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020-09-23 08:04李艳萍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9期
关键词:心理发展衔接数学思想

李艳萍

[摘 要] 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充满敬畏,同时也伴随着一丝惶恐。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七年级新生可塑性也很强,教师要充分抓住“可塑性强”这一点,帮助学生顺利跨过这一时期,为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开好头,走好第一步。

[关键词] 学习习惯;心理发展;数学思想;衔接

七年级新生刚刚离开小学,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教学方法,等等,常常会使一部分同学感到迷茫,再加上课程数量的增多,更感无所适从。为此,如何使他们在七年级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快掌握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适应教师的教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在七年级为学生开个好头,就是为学生的后继学习铺好路、搭好桥,为学生的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在七年级新生入学后,数学教学中做好中小学衔接是数学老师的第一任务。教师要充分把握七年级新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和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表现的愿望,引领七年级学生顺利跨越紧张、不安的过渡时期,使学生成功步入初中学习生活,为后继学习开好头、走好第一步。

数学是一门衔接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的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要求,在这其中不难发现后一学段的目标都是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提高,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故而,做好中小学衔接在数学学习中尤显重要,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功开启新学段学习之旅。

一、学习习惯的衔接

在小学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特别体现在课堂问题的处理上和课后的学习中。比如小学时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多以具体、形象、直观为主,对课堂问题老师讲解的多、引导的多、点拨的多;而到了初中,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要做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知道概念形成的条件,并会依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描述概念;对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多采用合作交流、小组探究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解决方式,老师只做精讲点拨。小学的课后作业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求明确——特别是在完成的时间上和作业的数量上;而在中学,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师对课后作业一般不作统一化要求,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容量,以及完成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不是每位学生都一样,在中学数学作业布置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应难度的作业完成即可,这也是一部分学生上初中后无所适从——放下“老师”这根拐杖不会走路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就尤为重要。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与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衔接——发扬小学时专心听讲,作业规范、认真,及时复习的优点;其次,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好疑、好闻、好问、类比、归纳总结、反思学习习惯等,学会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推理、反思、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掌握经验——小步子、多台阶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前两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再合作交流,学会在学习中及时反思、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会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学会学习身边同学的优秀之处。

二、心理发展的衔接

从小学步入初中后,随着生活圈的扩大,接触事务范围也随之扩大,伴随着学习课程数目的增加,课程内容的增加,知识面也随之而增加,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在小学的时候更加丰富——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观。他们开始喜欢与人争论、喜欢质疑、喜欢发表见解;开始喜欢被同学认可,喜欢被老师认可,喜欢被父母、长辈肯定。在新环境中渴求上进、渴望自己的想法、做法被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赞同,渴望得到身边人的表扬,在生活圈中有存在感与成就感。但在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自制能力还是较差一些、单纯一些、幼稚一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七年级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学习中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七年级这一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大方”之人,一定不可“吝啬”,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多鼓励你的学生、多赞赏你的学生。从一次能声音洪亮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能及时纠正前一天作业中的错题、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能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的交流中、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能见到老师与同学问好、能帮助身边的同学,等等,从细微处着手,在点滴中认可学生。使学生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信念,使学生在喜悦中、愉快中、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因素的作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推动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三,在学习中让学生时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因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数学已经参与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

三、学习方法、数学思想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比较小,教师教得比较细、比较多,学生练得扎实,并且知识的直观性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容量相对增大,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相对少,并且知识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初中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逐渐从“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方式过渡到“理解记忆、抽象思维”的方式。为此,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数学思想上的衔接是增强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结合学生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正确地、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在“有理数”分类学习时,结合小学生已有基础进一步将数系扩大并更加系统地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并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明白数学学习不仅在数学知识本身,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又如,在“整式的加减”和“一元一次方程”运算的学习中,结合小学学段对运算的要求——理清运算顺序、合理选择运算方法、熟练和准确进行运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明晰运算过程中的算理。数学运算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带动学生思维与思想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带动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素养。

四、教学内容引入的衔接

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立足于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使义务教育三个学段各个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弱化学生对新学内容的陌生感,减轻学生在新知识面前的心理压力。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新的学习活动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有理数;二是整式的加减;三是一元一次方程;四是几何图形初步。在学习“有理数”时,尽可能用小学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小学时学生在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已经对 “负数”有所接触,对“负数”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负数”的学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负数及其对负数的理解,而后再耐心地让学生从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感知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到“负数”其实并不陌生,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会用“负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进一步从正负数意义出发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在学习“整式”这一章时,是由“数”到“式”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为此,尽可能用小学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或体积公式等引出新知识。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时,学生已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对和、差、积、商等数量关系非常熟悉,因此,这一章的学习中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的应用,结合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逐步推进,逐层提高。学生在小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基本特征,学习了簡单的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对“几何图形初步”中的平行、垂直已有一定的认知,学习时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数学思想的衔接方面,还应体现在学习数学习惯的衔接和心理发展的衔接上。在教学中重视中小学衔接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生活,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后继学好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钟鸣,蒋育芳.挖掘障碍成因,构建深度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8(7).

(责任编辑:吕 研)

猜你喜欢
心理发展衔接数学思想
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童话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