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20-10-09 01:12张慧霞
甘肃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源性缝隙膀胱

张慧霞

(定西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甘肃 定西 743000)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主要表现为膀胱排尿与储尿功能障碍,易导致上尿路损伤或感染,严重这甚至导致死亡,脊髓损伤、糖尿病、肿瘤、外伤等是导致该病的常见病因。间歇导尿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手段,但恢复与重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过程漫长,短期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会因尿潴留、大小便功能失调等生理障碍引起情绪低落,导致不配合治疗,膀胱自我管理依从性差。因此,在治疗同时如何帮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改善膀胱功能,提高膀胱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无缝隙护理即针对当前临床护理管理中条块分离出现的护理缝隙进行全面管理,以确保患者获得更全面、更细致、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临床研究指出[1],无缝隙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本研究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定西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7例,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9例,男25例,女 14 例,年龄 36~59 岁,平均(44.78±5.06)岁;基础病因:外伤性脊髓损伤24例,脑血管意外6例,糖尿病5例,术后4例。对照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4~62 岁,平均(45.08±4.72)岁;基础病因:外伤性脊髓损伤21例,脑血管意外9例,糖尿病6例,术后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等各种疾病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②无明显的尿道堵塞与感染;③原发病已得到良好控制;④无精神性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⑤患者均知晓本研究详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泌尿系统其他原发或继发疾病;②合并前列腺疾病;③病情不稳定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保持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加强疾病相关知识教育,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合理安排膳食,指导患者多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食物,禁食辛辣、油炸等食物;指导患者多饮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等。

观察组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①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共分为3组,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1名,护士3名,护士长为组长,量化职责范畴,护士主要负责基础护理,照顾患者生活,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技术操作、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护士长负责对护理及治疗进行管理,检查护士及责任护理医嘱执行情况,组织病例研讨会,监督临床护理工作;②具体护理内容:护士主要负责帮助患者变化体位,活动关节,指导患者呼吸、咳嗽训练;对患者进行间歇导尿时,使用无气囊无菌导尿管,导尿结束后缓慢拔出导尿管,排空膀胱;责任护士帮助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训练排尿意识,采用Valsalva法增加膀胱压力,收缩肛门进行提肛训练,每次保持15s,持续15次,每天3次;每次排尿前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同时轻叩耻骨或大腿上内侧等部位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答患者疑问,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给予针对性指导,列举成功病例,鼓励其积极面对病情,指导患者通过看书、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护士长认真检查责任护士及护师的护理操作记录单,组织疑难病例研讨会,并探讨解决方案;③排班制度:实施人性化弹性排班制度,护士长上行政班,实施8h在岗及24h全程负责的工作制度;在夜班班次中适当加大护理人员配制,同时根据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与年限合理安排班次。

1.4 观察指标

①膀胱功能:观察护理管理前后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

②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评定,内容包括护理沟通、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病房管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评分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

③并发症:记录2组患者护理期间尿路感染、尿潴留、尿路损伤、泌尿系结石等发生情况;

④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评定[2],主要为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4个维度,对应维度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膀胱功能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最大排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容量及最大排尿量均较护理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组残余尿量均较护理前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2组膀胱功能比较(±s,mL)

表1 2组膀胱功能比较(±s,mL)

膀胱容量 残余尿量 最大排尿量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9) 291.46±65.38 381.05±70.63 145.36±38.57 90.17±23.68 142.38±35.59 242.57±51.65对照组(n=38) 295.78±62.43 336.87±73.59 143.45±34.65 108.46±26.84 145.76±37.92 211.74±48.33 t 0.296 2.688 0.228 3.173 0.403 2.703 P 0.768 0.009 0.820 0.002 0.688 0.008组别

2.2 2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护理沟通、护理操作、健康教育、病房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2 2组护理质量比较(±s,分)

组别 护理沟通 护理操作 健康教育 病房管理观察组(n=39) 9.15±0.43 9.21±0.35 9.22±0.43 9.28±0.51对照组(n=38) 8.76±0.84 8.69±0.57 8.50±0.64 8.62±0.72 t 2.574 4.838 5.808 4.651 P 0.012 0.000 0.000 0.000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2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2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生理 心理 社会 环境观察组(n=39) 13.46±2.18 10.86±1.53 14.58±2.65 16.42±3.14对照组(n=38) 10.53±1.75 9.01±1.48 13.12±2.01 13.58±2.72 t 6.493 5.391 2.719 4.237 P 0.000 0.000 0.008 0.000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松弛,收缩功能下降,尿液排出困难,长期停留于膀胱内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引发尿路感染,严重者会导致肾衰竭尿毒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障碍,易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临床研究发现[3],加强受损的膀胱功能训练与护理,有助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传统护理无法有效满足患者临床需求,在帮助患者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不佳。

无缝隙护理管理以现代的护理管理理论为指导,为患者提供从入院至出院的全方面护理管理。该护理管理模式使护理工作环环相扣,将各个护理环节密切相连,确保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管理理念。但该护理模式主要用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手术室护理中[4-5],尚无研究将其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本研究将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有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改进护理质量。原因可能在于无缝隙护理能够充分发挥护理团队的作用,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职责相对固定,有利于其在职责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水平,膀胱功能训练由更高级别的责任护士负责,有助于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弹性排班制度使得护理人员保证充分休息的同时,团队的相互协作有助于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护理,从而为患者提供不间断的高质量护理服务。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使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断发现自身问题,改进护理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源性缝隙膀胱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膀胱镜的功与过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