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 班级凝聚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0-09-23 08:04唐斌邹宇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9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凝聚力

唐斌 邹宇

[摘 要] 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幸福”的角度,构建班级凝聚力培养路径:树立积极的希望,享受追求的幸福,融合凝聚力;研发积极的活动课程,体验行为的幸福,构筑凝聚力;培养积极的人格,收获成长的幸福,发展凝聚力;构建积极的组织,获得班级幸福,维持凝聚力。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班级幸福;凝聚力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庄子,提出了“万物为一”的哲学思想,从许多对立的现象中找到统一性,包含了积极心理学一些观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主张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只要有积极的心理,即使在不如意的状态下,也会获得“至乐”的幸福。学生个体与班集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学生有积极的心理、积极的行为,学生个体间聚合力强,班级就易形成凝聚力;班级凝聚力强,学生获得班级幸福,也易形成积极人格。笔者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幸福”的角度,谈班级凝聚力培养路径。

一、树立积极的希望,享受追求的幸福,融合凝聚力

罗素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拥有希望就有心理动力;有高希望水平的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会更好。施耐德的希望理论认为: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希望的三大要素。

首先,要明确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二者有机融合。积极心理学认为:“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设立清晰的班级目标,如成为年级中清洁卫生最好的班。让“净”成为班级口号,建设“净”班级文化,将班级目标转化为每位学生的希望。将班级目标分解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或小组目标充分融合,让班级目标成为每个学生的愿景。开展班会主题活动,让每位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体会到目标的实现与自己利益休戚相关。实现班级目标,是每位学生的“幸福”。

其次,要看清楚的实现路径。以学生讨论、老师指导等方式,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学生能享受过程的幸福。如实现“净”的目标方法,一是有清洁卫生的标准;二是有做清洁、保洁的方法,如怎样分组,小组间如何合作等;三是对清洁卫生考核及奖励办法。

最后,要有强大的动力支撑。进行目标分析,激励每位学生,能为目标达成而付出最大的努力。学生自我寻找、相互寻找实现班级目标的个人与团队优势,激励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班级文化传递积极信息,树立积极榜样,相互学习,相互信任,激发积极行为。

每位学生树立集体主人翁意识,将幸福的获得与集体目标实现完全结合,形成融洽的群体、和谐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将学生的力量與班级力量融合,形成班级凝聚力。

二、研发积极的活动课程,体验行为的幸福,构筑凝聚力

结合班级目标和学生个体目标,构建班本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谐发展。以集体活动聚合学生,唤醒学生集体意识,树立集体观念,凝聚积极力量,形成积极行为。学生既为自己负责,也为集体负责。学生乐意为班级发展而尽最大努力,对自己的行为满意。

首先,基于积极情绪体验,设计班本活动课程。“真正的教育基础来源于你对儿童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力量的识别和运用,来源于你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学生心理资源是教育成败的重要秘密。老师以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班级学生心理情况,充分利用学生优秀与特长设计课程;准确判断学生心理需求,特别是内隐情绪,以课程唤醒学生积极情绪。如有个别能力强学生,有“逞能”的心理,可设计拔河课程,既发挥了学生优势与特长,也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得心理免疫力,将自己的个体行为纳入更宽的范畴。活动课程设计原则:主题突出,利用优势,程序清晰,参与面广,注重体验等。活动课程类别可以分:班级文化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兴趣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

其次,基于集体向心力的形成,实施班级课程。经常组织活动仪式,共建心灵成长舞台。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引,实施班级活动课程,组织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亲自实践,亲身体验,领悟道理,调整认知,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班级向心力;实现学生个体与集体生命共同成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体会集体温暖,感受集体力量,得到集体归属感。常开展班级体验课程,如模拟情境体验,如“假如我是……”;也可是真实体验,如研学旅行活动、社会服务、生日祝福、节日庆典等。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班级课程,以满足每位学生成长需要,从而得到幸福感。活动开展可以按组织建设,任务分工,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感受分享等阶段进行。

最后,基于长效激励,建立积极评价机制。活动结束时,及时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评价,以评价提高课程凝聚力。评价主要是对积极的正向关注,关注成员能力发挥是否充分、成员间感情是否密切、团队氛围是否融洽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领导力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力;关注小组合作意识与目标达成情况等。老师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找到对班集体建设积极的因素,以评价聚焦于学生个体间的协作,个体对团队的向心力,推动集体建设。评价方式可以交流、问卷、观察等,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是老师或家长。

三、培养积极的人格,收获成长的幸福,发展凝聚力

马卡连柯说:“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优秀的、有凝聚力的集体,班风正,学风浓,舆论好;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举止文明,品格优良,学生得到了回报——收获积极的人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是指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的人格主要有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等特质。

首先,教师人格,感染学生人格。教师高尚人品,乐观自信心态,坦荡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儒雅的举,能够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其次,团队合作,锤炼学生人格。班级搭建合作沟通平台,建立师师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和谐关系。在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积极的认知,学会包容,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我升华,感受团队幸福。

最后,多元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教育内容应多样,不仅有正面的教育,积极疏导,丰富道德情感,也有适当的挫折教育,学生在磨炼中变得坚强,提高生存能力;主体多元,形成网络教育。班级树立积极榜样,示范引领;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言传身教;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受到社会公德约束,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自信心、敬畏心等,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进步,对自己的过去感到满意,对未来充满期待;对集体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与集体的联结力不断增强。

四、构建积极的组织,获得班级幸福,维持凝聚力

首先,建立班级管理理念系统。坚持民主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获得班级幸福体验指数作为班级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培养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将每位学生置于班级中心,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班级成为聚焦人心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乐园。

其次,建立班级管理操作系统。健全组织机构,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建立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树立规则意识。丰富班级文化,每位学生有明确价值取向。组建学习小组,学生交往共生,形成聚合力。比学赶帮超,增强班级荣誉感,形成班级向心力。学生自主实施班级课程,改善班级精神面貌和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品格。学生感受成长变化,获得班级幸福。

最后,建立互联网交流平台系统。使用微信、QQ、钉钉等,为班级管理提供新媒体技术平台,凸显管理自动化和信息化。互联网提供学习平台以及评价平台,传播信息量大、沟通交流及时、反馈评价全面准确,促进集体建设,助力于学生与集体有效融合。

班级凝聚力是一个班级健康发展的“灵魂”,是满足学生群体心理需要的关键。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吸引、相互认同、相互融合。师生共同画好同心圆,为班级建设全力以赴,因班级发展而幸福,获得积极人格发展。

參考文献:

[1]Snyder C. Reality negotiateion: From excuses to hope and beyond[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9,8:130-157.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87.

(责任编辑:姜 波)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讲故事是企业最具有凝聚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