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20-10-09 11:03付国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付国华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顺势而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提升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本文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现状问题,并从更新教育理念、净化网络环境、优化师资力量和加强教育管理等层面提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9.016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9—0068—04

当前,互联网广泛地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世界,但也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待于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媒体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媒介为大学生搜索信息、传播资料、人际交往、情感发泄等提供了便利,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传承和发展,更是针对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强调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对育人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网络世界观、网络人生观和网络价值观。”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新时期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积极上进的,大学生求知欲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另一方面是消极偏激的,对事物和社会发展认识不深入,缺乏辨别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手段和渠道变得多元化、复杂化、多样化,海量信息的接触中,一些负面信息、不良言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一定程度上弱化着日常教育效果。因此,探寻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身心素质和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髙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技术融合既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产物,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没有真正融入在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枯燥滞后,影响了教育实效性。教学环节缺乏线上交流互动,教材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创新,更加侧重理论灌输,而联系实际不够。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下,对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免存在弊端。在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产生强烈反响。同时,网络平台上海量的教学资源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必须有突破、有创新、有发展,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感。目前尽管很多高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使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媒体教学,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但还是沿袭了传统公开、集体、单调的灌输方式,忽视了受教主体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预期效果不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网络教育特点并运用网络的优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他们自主地去接受教育和融入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已被广泛认同,大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开放性的特点,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交际范围,增强了对外交际的密度,改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效率。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社会性和复杂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载体建设缺乏创新

各高校教育网站建设水平和内容设计参差不齐,教育资源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甚至很多网络平台建设是重复性的,造成了资源浪费。网站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传统抽象化、静态化、平面化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立体化教育形式。而当前高校的教育主题网站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成功教育转化的案例、互动沟通交流的教育形式呈现于网站中。部分高校更多地看重网站内容的成绩效果和舆论宣传,忽视对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栏目内容缺乏创新,内容形式难以触及学生心灵,形式手段不能引发学生共鸣。其次,形式单一。传递教育信息的主要形式依旧是文字,这无非是将纸质版文字搬到了网络载体上,而且网站表现形式注重政治性,缺乏艺术感、立体感、动态感,影响教育效果。

(二)教育实效性不理想

一些重点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但在教育的实际效果上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逐渐表现出“泛而不精、杂而无序”的特点。学生的浏览量低、内容更新不及时、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微信、微博等其他网络载体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远未形成教育主阵地效应。网络载体学习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主动性差、积极性差,不能对网站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并产生思想升华,降低了网络载体的功能性及影响力,造成了网络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不同高校之间只有突破信息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才能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但高校普遍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而且不同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形式也存在差异,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信息监管不到位

网络环境是有效开展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规范有序的保障制度。然而,校园网络尚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灵活性的制度和细则。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拦截不够彻底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大学生仍然可以通过校园网络链接到含有色情、暴力、不良信息的网页,还能够通过校园网随意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这些问题均与高校校园网络规范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到位直接相关。另外对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上还缺乏监督和约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首先,许多教育者对网络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并未真正了解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往往把培养学生学业水平作为重点工作,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引领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更不会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即使一些高校形成了网络教育意识,但网络教育专业性缺乏,很多教育者还是习惯运用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引导,对网络教育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不愿意通过网络平台传递教育信息。还有些教育者思想保守,教育内容不能根据时事热点和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其次,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网络平台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来收集、制作和传播教育信息,而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欠缺,网站建设和软件开发方面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三、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表达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不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策略,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

大学生的成长主要受社會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优化环境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1.创建优良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大学生是年轻的知识阶层,处于思想的塑造期和定型期,他们思想积极,关心社会,立足现实,社会的不良现象和弊端对他们影响深刻,因此社会各层面应着力加强社会环境治理,营造青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不良现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身边环境。

2.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家庭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中转站,家长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掌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防范;教育者也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及时将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与心理等情况向家长反馈,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效应,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环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显著。要注重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师表风范和朋辈群体环境。加强对学校“软硬”文化环境的建设,通过开展校园建设、绿化设计、文化雕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图书馆、阅览室、教室等日常学习场所建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画像和悬挂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同时加强学风、校风、纪律建设,通过严谨的学风、和谐的校风,严明的纪律,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成长营造环境。

(二)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优良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加强对信息传播和管理,增强网络文化意识,把握网络舆论阵地,实现网络育人功能。

1.加强网络监督,净化网络环境。互联网在传递丰富优质资源的同时,一系列网络问题也接踵而至,网络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对大学生品德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规范对于维护网络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制定最严格的法律制度,大力打压网络推手,剔除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增强网络用户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自身也必须加速完善校园网络规范,严格进行网络监管,减少或消除网络不良行为,加强校园网络规范教育。高校应从本校网络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校网络使用的制度规范,以便实施有效地监督管理。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教育载体。优化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网站的教育内容上,要力求创新性和全面性,突出时代性、实时性和实效性;教育表现形式上,要注重新颖化和多样化,突出吸引力、亲和力和冲击力;教育载体建设上,要强化特色性、趣味性,突出互动性、服务性和针对性。也要加强与其他高校主题教育网站的友情链接,互相补充、丰富、共享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优化师资力量,建设专业型教育队伍

1.强化教育队伍网络教育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教育意识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网络学习意识,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方法。其次,加强网络教育主体意识,清晰地认识和定位自己,充分发挥师德师表示范作用,增强网络平台教育能力。再次,增强网络教育阵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平台教育服务思想,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坚决抵制负面信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提高网络素养。要着力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注重率先垂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建立和谐友好、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2. 提高教育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决定着教育质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重大活动、会议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注重教育队伍政治理论学习,使党的政治理论、教育方针走进课堂、融入教育。同时,要提升教育队伍网络运用技能,使教育者既能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软件运用基础,也能熟悉网络文化、网络语言,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律,更好地开展网络教育。

3.加强师资队伍的相互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德育工作服务的重要形式。两种教育的教师除部分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外,均由学团干部、辅导员承担,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及学习生活等情况都非常熟悉,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者是思想上的苦恼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辅导员,这时的辅导员既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肩负起心理疏导的任务。因此要加强推进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与培训,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四)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意识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网络为大学生敞开了探索之门,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专业知识。比如通过微信、QQ等通讯软件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讨论学习;通过关注某些官方公众号、订阅号、主题网站等方法来搜索资料,获取信息;通过一些视频网站观看公开课的视频,免费学习知识等。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有效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

2.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引导,培养大学生主动将实现理论学习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论坛、模拟实习、技术服务等教育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利用网络“党校”或“团校”等教育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觉悟和理论指导,弘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其次,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先进人物和模范典型“榜样库”“资源库”,使大学生通过模范引领自觉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努力开拓学习视野。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教育时,要以课堂内容为基础,更要注意将学生学习视野向课堂外拓展。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中,可将多媒体元素如音乐、影视作品、情景剧等加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用多媒体元素丰富学习内容,拓宽教育载体,增强教育实效。另外,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和国外相关教育理论,探索其他学科门类及国外教育理论对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经验和启示,以此增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实施犯罪行为。因此要着力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加大对网络犯罪的宣传,积极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高校应采用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宣传网络犯罪案例、如何预防等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互联网犯罪的警惕性,从而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要注重通过讲座、宣讲会、课堂讲授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升自身的警惕性和防范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何保建.“三观”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教育探索,2007(09).

[3]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01).

[4]杨武成,姚海田,于露.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6(20).

[5]李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

[6]胡树祥,高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7).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