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

2020-09-26 14:24胡保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市场营销课程思政

胡保玲

[摘 要] 为顺应“三全育人”要求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年来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首先分析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现行措施,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并从教师与制度两方面给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三全育人;市场营销;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73-03

一 市场营销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院(系)层面的综合改革要聚焦课程育人”,要求院(系)着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把这些元素自然纳入课堂讲授内容,渗透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国内高校一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获得感;另一方面努力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1-3],强化对学生职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操守、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弘扬。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纷纷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从实践效果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仍处于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之下,“重理论教学、轻技能培训”“重专业能力、轻理想信念”等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职业能力供需存在较大差距。以往研究表明,用人单位不太看重专业能力,因为他们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通用能力、隐性能力或隐性素质;还发现不同行业或职位群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都有差异[4-5],比如制造业看重显性职业能力,信息产业关注隐性职业能力。特定行业或职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不能完全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获得,还必须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汲取养分。

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及早地观察注意到这一趋势,自2009年起构建推行“合作双赢”专业实习模式,充分利用用人单位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14年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只为有限产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还组织力量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还努力把“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毕业生职业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认同。这进一步坚定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信心与决心。

二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措施

1 凝练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相对应。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树立为有限产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配度。首先摸清家底,明确自身优势及不足,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国家战略,选择面向山东半岛及全省高端商贸流通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其次多渠道获得对接产业信息及接入途径,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以及对营销人才的差异化需求,集中精力培养服务面向产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专业课程育人理应保有深厚的文化价值[6]。由于本专业大部分学生的生源地与就业去向都是山东省,把根植于齐鲁大地的鲁商文化视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本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传承与发展优秀鲁商文化,教导学生重视家国情怀、恪守伦理道德、勇担社会责任。努力提炼鲁商文化核心要素,尝试将其分解嵌入到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整个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使更多的学生认可鲁商作为、认同鲁商文化,进而产生高度的事业心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明确育人元素

(1)分析嵌入内容

鲁商文化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的沃土,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表现不同,甚至同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也有较大的变化。激励引导专业教师系统研究鲁商文化,深入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归纳提炼鲁商文化各时期共有之核心要素(比如仁、信、义等),深入分析同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变化;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方式,虚心向校外专家及企业人士请教,确保吃透新时代下鲁商文化要素的含义及其具体表征,正确辨识其中哪些要素及表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这些相一致的要素及表征就是要嵌入专业课程的内容。

(2)发掘嵌入地方

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不是把专业课程上成思政理论课[7-8],而是要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鲁商文化要素有機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往研究指出,专业“课程思政”不应一哄而上,而应科学取舍[9-11]。本专业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组织专业教师分解出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流通原理、创业营销等4门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点与关键的实践环节,深入发掘其中可以凝练或者可以融入育人元素的地方,然后把这样的地方列出总表,通过具体的讨论与分析,删除掉交叉重复或者与课程联系度不高的知识点,明确每门课程中哪些章节要讲授哪些“课程思政”内容。

(3)开设新课程

本专业还针对服务面向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掌握了他们对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上提出的新要求,并比较这些新要求与思政理论课讲授相关内容的差异,评价这些要求能否完全由现有思政理论课涵盖;如果不能涵盖,则开设新的专业课程,比如鲁商文化与商业伦理。

3 突出企业文化特色

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闭门造车,已与多家服务面向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注重汲取优秀的商业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作为重要的德育元素融合理论教学,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1)遴选优秀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遴选他们所具有的共性元素对专业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尤其注意选择专业课中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具有价值的元素,比如鲁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情怀等,将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学期间就接受职业素质培育,加快学生融入用人单位的速度,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吸纳合作企业高管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邀请合作企业高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讨论与编制工作;合作开展鲁商文化研究,提炼合作企业及其管理者先进事迹,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同时让他们现身说法讲给学生听;自2009年实施“合作双赢”实习模式,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专业实习,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项目,对各环节进行现场指导与引领,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观察、体验与领悟优秀企业文化,加速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三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思政”的关键及完善对策

1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

(1)挖掘资源

思政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先決条件,不是来自现有思政理论课,而是挖掘自专业课程。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围绕确立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挖自己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考虑融入方式与方法,把这些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合课堂教学之中,防止冲淡专业课程传授专业技能的主要角色。同时要组织多方力量论证,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及规范。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明确所授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确定这些元素具体融入的地方与方式,并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诸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

(2)专业教师

他们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效果主要取决于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在高校现行管理考评制度下,“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广泛存在,专业教师把精力与时间大都投向科学研究,有些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只是应付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奢望能在教学上做出多大成绩,他们更不愿意再多承担一块“课程思政”的任务。

从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来看,专业教师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意愿不强烈,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带领着青年教师做,多少有些强迫的成分。教研室主任先向青年教师讲“课程思政”对专业发展的意义、价值,再在聘课与实践教学安排上给予适当照顾,如果这两招都不管用,只能强制要求他们分担一些工作。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其他事情做得再好,只要科学研究任务不达标,青年教师就评不上职称。即使有个别专业课教师表示愿意尝试“课程思政”,但是由于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局限,以及对鲁商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也没有足够能力做好“课程思政”的任务。

2 完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的对策

(1)培训专业教师

第一,明确专业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定位。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承担主体作用,要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而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指导与推进作用,要帮助提高专业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与专业教师一起确定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第二,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开展实践研修。要制定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走进优秀鲁商企业或红色课堂,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也让他们对鲁商文化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才有能力做好课程育人工作。

第三,促进教师保持言教与身教相统一。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不只局限于课堂上怎么讲,更主要的是看课外怎么做。学校与学院都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教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修身立德,身正为范,成为学生做人的一面镜子。

(2)完善制度保障

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重要内容[12],“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第一,视野定位要高。从目前来看说的多些,做得少些,特别是学院层面尚未有实质性的行动。“课程思政”不是由高校内部某一个职能部门或院系就能单独解决的问题,不能单纯地把这个任务作为学校某一个职能部门的任务,而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育人领导机构,成员包括各学院党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在内。

第二,体制机制要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主要是凭自身意识和一腔热情在做,学校与学院两级都还未有相关的制度安排、规划设计与经费支撑来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落实落地。建议学校给予“课程思政”专项经费支持,教务处专设“课程思政”教改研究项目,促进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更需要人事处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方面有所体现,提升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愿与积极性。

第三,评价机制要有。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没有评价指标体系和效果评价标准,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也未纳入“课程思政”效果部分,使得监督也就无法全面落实。今后教学评价体系要加大教学尤其是“课程思政”成绩所占比例,使其在与专业教师切实利益相关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评选“课程思政”育人典型人物,并给予大力表彰宣传和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高宁,张梦. 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0) : 59-63.

[2]吴月齐. 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 67-69.

[3]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12): 16-18.

[4]朱颂梅,齐晓梅.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3(23): 35-39.

[5]朱惠军.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6(4): 88-91.

[6]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54-60.

[7]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 2018( 4): 168-173.

[8]朱飞.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8): 67-72.

[9]王茜.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4): 64-68.

[10]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11]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 125-128.

[12]钱欣,曾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6): 155-157.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市场营销课程思政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成人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