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脑神经科学原理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0-10-09 11:03张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语文

张于

摘要:新教材投入使用时代的开始,新高考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也随之变革。在大语文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文字阅读能力,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其实现的路径。本文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依据脑的发育特征与运行机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关键词:脑神经科学;语文;阅读;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9.009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9—0038—04

当前语文阅读面临严峻的考验。课程结构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都设置了“整本书的阅读与探讨”任务群,教学方法上提示“重在引导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方面提出“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些要求无疑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更高的目标要求。显然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脑神经科学可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笔者试着从与阅读有着密切联系的脑神经科学出发,依据脑的发育特征与运行机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策略,从而尝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一定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传统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投入的时间不够。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课程量也比较紧张,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时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课任务紧,没有时间去进行阅读教学。没有大环境的熏陶与影响,学生在阅读上所用的时间就更少了。笔者结合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调查某个班级的中国古典名著阅读情况,结果不容乐观。全班只有一名同学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只有两名同学完整读完《红楼梦》。询问原因,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那就是“没有时间”。

(二)单位时间内学生不能够完成相应阅读量。对于思想含量比较深厚的文章更是难以完成任务。如作家冰心先生的文学作品《鱼儿》,思想含量大,内容丰富,一些学生阅读起来障碍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有限的时间里没有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更不能够在单位时间内领会作品意蕴。

(三)文章具体情节理解不到位。如阅读当代小小说领军人物王奎山的文学作品《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文章有一处“我丢下徐美红去帮母亲寻找猪”的情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不理解作品中从小贫困的“我”为什么要在年三十的晚上去寻找“一头猪”,更别说去理解“一头猪”在乡亲们心里所占的分量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阅读的基本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们研究运用了许多方法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在这过程中,却容易忽略脑神经科学的规律。神经科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脑科学研究的部分成果与阅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阅读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将部分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不仅能够使得上述问题得到突破,也能使教学手段得到优化,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二、关于脑神经科学与语文阅读

(一)脑神经科学的界定。维基百科显示:神经科学是“对神经系统的科學研究”,已经成为一门融合了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甚至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物理学的综合学科。周加仙等人翻译的著作《理解脑》有这样的表述:神经科学研究对脑具有“可塑性”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脑的“可塑性”的改变程度,取决于所发生的学习类型,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发现大脑在发展中存在最佳期或者“敏感期”;二是青少年的“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大脑远未成熟,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发生大范围的结构性的变化。

(二)脑神经科学与阅读的关系

1.脑是思维之所。“它发挥着许多重要的功能,影响人体的心率、体温、呼吸,并执行所谓的‘高级功能,如语言、推理及意识。”也就是说,脑从开始就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脑功能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脑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对信息、沟通、决策等复杂思考可以进行高水平处理。也就是说,大脑中那看起来软绵绵的结构对学习的作用非常大。借助这个主要功能,充分刺激脑结构中的主要部分,使其对输入的大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3.脑结构是变化的。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但脑科学表明,经过不同的任务和成绩,脑结构可以发生变化。利用这一特征,可以通过特定的任务群,阻断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而改变学生的大脑结构以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4.脑的语言学习能力是终生具备的。利用这个特征,把脑学习的科学规律与语言学习——语文结合起来,通过连续不断的语言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脑科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策略

(一)依托脑语言发展速度不均衡原理,利用敏感期加宽孩子语言存储。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也可以称之为发展机遇期。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许多方面存在着效率与年龄相反的关系。当然,我们必须明确地是,不是年纪长了,语言发展功能就丧失了,而是变得慢了,需要脑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对信息进行加工,而不是像最早那样,使用脑的一个半球就可以学得很清楚。了解了这一点,教育者就要在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进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投入。许多家长会误认为第二语言学习有“关键期”,但是史丹佛大学的教授对“学第二语言有无关键期”做了详细的研究,结论是:没有。他认为成年后再学第二语言,跟幼时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并无差异。

在语音原型获得阶段,让孩子多听,尽量扩大语音输入量。在语法学习敏感期阶段,使用完整的句子与孩子进行交流。家长或老师愿意用一些叠音词与孩子交流,这么做的原因是孩子小,怕孩子听不懂:如“喝药药”“吃饭饭”“出去溜溜”“宝宝洗手手”等。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孩子大脑中在存储语言阶段没有得到相应的存储,等到孩子运用语言的时候就无法从大脑中提取出相应的语言信息与外界进行交流,更别说完整的句子了。在这个阶段中,无论是日常生活的语言还是某种特定情境下的交流,都应该使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这样不但丰富了语言信息,同时脑科学告诉我们这样的语法学习也是最有利的。

(二)依托大脑结构中的“边缘系统”,利用“旧”知识唤醒“新”知识。阅读教学的传统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期用“量”上的积累达到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利用脑科学原理仔细分析,就会找到如下原因:

1.每个孩子在语言发展机遇期得到的训练不尽相同,导致在运用语言阶段就会不同。这种后期运用相当于一个人语言发展机遇期的短暂验收。

2.教师容易忽略经验学习的客观性,容易要求学习者保持在一个理解水平上。

3.学习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压力、环境等。如在陌生环境接受到的信息就不如在熟悉环境中多;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对新知识的接收会更少。所以,试图通过“量”上的积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收效就可以预测了。不妨做如下尝试:

唤醒与激活学生的习得材料。大脑的结构模型最常被提及的是麦克莱恩的“三重脑”。即脑的结构由“脑干”“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构成。在“边缘系统”中有一个主要的部分就是“海马”,这个部分与“记忆”“情绪”密切相关。科学家发现,外界信息被带入大脑边缘区域后,先进入海马体,再送到大脑皮质中的前额叶(主要是思考、决策等高级功能发生的区域)中进行存储及加工,而这些区域中之前存储的内容会随之激活。这种链接,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启动真正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是看不见的,是每个独立个体头脑中独立完成的加工部分。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呈现的概念与学生原有观念不一致时,学生对新的概念产生抑制。

如:在初高中语文衔接过程中,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 “散文”单元了解不够。甚至对“散文”这个概念也不清楚,而对散文这种体裁的核心特点——“形散与神散”,并不理解其内涵。结合这种现象及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需求,笔者尝试运用初中课文——《藤野先生》与《背影》,进行经典重读。先是让学生回忆初中老师的授课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忆学习这两篇课文时的疑问;接着找到这两篇散文的“形”与“神”,让学生说出初中学的内容是“形”上的理解还是“神”上的研究;最后提升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内涵。这种链接,让信息在大脑皮质的前额叶汇集,调取了海马体中的前记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又让大脑中的“皮质”区域进行更多的思考,这样就更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对新知的认知。

(三)依托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利用“好奇心”激发阅读欲望。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扫描,发现好奇心越强越容易下定决心,越容易让自身投入到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越多,探索的结果也就越容易存留在记忆里。如何激发好奇心呢?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达到吸引学生阅读的愿望。

1.“提问”会触发神经元连接,促使大脑寻找答案。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阅读课前、阅读课中、阅读课后设置“提问”环节。课前采取“提问”形式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愿望;课中采取“提问”形式可以通过“猜测”方式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课后采取“提问”形式可以通过“阅读拓展”方式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把阅读延伸至课外。如:2019年高考全国1卷现代文选的是鲁迅的《理水》,在引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妨设置这样的“提问”:

(1)课前设置“悬念”:大禹治水的故事你能讲出来吗?鲁迅的“故事新编”哪里体现了“新”呢?用“新”“旧”这样两个矛盾的概念,碰撞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新”故事的阅读兴趣。

(2)课中设置“猜测”: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猜测”能够产生大量的与大脑神经系统互动的化学物质“多巴胺”,而多巴胺正是在一个人感到好奇的时候被释放的。结合本文,可以让学生做如下猜测:在课文中并没有大禹治水过程的描写,结合历史故事,猜测一下大禹治水的具体过程,尝试着补充出来。“猜测”这个活动恰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课后设置“探究”:《理水》是故事的节选,课后大家读一读鲁迅的原文,观察一下故事新编中大禹的结局与历史故事中大禹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探究,促进学生课后的探索。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

2.故意设置“浅尝辄止”的学习情境。这个情境适用于思想内涵伸缩性比较强的阅读文章。如:教师可提前下发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卡片信息,或者可以提前与学生沟通学习内容的部分信息,让学生“浅尝辄止”,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用卡片写上别里科夫的相关信息,如职业、年龄、国籍、特点、婚否等,并介绍他的一些生活习惯,如小刀,被子,车子,雨伞等小物件经常放在“套子”里这些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传递之后,教师就可以停止对这个人物的介绍。让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情境下自我阅读,从而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

再如阅读课外作品,完全可以把故事的结局作为部分信息材料发给学生,促进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选择卧轨自杀的结局部分”,让学生获得一点认知,然后就停止知识的输送,促进学生自我寻求。

(四)利用脑信息“双通道”运输原理,通过“心读”来促进学生“语音技能”与“整体语言”平衡发展。大脑收集信息后,要经过两条通道之一:一条是聚合通道,即形音轉换步骤;另一条是提取通道,即由词汇加工到语义加工。这种“双通道”阅读理论模型目前比较受到认可。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语文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Passage Four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