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

2020-09-26 13:30赵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素养

赵晖

前门小学作为北京市的百年老校,始终将“文化育人”作为铸校之魂,坚持“自主教育,本真文化”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完善研学旅行课程文化建设,整合并不断拓宽研学旅行课程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探索:树理念,找融合

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基于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教师与学生对此有共同的迫切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于丰富、改变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爱学、会学、自主地学、合作地学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并在集体生活中锻炼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人文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在研学活动中我们结合课程教材,利用各类文化场所,并辅以实验器材,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

实践:强队伍,固课程

课程实施前,我们首先通过培训、学科小组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引导教师不断筑牢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研学课程总体目标,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各类校内外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行前营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氛围,利用研学活动的优势,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助力提升学校办学品牌。

特色:成系列,促成长

我们精心打造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研学旅行课程,课程挖掘了我国六个省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以“乐”为引,以“古地”为线,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文、武、史、诗、乐”六个方面,利用六年的时间,跨鲁、皖、豫、陕、冀、川六地,在每个维度上根据每个地方特色,让学生赏鉴和了解相应地方的中华传统文化(研学课程体系框架如下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借鉴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施过程中以少参观、多体验、多参与、多创新的指导思想,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自我组织和参与这些活动来提高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自主探究,生成问题

学生通过行前预习、途中老师讲授的方式,掌握这几个省份在中国历史变迁的过程,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和精髓,进而生成问题,形成研究小课题。

2.实践体验,合作学习

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走访、体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研究小课题,结成研究小组。在组长带领与老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写研学游记,记录所见所闻所听所想。

3.交流分享,完成研究报告

研学旅行结束后,在校内举行学生小课题报告答辩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总结亮点,找出问题,继续完善补充,最后完成小课题报告。

我们对学生研学活动实行全程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获奖情况及小课题报告完成情况等,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及时给予评价,并推广和宣传典型。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在研学活动中的组织和实施进行评价,记入教师工作量,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作为其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前行:重效果,出精品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史鉴今,亦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前门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省系列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对国学及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立足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和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目前,设计的研学课程已经开展近半,学生们完成了其中的山东“访齐鲁之地,习儒家之礼”24学时的主题课程的学习。在活动中,学生们来到孔子故里——曲阜开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一步,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踏上一次君子之旅。通过诵读经典、寻洙泗源流、走进三孔、感悟礼乐文明、聆听国学等研学活动课程,引领学生感知儒家文化,感悟国学智慧,学做博雅君子。学生把体验写在了日记中:“我觉得这次出行和以往与父母出行不一样,这次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更了解了孔子。许多同学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旅行。”

在四川成都“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30学时的研学主题课程的学习中,首先在人文历史底蕴厚重的成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青城山、老庄书院、武侯祠等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担当。其次,让学生在非物质文化博物馆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髓,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引导学生种下向善崇美的道德种子,修德善品修身报国,践行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天津“弘前人精神,品津门风韵”18学时的研学主题课程中,让学生在周邓纪念馆、霍元甲纪念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的人文历史的知识学习,了解天津的重要军事意义以及它背后沧桑厚重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学生们通过触摸历史遗迹对“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们通过亲手彩绘杨柳青木板年画和欣赏传统曲艺相声提升了艺术鉴赏力,达到了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塑造、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校将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省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更加完善,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素养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