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根本立足点探析

2020-10-09 11:03徐兴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吸引力

徐兴华

摘要:高校思政课具有吸引力是实现其开设初心和使命的基本前提。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授课对象的群体性特征,这是增强其吸引力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国家认同度较高,民族主义倾向明显”“崇尚个人奋斗,自我意识浓厚”“物质追求弱化,功利性取向显著”“青睐形象化教学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突出”和“成为网络原住民,言行严重互联网化”等群体性特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群体性特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吸引力;根本立足点;群体性特征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9.0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9—004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大陆各高校开设的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主阵地”。要有效发挥和实现高校思政课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一般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就是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把大学生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吸引到自身上的能力,它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感受”,是“教师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产物”。[2]53因此,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必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期待,必须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这是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基本立足点。

课题组自2017年9月以来,历时6个学期对驻南京部分高校的低年级大学生(注:根据教育部安排,我国大陆高校普遍在大一、大二开设思政课)进行了连续性的调查研究,先后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0份,先后举行座谈会6次(注:该座谈会由课题组中的思政课任课教师召集和主持,一般在每学期的期中召开,每学期1次,每次与会人员是部分受课学生代表30名,其中前5次为现场会议,第6次座谈会因疫情的影响以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根据座谈会了解到的情况,“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下大陆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对象,他们具有以下鲜明的群体性特征:

一、国家认同度较高,民族主义倾向明显

通过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度比较高。在回答“你是否认可中国现行的政策”的问题时,选择“认可”和“基本认可”的比例高达83.1%,尤其是在2020年上半年课题组刚刚完成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认可”和“基本认可”的大学生人数出现了大幅度跃升,使该比例达到了91.2%,这是6次问卷调查中的最高数据,极大地拉升了前5次数据的平均值;通过抽查回访,课题组发现:引起这次“认可度”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政府应对此次疫情的有力举措及其显著效果,尤其是与国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应对政策及其效果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对政府的好评、认可和认同。而在座谈会上讨论“怎么看待中国的现行政策”时,学生多次用到“亲民”“务实”“百姓得实惠”“国力强大”“军事力量增强”和“中国人有尊严”等词语,这除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用更加具有“触摸感”的平民视角和更加务实的现实主义态度来看待政府的现行政策,也从侧面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家认同度提高的原因。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出现了明显增强的趋势。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在处理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中美关系(包括近几年来中美贸易争端)等具体外交事务时,有71.2%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和措施;在解释持有此观点的原因时,6次问卷调查中有1126名大学生认为,有效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事关中华民族未来”“关系民族存亡”,占到有效问卷的24.1%。这一倾向在座谈会上也有体现:以“座谈会”上讨论“怎么看待中国当下的外交政策”的话题为例,每次座谈会上都有2到5名大学生在发言时用了“感觉对外有点软”“不够强硬”等词句,发言中还强调喜欢军队里部分退役和现役的将领的发言等,还多次出现了“中华民族”“有效维护民族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的语词。这不仅体现了“00后”大学生对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应该更加强硬、有力和有效的期待,还透视出当代大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时的“民族主义的视角”和已经开始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二、崇尚个人奋斗,自我意识浓厚

通過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崇尚个人奋斗。对 “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信心”问题的回答时,选择“有”的比例高达91.2%;在回答“你的未来主要靠谁”的问题时,选择“靠自己”的比例高达87.4%,其他选项及其比例分别为:“依靠父母”的有11.3%,“依靠机遇”有1.1%,“其他因素”有0.2%。这两个问题的统计结果不仅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自信和对自己未来所具有的乐观情绪,还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崇尚个人奋斗的特征。这一特点还体现在对“你最崇拜的人是谁?简单说一下理由”的题目的回答上。根据统计,在具体“崇拜谁”的问题上,大学生分化比较严重——有的喜欢马云、马化腾等商业精英,有的喜欢演艺圈里的明星大腕,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人物等,但在解释其理由时,却表现出近似一致的共识——“他们的成就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奋斗取得的” “靠个人打拼取得了成功” “为我树立了榜样”等成为座谈会上学生发言时的高频语句。这说明,“00后”大学生“自我肯定度”比较高,认为在取得个人成功的道路上“个人努力”因素特别重要,崇尚个人奋斗成为该群体重要的特征。

课题组还发现,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自我意识比较浓厚,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往往把个人权益放在价值选择序列的优先位置。例如,在回答“你与周围同学产生矛盾的原因”时,选择“双方的原因”的比例高达51.4%,选择“对方的原因”的有32.8%,而选择“自身的原因”的仅占10.7%,选择“其他原因”占5.1%;而在回答“你是怎样解决与周围同学之间的矛盾”的问题中,选择“自己主动找同学沟通”比例仅有11.4%,选择其余三个选项及其比例分别为“等对方来沟通”占36.1%、“冷处理”占21.7%和“无所谓”占30.8%。这说明,“00后”大学生在遇到问题、看待问题时“自我防御机制比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缺乏“从自身找原因”的观念,课题组认为,其深层原因则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一特点还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青睐上:以“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为例,只有5.7%的大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全程讲”,而选择有学生参与的“以任課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讨论为辅”和“以学生讨论为主,任课教师讲为辅”的两个选项的比例达到89.2%,甚至还有5.1%大学生选择了“学生全程发言讨论”。这说明较“90后”“00后”大学生的课堂表达欲望比较强烈,敢于阐发个人观点、展示自己;同时,这也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重视“个体”“自我”意识浓厚的特征。

三、物质追求弱化,功利性取向显著

通过调查问卷,课题组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的追求有所弱化,功利性取向非常显著。例如,在回答“你的课外时间(包括周末和假期)一般做什么”时,有16.1%的同学选择“兼职打工”(注:如前文所述,这是6个学期调查数据的平均数是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大学生为样本的,重修思政课的学生中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临近毕业后就业,选择“兼职打工”的比例比较高,由于不符合样本要求,我们没有将其数据纳入统计之中)。而在回答“兼职挣钱后如何消费”的问题时,选择“购买新款手机”和“购买新款电脑”的比例分别为3.1%和5.6%,而选择“买感兴趣的报刊书籍”“与同学朋友聚餐”“现场观看明星演唱会”和“现场观看体育赛事”等选项的比例之和达到68.2%。这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物质方面的欲求是保持在较低水平,而对精神方面需求相对强烈。课题组认为,这是由于宏观上国家经济发展、微观上家庭富裕的现实,使得“00后”大学生在物质欲求上已经得到基本满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质条件”的束缚与羁绊,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有了更多的诉求和新的期许。

课题组还发现,当代大学生还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例如,在对“你为什么要学习思政课”的回答中,选择“期末考试要考”“有助于考研”和“有助于考公务员”等三个选项比例高达91.8%,而选择“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三个选项之和仅为8.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地从现实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思政课,具有急功近利性质“速成”倾向,这也在另一项“试验”中得到确证。在每学期授课教学班级中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学习小组”时,课题组成员教师分两次介绍参加该兴趣小组的意义:第1次介绍时仅强调参加该兴趣小组的“远期收益”——“通过参加该小组的系列活动,可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精深、系统地学习,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深度和难度,提高个人的抽象思维水平和能力”,如是解释后,自愿参加该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占到被试学生总数的1.6%;但在第2次推介时课题组教师重点强调参加该小组的“近期收益”——“通过参加学习兴趣小组的系列活动,可以提高本学期的思政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如此介绍后,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其比例达到3.1%,接近原来的2倍。由此可见,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就业压力增大、岗位竞争激烈等),当今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持有显著的实用主义的态度,在学习方面的目的性、功利性比较明显。

四、青睐形象化的教学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突出

“00后”大学生是在使用学习机、游戏机、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环境中长大的“读屏一代”,由于长期借助电子类产品进行听课、作业、阅读、交流等,他们养成了偏爱图文并茂、音像兼有的形象化的呈现方式的习惯,形成了擅长形象化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0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喜欢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喜爱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偏爱直观形象的教学呈现方式,青睐幽默风趣的授课老师;而对古板的教学语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内容等则怀有拒绝、抵触和排斥心态,尤其是对晦涩抽象的理论更是缺乏深入理解的兴趣、耐心和意志。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的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分别是“着装、发型等时髦时尚”“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对理论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同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在回收的4680份有效问卷中,选择“着装、发型等时髦时尚”和“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等侧重视觉、听觉等感性因素的选项比例分别为83.7%和98.7%,而选择“对理论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尊重同学,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认真负责、严格管理”等侧重内容和内在因素的理性方面的选项比例分别为:86.3%、85.5%和70.4%。这说明在思政课教师是否讨人喜欢,“00后”大学生比较重视“直接感觉”和“感性体验”,这与成长过程中作为“读屏一代”的价值偏好基本一致。课题组在“座谈会”也发现了“00后”大学生的这一特征。座谈会上,在对“如何上好思政课,你的建议是什么”发言时,学生提出的建议中,有95.4%的学生用语中提到了善于讲“故事”、播放“相关视频”或“看电影片段”、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理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案例教学”等等。由此可见,“00后”大学生更偏爱、青睐直观性、形象化的教学呈现方式和样态。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的过程中” “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受此影响,“00后”大学生娱乐化倾向非常明显。[3]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课余时间用娱乐化方式来放松消遣。例如,在调查问卷回答“你的课外时间一般怎么度过”多项选择题时,选择“看影视剧”选项的有41.2%,而选择“玩游戏”的比例达到77.1%,而选择“体育锻炼”和“读书看报”的比例分别为27.7%和16.7%。由此可见,在课外时间里,看影视剧和玩游戏成为当下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放松方式。第二,喜欢登录娱乐性网站、追踪娱乐性的事件。当代大学生普遍喜欢登录A、B站这些娱乐化的、专属于年轻人的网站。在回答“你上网时一般登录什么网站”的问题时,四个选项中“政府官方新闻网站”“传统门户网站”“A站”“B站”比例分别为9.1%、14.6%、36.5%和39.8%。通过抽样回访,课题组了解到:学生之所以选择“A站”“B站”是因为这两个网站是视频网站,而不像其他网站一样有大量的文字,并且,这两个网站“有一定的精神养分”,內容又比较丰富——“只要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在其上面都能找到”,特别是“弹幕的功能还满足了青年人‘吐槽的需要”。第三,喜爱并善于运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课题组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发言时,娴熟地运用了调侃性的网络语言,比如有的学生在介绍马克思的成长时就用了“菜鸟到大虾的蜕变”,在表达对马克思的崇拜时用了“我是他的铁杆粉丝”,赞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时用了“很赞”等娱乐化的语言;在用PPT发言时,每个学期都有学生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影照片PS上一句话——“现在的大学生想用一晚来搞懂我们的思想”,以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深的致敬。

五、成为网络原住民,言行方式严重互联网化

伴随着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构筑起了充满自由与民主的“理想国”和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能的“乌托邦”。对“00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生活本身,是其灵魂赖以栖息的“欢乐颂”,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菲斯长矛和圣剑权杖”(笔者注:两种比较重要的游戏装备)。长期的互联网生活,使“00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在不同程度上镌刻上了互联网的烙印,出现了“言行严重互联网化”的鲜明特征。

第一,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主要依赖互联网。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在回答“你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的问题时,“互联网”以93.7%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而其他传统信息的获取渠道像“电视” “纸质期刊报纸”和“广播”等三者之和近占6.3%。由此可见,对“00后”大学生来说,“传统报刊已是苟延残喘,电视也老了,而网络长大了……正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而传统的媒体作为信源主要渠道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并被边缘化。[4]

第二,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兴趣、实现自我学习的重要平台。在回答“当你满足自己兴趣或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完成”的问题时,选择“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查阅资料”的大学生占71.7%,选择“到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书籍资料的”有14.1%,选择“到图书馆借阅书刊资料”的有13.5%,而选择“到实体书店查阅、购买资料”和“其他途径”的分别有0.6%和0.1%。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满足自我兴趣,实现自我学习提升的重要平台。

第三,当代大学生的语言形式与内容深受互联网的影响。通过线上、线下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课题组发现“00后”大学生的日常用语出现了“互联化”,具体表现:日常交往的口语中经常出现“我晕”“我去”“哇塞”“给力”、偶(即“我”)、“好滴”等网络语言;不仅如此,在线上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交流互动时,还出现了不少英文字母的缩写,比如cool(酷)、cu(see you),DL(download)等网络热词,以及大量的“表情包”来表达相关内容。显而易见,互联网已经深度镶嵌入当代大学生的语言之中。

总之,“00后”大学生出生于新千年之交,成长于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在物质方面整体上开始迈入“丰裕阶段”,并出现向后物质时代转型的趋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健康、安全、生态等非物质性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开始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交往中也愈坚定与自信。另外,也是在这一时期,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度地刻画和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而“00后”大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熟悉并能娴熟地通过互联网终端进行学习、交友与购物,他们善于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他们沉醉于“高扬个性、崇尚感性”的“美丽新世界”,他们是互联网的拥趸,成为“网络原住民”……这些宏观背景成为当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的社会文化土壤,并在与当下大学生“互动”过程中培育并造就了其所具有的上述“群体性特征”。

六、结语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培根铸魂的重要育人使命;而二战以来国内外大量政治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也一再警示和告诫我们,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办好高校思政课。那么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课题组认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是关键。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其根本立足点就是了解当前高校思政课授课对象的特点,掌握其群体性特征。只有做到了解当下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才能掌握当下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为,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所担负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马进甫.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1(11).

[3]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015.

[4]宫承波. 新媒体文化精神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05).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吸引力
吸引
吸引力1
吸引力2
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不会掉下来
跟踪导练(三)4
爱吃甜食的火柴
跟踪导练(四)4
调查显示“脱欧”将降低英国大学吸引力
“F=G·m·m/r”应用的误区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