师
康熙朝南府、景山机构的设立与演变
春华秋实出津门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探讨有机化学的增减碳链反应
你为什么不狡辩
康熙下象棋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
康熙隐忍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