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探析

2020-09-29 13:32马梦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演变

摘  要:作为一种自然意象,风意象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独特之处是很多诗家公认的。它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极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诗经》中“风”意象就有二十处,网络版《全唐诗》中多达一万四千余处,《全宋词》中出现“风”意象的作品约为8241首。风意象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历经了先秦的风神崇拜,弥漫汉末的悲风,魏后期的玄风,隋唐盛世的风云壮丽,五代的香风乱离……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风栖息于不同诗人的笔锋,从未停止它的言说。

关键词:风意象;中国古诗;表情达意;演变

作者简介:马梦娇(1994-),女,云南建水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一、风的神话色彩及实用色彩

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风来自洞穴或山谷,后拟化为人形,故称之为风神。商周时代的风神形象也变得丰富。风神崇拜关乎着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就有“风伯雨师”之说。人们崇拜风,敬畏风,也把破坏性的风与不顺的境遇、灾难、不祥相联系,如《诗经》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屈宋把风作为神灵来去的征候,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九歌·大司命》:“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唐代很多诗歌把风与雨和鬼神联系,营造神秘意境,如“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岑参《龙女祠》),“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就风本身的实用色彩而言,它有摇动万物的力量:能“吹皱一池春水”,亦能“动枝生乱影,吹花送暖香”。风中似有“生命之手”,能“一瓣一瓣剥开四季”,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此外,从古人赋予风的神性色彩中,我们也可看出风雨还关乎万物的生与灭,对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风调雨顺无疑是性命攸关的大事。风雨影响着远古先民的衣食住行与喜怒哀乐,因而饱含了人类最接近自然、土地及生命的一种情感。风左右万物的实用功能在早期诗歌中得以表现。如《穗歌》:“穗乎不得获。秋风至兮殚零落。风雨之弗杀也。太上之靡弊也”描写了不适时风雨对农作物的破坏。《祭辞》“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表达了古人对和风甘霖的祈盼。

二、触动情感的风

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风的轻疾冷暖变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激烈的情感起伏就好比狂风怒号,柔和的情思就如徐徐微风,凄冷之情宛如刺骨寒风,哀伤的心情就像瑟瑟秋风……如“风萧萧兮易水寒”(《易水歌》)即借描写萧瑟秋风及易水寒冽渲染苍凉悲壮的饯别气氛。

“风”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也会受诗人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诗经》时代风意象虽然大部分还是在表现风的现实客观性,但此时已出现的触动情感的风,为后世各类的抒情风意象开启了源头。屈骚时代的风以浪漫及悲情色彩为主。“风飒飒兮木萧萧”(《九歌·山鬼》)借刺骨寒风和萧萧落叶烘托女子的思念之切。

汉代拟骚诗中风意象仍以悲情色彩为主,如“北风”“秋风”“商风”“回风”“惊风”“凄风”“凉风”“寒风”等。《古诗十九首》与李陵别诗中的风意象则有着浓重的末世感伤色彩,“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其十一),“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其十四)。汉末的“悲风”倾向直接影响了建安诗歌创作,从庾肩吾的“子建悲风来”(《过建章故台诗》)一言就可知晓曹植成为了后来悲风意象的代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杂诗七首》其五)均以悲风喻诗人的满腔愁情。

受玄学影响,魏后期出现了异于传统悲风的“新风象”,诗人们借风塑造脱俗的名士气质和对高洁志趣的追求,嵇康笔下的风意象就是典型的代表,“乘风高逝,远登灵丘”(《四言赠兄秀才入军师》其十六),“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其五)。

西晋五言诗中的风意象在情感上继承了汉魏的凄婉悲情,如张载“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七哀詩》),傅咸“肃肃商风起,悄悄心自悲”(《诗》),刘琨“烈烈悲风起,怜怜涧水流”(《扶风歌》)。东晋玄言诗中风意象情感特征并不明显,陶渊明诗中的“风”则在平淡中蕴藏着真挚、闲适之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凯风因时来,回飘开我襟”(《和郭主薄诗二首》)。此外,东晋民歌也多借春风传情:“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子夜四时歌·春歌》)。南北朝时期,则出现了一批新颖且情思细腻的风意象,情感由悲苦愁闷转向欢快闲适。北宋初,“风”往往都在歌颂国泰民安,偶有些许闲愁、闺思、别情。南宋时期,词人笔下的“风”意象则大都沉重而充满愁绪,融入了很多复杂的家国情感。

三、四时之风 寓情万种

“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不同时节的风被诗家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和暖的春风是传播喜悦和希望的使者,常象征着人间合顺。凄风、狂风则会让人联想到上天的愤怒无常或世间愁苦。风总能率先把四时更替的讯息以触碰肌肤的方式传递,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最直接的联系,古人也能通过感受风的温度而叹人情冷暖,赋予“风”万种情。

东风也叫春风。东风一起,万物复苏,焕然新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李商隐:“沛国东风吹大泽,蒲青柳碧春一色”(《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人们常借东风表达欢愉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也会借东风表达伤春惜春与离别之情,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或表达思乡之情,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南风常与美好温暖的夏季相关,也称薰风、凯风。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轻松愉悦。南风时或是诗人调皮的老友,烘托其恬淡心境:“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新晴》);时而也作传达情意的使者,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或带来丰收的讯息,如“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

西风常指秋风,多象征秋之肃杀,寄托悲凉之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寄托相思之情;《天净沙·秋思》中的西风与老树枯藤一起,诉游子飘零之愁;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乍起的秋风使得高楼上等待未归人女子更添悲凉;李白《忆秦娥》则借“西风残照”营造苍茫之美。楚辞中的秋风常引发悲秋情怀,如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外,纳兰性德诗词中两百余处风意象亦多为悲风,寄离别之苦,爱情之愁。“满目凄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蝶恋花·出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辞》)。

北风即冬风,朔风,常象征苦寒,寄寓凄凉情怀。最早出现于《诗经·邶风·北风》,后代诗歌多有继承。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傈”(《古诗十九首》)。有时也借北风表达游子思乡之情,如汉代无名氏《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四、托风言志 以风寄兴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借大风起兴,衬托出自己建立大业的伟绩与气魄。李白在《别鲁颂》中借“清风洒兰雪”表现鲁仲连的不凡气度;也在《行路难三首·其一》中借气贯山河的长风抒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时机会到来,自己定能远渡碧海。杜牧的《赤壁》则把东风喻为成功重要的条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欲乘御清风飞向明月。《临江仙·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言明了薛宝钗借东风青云平步的志向。嵇康亦欲乘风高逝而远登灵丘。

五、以风象征灾难及统治者的暴虐

《诗经》中多以风起兴象征灾难来临或当政者的暴虐,如“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小雅·四月》)以迅猛之风象征灾难的到来。又如《诗经·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凛冽,雨雪猖狂”以凜冽风雪暗示当政者的暴虐。汉代诗人以“飘风”兴喻邪恶势力,如王逸:《九思·逢尤》:“云雾会兮日冥晦,飘风起兮扬尘埃”以商风喻奸佞。此外,风有时也喻指恶劣的环境,如刘祯《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诗人们也常将“风”与其他意象进行组合。“风雨”最为常见,多象征诗人对风雨所带来灾难的忧虑,也常伴随着战争描写,象征政局动荡。此外,建安诗歌中还有风与蓬草、浮萍、烛等组成的意象。如刘桢“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诗》)抒发生命脆弱的伤感。“风蓬飘尽悲歌气”,黄景仁《杂感》中“风蓬”即蓬草遇风拔离本根、四处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也象征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而被迫漂泊异乡之人。

六、结语

风本身就是一种浪漫的存在。它虽无影无形、难以把握,却是一个“拥有全世界的穷人”,无处不能在,在表情达意上确有它的过人之处。从诗骚始,风意象就不断地探求新形象,无论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风”,还是诗人想象中的“风”,都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各个时代、各个诗人内心的声音。古代诗歌已为我们呈现了千百种风的形态,赋予了风千百种情,每一类风意象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可以通过触碰这千百种风而感受古人内心遥远深沉的律动。如今,风继续吹,“旧风”已逝,“新风”又起,风从未停止它的言说。

参考文献:

[1]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叶嘉莹:《古诗词课》,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版。

[4]崔富章等校:《楚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从《刑法修正案(九)》看我国罚金刑的演变与完善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