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激情与理性简论

2020-10-09 10:07范稳
含笑花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词冲动激情

范稳

激情是一个作家的生命力,从他的写作生涯开始直至终结。激情绝对短于一个人生命,但它是一个作家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段人生。大千世界里几乎每个稍有文化的人都有写诗的冲动,而且这个冲动往往来自少男少女的初恋。如果创作的激情保持住了,坚持下去了,他就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诗人。因此,激情催生作家的梦想,也是灵感的温床。它是作家保持创作力量的原动力。

激情来源有二:一是内在的气质,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丰沛、浪漫多情、好奇心、擅长联想、沉溺于幻想,都是激情的内在表现;其二是外在的刺激或者感召,在生活中发现的大美大善和大爱,或者大恶和大不公等因素刺激、召唤和激活了作家的激情,促使他提笔书写,不写不快。没有激情投入的写作是痛苦的,难以想象的。这就简单如你没有热情去做一份工作。没有激情,你就会在作品中看到它没有活力,气息奄奄,无病呻吟,味同嚼蜡。这既违背创作规律,也是在浪费生命。

作家的创作激情始于青春冲动,衰竭于年老体衰。许多作家依靠与生俱来的才华,在激情最充沛的年华写出了盖世之作,如曹禺,23岁写成了《雷雨》。但更多的人在这个阶段還是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这并不值得蔑视、贬低,这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可贵。虽然不知愁为何物,但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非说不可的感觉,就是一种创作的冲动,而冲动,就是受激情支配的产物。

假如激情是可以通过医学测试的,我们就会发现,作家的创作激情跟一个运动员的体能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达到一个高峰,然后慢慢衰竭。这是生命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上苍的公平在于:我们的激情在递减,但理性却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步递增。我们慢慢迎来理性的丰熟期。

理性是人们成熟的刻度表。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们经历得越多,社会阅历越丰富,就越理性。在创作上,他具体表现在对写作越来越敬畏,对题材、人物、语言、结构等要素越来越深思熟虑,也越来越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独上高楼”“把栏杆拍遍。”

在一个作家的生命周期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激情从高往低走,他的理性从低往高走。而创作又离不开这两个东西,它们是作家得以成功的双翼。它们在作家的生命运行中有一个最佳值,激情尚饱满,理性已丰益。这大体应该在一个作家35岁—55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作家,体能充沛、激情四溢、思想敏锐,眼光独到,最容易出大作品。许多作家的传世之作,都在这个年龄段出现。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42岁;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时,才39岁;帕斯捷尔那克写《日瓦戈医生》时, 56岁;老舍先生写《四世同堂》时,50岁左右。他们都是在人生最精华的岁月里,写出最经典的作品。我们的很多文学研究,要么从文本到文本,要么从文本到社会,到历史。但少有人看到文本背后那个写作者的生命周期,看到激情与理性在人生生命中的那个最佳值。所以,一个作家要在最恰当的年龄,做最正确的事情。须知,作家不是老中医。

猜你喜欢
新词冲动激情
声音·数字·新词 等
萌动的激情
艺术行走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学诗偶感
冲动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