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运用及其实效性

2020-09-26 14:24张鹏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交互性

张鹏伟

[摘 要]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需要顺应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但同时,还需要在课堂空间和时间内实现各种不同教学手段的有效组合。“课堂三部曲”组合教学模式基于主体的双重性、交互性和多维性理念,实现了课堂空间的线上线下组合、思维空间的立体循环、课堂时间的流程分配,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员参与、多维互动、教学相长、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三部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立体性;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83-03

信息化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补充和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教学载体、平台和手段,比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课程形式,还有雨课堂、微助教、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这些元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手机自媒体连为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在教学组合模式上进行探索。基于双重主体观和主体交互性理念的“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所进行的尝试,有助于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基于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为例,来分析“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概述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空间与时间内开展的以线上线下随时切换、教师主导,以多维互动和全员参与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式教学体系。何谓“课堂三部曲”?即以每次授课(含两小节)90分钟为单位,将课堂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线上互动(第一部曲),线上线下结合讲解(第二部曲),线下演讲讨论点评(第三部曲)。

第一部曲为网上竞答线上互动环节,这是课堂的序曲,用时约6分钟左右。答题内容或为已学过的知识点,或为本次课要讲解的问题,一般通过微助教、雨课堂、问卷星等设置选择或投票题目来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前期掌握情况以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在这一环节,也可以通过公布答题之星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课堂的趣味性;第二部曲为教师启发式专题讲解环节,这是课堂教师主奏学生协奏的中心曲,用时约70分钟左右。本部分以教师主讲为主,根据“原理”课的特点,以启发式专题教学为主要方法,结合线上线下。线上主要通过在线讨论区的发言以及词云等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和思考着力点,然后以此为引线鼓励学生口头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其思想疑点进而由老师答疑解惑。第二部曲重在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讲解启发讨论,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方法;第三部曲为线下演讲讨论点评环节,这是课堂师生和鸣的交响曲,用时约14分钟左右。本部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与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延伸性主题,比如讲到意识的本质与作用,可以设计“意识与人工智能”;讲到两点论与重点论,可以设计“大学生活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讲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可以设计“网络生活中的感性与理性”等主题,在每次课第二部曲结束之后,配套进行学生演讲。所有主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小组做好准备,为了保证效果,学生的演讲作品在上讲台之前,老师均需提前审阅,并指导学生修改完善。每组演讲完后,邀请本组全体组员上讲台回答班级其他同学提问,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和答问逐一点评分析,然后进行总结。整个流程老师和学生主持人、评委、计分计时员各司其职,分别负责点评、主持串联、评分、统分、计时等。第三部曲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和即席提问答问能力,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深化对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在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通常以两学时90分钟为一个完整单位来展开“三部曲”。但如果需要集中呈现课堂效果,也可以将第三部曲提前,第二部曲切分为上下两部分,先讲授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可放在第三部曲结束后进行,这样就可以在一个学时45分钟内呈现三部曲的总体架构。

二 “课堂三部曲”的基本理念

(一)双重主体理念

关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学界多有争论。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日益成为主流。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的主体是施教者也就是教师,教学的客体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作为受教者的学生。这就将老师看作主体,而将学生看作客体,从而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創造性。具体到思政课教学而言,在此观点指导下的教学,就会出现一种纯理论灌输的课堂景象,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在新媒体时代面临很大挑战,传统的教学主客体观念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中“愈发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深刻把握受教育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以及主体自身的重建规律已经是新的发展趋向”。因此,必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这也就是要确立双重主体理念,“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所进行的探索。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的要求,其中就包含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是就教师的功能而言的;主体性,是就学生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们自觉认识、掌握和超越各种现实客体的限定和制约,能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能按照自主的目的能动地改变现实客体的一种特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明确强调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育过程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思政课不仅仅要让学生听,而且还要让学生读、讲、写、演。只有通过讨论、演讲、课堂组织、提问、答问等全方位的课堂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实现学生的有序参与、全员参与、多维参与,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和指导作用,这就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正是践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理念的有益探索。这一教学模式的成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和组织架构,包括分组方案、加分奖励方案、工作人员职责、与教学内容相配套设计好学生演讲选题等。这些工作,都应在每年开课前一次性完成,并在开学第一次课布置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井然有序地实施。

(三)主体的交互性和多维性理念

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既体现在主体的交互性上,也体现在主体的多维性上。所谓交互性,是指师生之间互为主体,教学过程双向互动,思想观念交互渗透。所谓多维性,是指老师和学生都是集情感、理性和意志为一体的多维主体。因为思政课是集情感、理性和信仰为一体的多维思想信念系统,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主体的交互性去展现多维性。思政课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承载着家国情怀,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了解国情、把握世情的指南针,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之“钙”。要上好思政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要動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信,从情感、理性和意志等多层面给学生以言传身教。

三 “课堂三部曲”的显著特点

“课堂三部曲”作为组合式教学设计,无论相比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还是相比现代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技术的跨时空、分隔式运用(难以在一节课的时空内形成有效组合),具有集成化、一体化、融贯性的优点,同时具有立体性、参与性、互动性等显著特点。

(一)立体性

1 时空坐标的立体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是不可分离的。前者主要指向教学的实施,后者主要指向教学的效果。对于任何课程来说,课堂是其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舞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特定空间和时间的有效组合。“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正好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即时性特征,将线下的物理空间和线上的网络空间有机组合,体现了空间的立体性。配套衔接的学生分组演讲从选题到准备再到展示的时间延展及其效果,汇集在课堂空间呈现,不仅实现了时空坐标的交汇,也实现了师生双重主体多重角色的立体组合。

2 思维循环的立体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根据“原理”课的特点所进行的配套主题延伸设计,实现了从生活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再从理论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的立体思维循环。课堂第二部曲的教师启发式讲解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散过程,而第三部曲的学生演讲和教师点评则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收摄过程,学生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上升到哲学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老师的点评起到点睛升华的效果。这两部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思维循环。就此而言,“课堂三部曲”特别适合“原理”课的教学。当然,各门思政课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理论和生活之间的思维循环具有普遍性,这一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 教学架构的立体

“课堂三部曲”需要系统性设计、全周期设计、多版块设计。从层次上说,包括选题设计、组织架构设计、考核权重设计等;从准备流程上说,包括分组建队、确定选题、演讲准备、演讲预审等;从实施流程上说,包括与每次课程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老师和学生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演讲流程的井然有序等。从考核标准上说,包括多元化加减分方案、各模块成绩占比等。因此,构建完备的组织架构是“课堂三部曲”得以成功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开课前做好规划设计。

(二)互动性

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多维度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互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师生思想情感两张皮的问题。“课堂三部曲”各环节均体现出互动性的设计,但互动的侧重点不同,层次不断深入。在第一部曲中,互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学或将学内容的认知程度,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在第二部曲中,互动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训练思维能力,全面准确掌握基本原理;在第三部曲中,互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生活实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互动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运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

(三)参与性

思政课的教学,由于师生比数量小,多年来主要采用大班授课,班级规模大多在100人以上,这就给学生的教学参与带来了很大难度,加上课时有限,教师普遍感觉组织学生难度较大。实际上,学生的演讲展示活动多年来思政课堂上或多或少都开展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有或无,时有时无。有时集中一次课甚至几次课的全部课堂时间开展学生演讲,这样容易出现学生的审美疲劳,也不符合教学规律,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课堂三部曲”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问题,以“原理”课48学时(每次2学时,共24次),每班120人来算,6人一组共分20组,每组1个选题,每次课只展示1组用时15分钟以内,用20次课所有小组展示完毕,而且每个组员都得到了上台答问的机会。这样一来,整个学期结束,全班学生就可以实现全员参与。

四 “课堂三部曲”的实际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相比以往课堂,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了“八个统一”的要求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着重体现了“八个统一”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要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演员,而是扮演了集导演、演员、幕后指导、现场点评等多重角色。学生不再仅仅是课堂的听众,而是扮演了演讲者、组织者、提问者、答问者和评价者。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团队协调、语言表达、问题分析、临场应变等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得到了全面锻炼。

(二)大大改善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效果

“课堂三部曲”教学模式诸多环节的有序实施,课堂内容和组织流程的切换,线上线下多种互动方式的搭配,缓解了教师长时间讲解带给学生的审美疲劳,让思政课堂不再沉闷。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当然,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对课程内容的全面准确理解和学以致用。通过教学反馈,学生有切实的获得感。

(三)增强了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面对成长中的学业、就业、恋爱等人生课题,当遇到义利、公私、穷达等种种考验时,往往难以系统地调用所学理论,主要是因为缺乏沟通理论和生活的思维桥梁和通道。所以第三部曲的配套主题演讲设计将抽象和具体,理论和生活进行了联通,正好训练了学生进行理论应用和转化的能力。

五 “课堂三部曲”的实施难点及推广建议

(一)需要教师增加课外时间的投入

“课堂三部曲”的成功得益于任课教师在课外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包括学生演讲主题的精心设计和演讲作品的审阅指导。在专题设计上,任课教师需要将授课专题和学生演讲主题进行配套组合设计。学生演讲主题既要贴近教材所学知识点,又要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困惑和思想疑难,这样才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动态关注学生,紧跟社会发展脉搏,捕捉选题,还需要征集来自学生的选题,以切中学生的兴趣点。还需要不断充实选题库,实现常用常新。加之老师需要提前审阅学生的演讲作品,这些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课外时间的投入,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和保障机制。

(二)班级规模不宜太大

“课堂三部曲”教学体系由于要进行全员互动,为了保障互动不走过场,每组人数不宜超过6人。人数太多的话,在提问答问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所限,组员不能全部得到答问机会。此外,考虑到教学学时,小组的数目不宜超过20组,以免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所以班级人数以120人以内为宜。当然,要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行中小班教学是必然趋势。

(三)对教师的理论分析和课堂驾驭能力具有挑战性

学生的提问环节,既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学生参与度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对老师的理论分析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班级学生向演讲小组提出的问题有时不仅学生回答不上,即使老师要做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也不容易。但这也正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增加知识储备,关注社会热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有理有据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交互性
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公园的融合形态研究
科普网站交互性对科普传播影响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及城市运用探究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
多媒体技术项目制作实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