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迸表情”与“蕴藉寄情”

2020-10-09 11:06朱倩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板凳雨点树叶

朱倩

“意境”是“意”與“境”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蕴含着情与理,是生命内在情思的外溢;“境”包含着形与神,是审美与诗性的表达。“意境说”虽源自中国古代诗论,但并非诗歌独有,亦可以延伸、泛化至高中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高中生进行叙事写作,不仅要鲜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更要追求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引导读者浸入文本,在阅读时释放困惑、涤荡心灵、解决困扰,从而实现对真实生活的超越性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在记叙类文章中运用意境化的叙事技巧,从而让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呢?

一 运用奔迸的表情法

我们在叙事时,不能为写事而写事,而应道事以达意。欣于所遇,则手舞足蹈;胸有块垒,便自鸣不平。意由心生,再为情造文,文章便自然而成。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极推崇“奔迸的表情法”,这种表情法“用极简单的词句,把极真的感情尽量表出”,其毫不掩饰的率真、奔迸而出的热烈最易震撼人心。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十七卷中,由于宙斯帮助特洛伊,阿伽门农带领的希腊联军被困在浓重的迷雾中,毫无还手之力,死伤不计其数。埃阿斯见此惨状,向宙斯痛哭疾呼道:

哦,父亲宙斯,把阿开亚人的儿子们拉出迷雾吧!让阳光照射,使我们重见天日!把我们杀死吧,杀死在灿烂的阳光里,如果此时此刻,毁灭我们能使你欢悦。

希腊人虽珍爱生命,但决不愿忍受屈辱而活。若只能在黑暗中苟延残喘,那不如在灿烂的阳光里轰轰烈烈地死去!当这样沉痛而壮烈的情感霎时喷薄而出,一个热烈的生命便出现在眼前,还有什么比这更激荡人心的呢?

然而,厚积方能薄发。如果前文缺少必要的情节铺垫、充足的情感积蓄,瞬间奔迸而出的激情就会或莽撞突兀,或绵软无力,恐难扣人心弦。芬兰作家本蒂·韩佩在其短篇小说《阿庆基“造反”》中,讲述了一位本分守纪的老人托比亚斯·阿庆基因坐在板凳上旁观罢工游行,却被警察错当成是瞭望放哨人而被毒打、抓捕、控告的故事。文中,本蒂·韩佩如此写道: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为了使最终咆哮而出的情感更真切强烈,本蒂·韩佩将蛮横的呵斥、无情的鞭打、笨拙的奔逃、荒谬的控告层层铺叙,通过高超的剪裁技巧,在极其简短的篇幅中熔铸成了一个不可解脱的人生困境。阿庆基犹如困兽一般,四处突围,却不知所往,无力挣脱。情感郁积至此,他最终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二 采用蕴藉的寄情法

当浓厚的情感郁结在胸中,我们可以奔迸表达,也可以融情入“境”,委婉道出。所谓“境”,不是割裂地单指某个“物”或某个“景”,而是指“景”“物”“人”“事”综合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情境的营造,不仅适用于诗歌,亦可运用到叙事类写作中。美国小说家多克托罗曾说:“好的作品会唤起读者的感觉,不是正在下雨的事实,而是被雨淋的感觉。”故事,不应只传递信息,更应通过营造一个物我交融的情境,自然地激发读者的感觉,从而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起伏而心神荡漾。

那么,如何营造意境来寄托情感呢?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曾提出“境生于象外”。由此可知,若要实现意境化叙事,我们应该先观物取象,再立象生境。例如《在细雨中呼喊》结尾处,余华写道:

这时候雨点下来了,我赶紧往前奔跑过去。我看到了远处突然升起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燃烧的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逐渐增大。就如不可阻挡的呼喊,在雨中脱颖而出,熊熊燃烧。

惊飞的鸟雀、枯黄的落叶、飒飒的秋风、慌乱的人群……这些本该出现在失火情境中的物象,却并未被余华绘入笔下。余华只选取了“雨点”与“火光”这两个意象,一上一下、一远一近、一淡一浓、一冷一热,截然相反,却又融合得了无痕迹,两者在空中“纠缠”,共同营造了一个阴郁而躁动不安的情境。雨点绵绵不绝,飘荡在广袤无垠的天空,即使“我”全力奔跑,亦难逃离;火光虽在“远处”燃烧,但随着“我”的奔跑,愈来愈近,似要扑面而来,将“我”裹挟其中。“我”置身其间,悸动难安,既有生存之渴望,又充满死亡之战栗,就如“不可阻挡的呼喊”,迸发出摄人心魄的悲剧力量。

意象的选取很重要,但意象的组合也要慎重挑选。在合理选取意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意象的并置、叠加,勾勒出一个全新的情境,从而更自然贴切地流露出我们的情思。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海明威在开篇写道:

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可以望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还有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水流湍湍,深处呈现蓝色。部队从房子旁循道走过,扬起的尘土飘落在树叶上。树干也满是灰尘。那年树叶落得早,我们看到部队沿路行进,尘土飞扬,树叶被微风吹动,纷纷落下,部队继续前进,后来,路上空空荡荡,只剩散落的树叶。

海明威先通过晚夏、鹅卵石、阳光、河水等意象展现了静谧安详的和平生活,然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场景中;继而又借助尘土、落叶等意象,渲染了纷乱的气氛,让人隐隐不安。扬起的尘土暗示着战争摧毁家园的残酷性,而那些飘落的树叶又似乎象征着战争前线的青年即将凋零的生命。前后的鲜明对照,有力地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反战的故事主题。

三 结语

千古文章意为高,如何用意、如何达意,是所有文学体裁都绕不开的关键问题,记叙类文章也不例外。相较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贯穿故事始终的浓郁的意蕴氛围或许更扣人心弦。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综合运用奔迸表情、蕴藉寄情等多种手法,实现叙事与抒情的杂陈、写实与写意的融合。

猜你喜欢
板凳雨点树叶
雨点
树叶的不同称呼
雨点会说话
第三个小板凳
板凳狗
雨点种子
小板凳
一片树叶
板凳狗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