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智慧时代的学校教学形态

2020-09-28 00:09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慧融合智能

智慧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智能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造就的、具有智慧特征的新教育形态。在这种新的教育形态里,学生将主要通过一些更加智能化的载体或工具来获取知识。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学校、数字校园、学校信息化等领域备受关注。

一、智慧时代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特点

和学新、鹿星南在2020年第2期的《课程教材教法》《智慧时代的学校教学形态探讨》一文中提到:

智慧时代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是一种深度融合新兴信息技术的精准、智能的创新型课堂。较之于以往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智慧时代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样、精准与生成性的课程内容供给

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学校将突破以往学校、区域的局限,汇聚海量、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甚至学生现实生活。在智慧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问题、学习进度、学习需求的诊断、分析和预测,实时、精准地向学生提供匹配的学习内容,以更好地应对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同时,智慧教学平台能“实时整合学生课堂笔记、书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批注、教学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自然、多维与深度的教学互动过程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教育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积极渗透模糊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边界,促成了人人、人机等的深度、多维互动。例如,当下流行的依托图像识别、语音处理、机器学习技术的智能备课、自动批改、拍照搜题、随声翻译等APP在学校中的应用给师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技术在教学场景中呈“隐身”状态,很好地诠释了教学交互的人机共生与和谐生态。“技术看似消失了,它们却难以辨别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三)智慧、高效与个性化的学习范式

智慧学习是依托智慧环境开展的“一种学习者自我积极参与、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完整学习体验的学习”。在智慧环境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游戏学习、体验学习、跨界跨学科学习、情景学习、定制学习、具身学习、泛在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无缝对接等,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智慧学习范式将使得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教育愿景成为现实。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负担水平。智慧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效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相应地,学生的学业负担水平会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状态和水平上。

(四)实时、动态与多元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智慧时代使得数据成为学校的宝贵财富。智慧技术可以帮助教学活动汇聚体量巨大的教与学大数据,包括教学大数据(如课堂提问、教学言语、师生交流、作业与试卷批改等数据)和学习大数据(如学习情绪、在线讨论、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数据)。据此,借助于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大数据实施全程跟踪监控,提供精确的教学过程数字画像,协同开展动态的诊断与评价,进而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此外,新兴信息技术的去中心化、扁平化、共享化特征促使学校课程与教学评价呈现出多主体性,既涵盖学校内部主体(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又囊括多方面的社会主体(如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家长以及社区代表等),从而提高课程与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发挥评价的诊断、发展、管理与解释等功能。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构

林德全在2020年第2期《中国教育学刊》《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重构》一文中谈到:

在智慧教育中,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不但会得到保留,而且会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目前,“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虽已逐渐深入人心,为广大教師所认同,并自觉去践行,但由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和研究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对这一角色的理解还相对比较单一,把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于怎样更好地去进行教上。对于教师而言,思考教、研究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教师只是研究怎样教,而不从更加广泛系统的层面上去思考各种与教有关的方面,比如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化的认同等,那么其对教的研究也不会深刻到哪里去,对其教的改进也会很有限。这是因为,“教师行为可以看成是他所信奉的教育信念的一种投射”。如果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或信念作为底色来支撑其行动,那么他们对教学所做的研究往往就会容易流于形式、止于肤浅,不但难以对学生产生长效、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很容易因周期性的重复而产生教学倦怠。智慧教育不但使教师能够从大量复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向他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者角色的范畴,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研究拓展到智慧教育下以学为主的研究,将教的研究与学的研究统一起来,从而在深刻理解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顺应智慧教育的要求。

“教师即研究者”还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怎样把各种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化、可视化,通过精细化来实现精准施教。因此,智慧教育为教师开展精细化教学、进行精准施教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很多智能设备或载体都会留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痕迹”——数据。这些大量的真实的数据不但为教师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源和坚实的研究基础,而且也在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研究的同时有助于“教师即研究者”角色的进一步深化。

三、课堂教学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前景

张鹏君在《苏州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信息技术时代智慧课堂的实践逻辑与建构》一文中认为,“融智慧”包括两个层面:

(一)深度融合

在智慧课堂中,电脑、智能手机等是智慧教学便捷的智慧设备,电子书、微课、慕课等是重要的智慧资源,教师运用的智能技术教学是有力的智慧手段,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了智慧场域,因此,课堂教学与智能技术融合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当然,这种融智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诸如利用“刷脸技术”代替点名、手机App签到等,而是这些智能设备技术与课堂教学水到渠成的科学融合。师生与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需要注意:一是既要夯实融合基础,又要顶层设计融合规划;二是既要营造融合生态,又要完善融合手段;三是既要关注人本,又要注重集智创新;四是既要适应学、研、用相结合的课堂实践诉求,又要优化学研一体的智能理论研发。

(二)变堵为疏

我们固然强调深度融合,其实“变堵为疏”是涉及“融”的另外一层含义。随着智能手机与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学生能越来越便捷地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然而,一些学校出现了没收、砸毁智能设备、断网等严管办法。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在网络时代,对这种现象是堵还是疏,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智能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学校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应该“拥抱”技术,使其为之赋能,而不是遮蔽、忽视技术。用好智能技术,是学校智慧管理的体现,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更是新时代智慧型师生关系的映现。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智慧融合智能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