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号”价值近万元有人赚了一套房?神秘的微信“养号”产业链

2020-10-09 10:30
新潮电子 2020年8期
关键词:域名账号交易

从买卖手机号到买卖QQ号,从不缺乏机会的互联网总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从今年6月起,微信号开放修改功能,谁能想到这原本是应消费者需求推出的功能,竟能快速催生“靓号交易”产业链,而当一个看似普通的微信号竟以近万元的价格出售时,是否有一探究竟的想法?

给人暴富希望的微信“靓号”交易

很早以前只听说过“靓号”车牌之前,后来渐渐发现手机号、QQ号都挺值钱的,没想到,如今微信号也卖出了万元的高价。

整个微信“靓号”交易可以说源自一则官方新规,2020年6月5日,腾讯微信团队宣布,安卓手机版的微信现已支持更改微信号,在微信的“个人信息”界面点击“微信号”便可进行修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可以修改微信号了,但是用户一年只能修改一次微信号。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最近一年之中有自定义过微信号,那么只能等一年之后再进行修改。大量用户感叹当年“傻乎乎”随意取的微信号终于可以修改的同时,不少投机者却看到了商机。一个以“VIP”开头的6位微信号,如VIP008,售价3000元;首位一个字母,结尾为888的微信号价格为1000元-1500元;诸如

“RRRRWWWW”“p91111”等精品靓号定位在500元到9999元不等;以绝版符号开头的微信靓号如“_000008”定价在1000元至3000元;纯字母类型的微信靓号也备受青睐,如“EEEOEE”的微信号标价高达5000元。

此外,各种情侣号、夫妻号、兄弟号、相邻号、递进号也被卖到了不菲的价格。虽然号码是主要影响价格的因素,但据卖家介绍,注册时间、是否实名、是否绑定银行卡、是否开通朋友圈、好友数量都是影响微信号价格的重要因素。

存在已久的微信号交易

在这波微信“靓号”炒作之前,微信号买卖已持续许久。类似“200元高价收购微信老号”、“微信租号,30元一天”等新闻已经屡见不鲜,相对于“靓号”,传统微信买卖更在乎注册时长,买卖双方称其为“微信号权重”。

在微信“靓号”出道以前,“微信号权重”是买卖双方交易的主要依据,通常实名带圈(朋友圈)、绑银行卡、可使用“附近的人”功能的号,价格都在150元以上。当然,也可以按注册时长划分卖号,微信半月/满月号的价格在30元左右,半年以上的号价格可至百元。

对于人人都能用手机注册的微信号,不少人都会好奇买卖交易的意义,实际上,早期微信号买卖更多是为了给产品引流。诸如“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微信陌生人社交玩法,同样也是引流的渠道,在微信官方限制及加强监督以前,不少每天能加七八十人的微信号颇受欢迎。从人工添加好友到通过裂变工具涨粉,微信号买卖最初更多扮演者互联网流量生态细分的一环。

而在利益的趋势下,天生带有社交功能的微信号开始被羊毛党、杀猪盘盯上,前者通过注册APP赚取流量现金,从APP获得成本的主要负担,而后者则以诈骗的形式在社会上造成极大危害。

不得不提的风险

互联网产业对流量的过度追求往往会催生不少畸形的流量变现产业,排开互联网灰產用黑卡的形式大量炮制微信账号外,个人用多余的手机卡注册微信号或者不想要的旧号租售,赚点零花钱表面上看无伤大雅,可仔细推敲却发现问题重重。

早在2018年,腾讯守护者计划就曾揭秘“养号”黑产。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曾呼吁,对于从“恶意注册”“养号”到“仿冒欺诈”的黑色产业链的治理,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各类通信卡号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落实实名制。《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第七条明文规定,微信帐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微信帐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帐号。

个人出租、买卖微信账号,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还可能因内容违法违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名誉权、商誉、隐私、知识产权等)而承担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除了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外,个人用户在出租自己微信号的过程中,很难保证对方不会拿着自己的微信号去“克隆”。作为微信流量生意的“卖水者”,上游养号党为了让自己“养”的微信号看起来真实一些,通常会以手头真实客户的微信朋友圈为原型,去“复刻”到那些分身的身上。具体来讲就是,从头像,到签名,再到朋友圈内容,把分身包装得和真实客户一模一样。这样才能养好那近一百个分身,让他们看起来就像活生生的真人一样,在水群发广告文章的时候不被怀疑是广告党。

帐号使用权的离手,意味着用户的隐私也将脱离防护。一旦同意对方登录自己的帐号,用户之后的对话内容都可能被截取。个人隐私由此泄露,一些敏感内容甚至会被大幅传播或放在线上黑市出售。同时,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好友对用户帐号出租并不知情,因此用户的身份极有可能被冒用。像假扮号主身份向好友借钱、申请借贷、骚扰朋友或发布虚假广告实施诈等情况都时有发生。

历来,无论是腾讯还是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流量黑产的打击可谓不遗余力,腾讯大规模封禁微信号也不止一次了,可黑产们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甚至赶上了这波微信“靓号”的好时机,除利益驱使下的必然外,整个互联网流量产业盘根错节的关系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主因。

从域名交易开始的倒腾

微信号倒买倒卖缘起QQ靓号?又或者手机、车牌靓号?恐怕更早得追溯到互联网域名买卖上。1999年,互联网热潮兴起,学计算机专业的姚劲波大学毕业,工作之余做了一个以域名注册交易为主业的“易域网”。几次域名交易,让他名声鹊起,曾拍出1100万元高价的极品数字52.com,便是出自姚劲波之手。后来创办58同城时,资金几乎断裂,姚劲波卖了个域名,换了几十万给员工发工资。

蔡文胜在2000年从一份香港报纸得知,business.com域名卖了750万美元,天价交易额,让蔡文胜醍醐灌顶,随即他开始做起了域名的生意。经过短短两年,他就卖出了1000多个域名。像爱奇艺、优酷土豆、新浪微博、360等优质域名交易都出自他的手,而360.com域名卖了一个亿,入选史上十大最贵域名交易名单。

“米农”们争先恐后地入局,优质的域名越来越少,投入大量金钱却赚不到钱,是当时乃至现在的“米农”的真实写照,于是“米农”纷纷转到抢注极品ID账号的行列。包括好看的QQ号、邮箱、微博号、微信号、抖音号、快手号、手机靓号等等,这些稀缺的ID账号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除了好看、好记之外,还可以让人在虚拟或者现实生活中,得到身份和荣誉上的心理满足。

在早期的互联网中,有些“米农”或者其他从业者,就嗅到了QQ靓号的价值和“投资前景”。在QQ刚出来时,他们就开始疯狂注册5位、6位QQ,随着QQ注册的人越来越多,短位号资源也逐渐变少,到了2000年,QQ号增加到了8位数,现在更是长达10位数,他们手中的短位号价值也随之暴涨。

开启“民智”的手机号交易

域名买卖更像是一门“圈内”人的生意,毕竟大多数个人网民对于域名并没有需求,而真正“开启民智”的则是时以手机号、QQ号为代表的靓号交易产业。以手机靓号交易为例,在运营商管理不太完善的那些年,手机靓号交易一度成为不少投机者一夜暴富的希望。很多手机靓号的价格都在数万元,一些手机号的售价甚至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诸如此类“民间消息”让不少人振奋的同时,也加深了消费者对“靓号”的印象。

而后在QQ生态中,从最初玩家私下交易“靓号”到QQ自己推出官方的“靓号”交易平台,彻底让大众接受了虚拟号码交易这一行为。当年,腾讯推出了QQ绝版靓号888888和999999,按照选购页面的信息提示,靓号选购需要支付初选费和超级会员费用。同时,活动规则中提到,靓号需保持超级会员身份,过期90天后将被收回。这次活动的截至日期为12月31日,在此之前用户可选择参与活动。

从私底下的手机“靓号”交易到腾讯官方“靓号”,号码交易不仅让消费者渐渐认识“靓号”的投资或者说投机价值,更在多年的炒作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且联系紧密的产业链。

完整的产业链已形成

米农或养号人规模化地打造各式账号,并花时间将这些号打造成真实、可信的账号,其同卡商(负责贩卖手机黑卡,注册产业链条的源头)成为整个互联网流量产业的上游,而群控、接码平台则成为它们的服务商。上游供应方之下,则是收号、倒卖、拍卖、代理、抽佣等中间环节,从QQ/微信群、论坛到微博,通过一切社交渠道实现账号的流通。

在整个账号流通过程中,养号人和中间商在单一ID账号上并赚不了多少钱,其盈利主要依靠量来完成,而诈骗等犯罪等场景则是下游黑产的主要应用场景。例如杀猪盘、美女诈骗、荐股类诈骗等,这些账号显然不是真实身份注册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腾讯、阿里等生态的不断成长,账号功能延伸性也被互联网黑产盯上。以微信号为例,其可以授权第三方登录许多APP,每当互联网大厂上线新的APP产品,“养号人”就会通过微信号登录该APP,进行ID或者昵称的抢注,比如抖音号、快手号,媒体曾报道,抖音公司发现,数据库内至少2900余个抖音账号被修改了,后经调查,付某应下家需求,以1万元的价格定制抖号

“88888888”,下家以1.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实际使用者。显然,产业平滑过度让“养号人”及整个流量黑产有了更多的机会,不仅可以在APP推广时期薅羊毛,更能不断做大整个黑产生态。

规模远超想象的卖号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需要流量的地方就有账号买卖。从腾讯、阿里、百度到京东、网易,从论坛、微博到短视频,这些年来,内容平台不断崛起,自媒体高度成长的时间里,ID账号买卖也越发兴旺。

公众号、头条号、一点号、百家号、新浪微博、抖音、大鱼号、企鹅号等等皆需要账号来做流量支撑,除KOL、MCN日常需要海量“水军”来制造人气外,不少平台本身也需要不断做大流量池,以换取更多风投并用高人气的景象吸引更多内容供应方入驻及用户。

用水军流量粉饰出来的繁荣,很多时候会带来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以当下红得发紫的直播带货为例,“90万人观看,成交不到10单!”、“2万观看量+15个真人互动只需53元”等事件层出不穷。如果说互联网兴起之初,人们会好奇屏幕对面坐着的是人是狗,那当下,人们或许会担心同自己一起在直播间留言、互动的“朋友”其实根本不存在。

当畸形的流量经济“绑架”互联网多年后,账号买卖背后的互联网泡沫究竟有多大呢?“目前全球互联网上只有不到60%的流量,是由真实的人类产生。”——《纽约杂志》旗下刊物Intelligencer报出了一个数字。

在数字世界里,有约20%的广告,不是由真实的人“看到”的。根据美国媒体Vox的报道:今年一季度,Facebook总共删了22亿个虚假账号。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飞跃。因为如果我们往前看:2018年的四季度,Facebook总共删了12亿个虚假账号;再往前一个季度,是75万;而在2018年的第一个季度里,Facebook总共删了不到60万个虚假账号。

虚假的账号还仅仅是当下互联网泡沫的一个方面,Fakespot估计:在沃尔玛官网上,有约52%的用户评论是“不真实和不可靠”的;而在亞马逊平台,这一数据是约为30%。

Fakespot使用的算法致力在评论中找欺骗模式,这些欺骗模式包括:雇专业的人发评论、雇机器人发评论等。亚马逊称:有超过90%不真实的评论,是由计算机生成。

从账号买卖到虚假信息的炮制,整个互联网到底存在多少泡沫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潮水褪去后方知谁在裸泳,可在这之前,仅仅是斩断互联网账号买卖就已经相当麻烦了。

开始说不的互联网平台

从账号买卖到虚假内容,同样追求流量的互联网平台显然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当这些平台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主动刺穿这些流量泡沫显然要比放任不管代价小,所以才有Facebook大规模删除虚假账号的故事。

猜你喜欢
域名账号交易
彤彤的聊天账号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Combosquatting域名抢注的测量研究
如何购买WordPress网站域名及绑定域名
大宗交易榜中榜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大宗交易
腾讯八百万美元收购域名
如何查看迅雷数字账号
惊人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