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是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2020-10-09 10:59
共产党员·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短板小康社会农村

协调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应坚持问题导向,把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其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形成平衡发展的合理结构。

什么是协调发展?一句话,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短板、补齐短板,并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毛泽东曾提出著名的“弹钢琴”的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此后,他又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以及“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此后,党又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党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促进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增强发展整体性是促进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现实的矛盾和潜力看,从不协调到协调,就是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补齐各种发展的短板,使经济发展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整体与部分更加和谐有序的过程。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环境保护是短板;城乡发展中,农村发展是短板;区域发展中,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发展是短板;“新四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社会建设或民生是短板;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是短板,等等。把这些短板补上,就是优化结构,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就明显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显著增强。从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是经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新动能不断扩大、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因而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必须坚定地树立协调发展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协调手段,最终达到提高发展的整体性目标。

另一个方面,从系统性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有系统思维,系统地看问题,系统地谋划未来发展战略,顾大局、谋大事,避免单面突击,摆脱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的束缚与羁绊,真正从国家整体性、人民长远利益出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应深入研究各项发展和改革举措的关联性,树立“双赢”“多赢”的观念,摒弃“零和”思维,走出“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误区,多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发展和改革举措能有机配合、形成综合效应,提高发展与改革措施的整体效率。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辩证法,学会“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融合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坚实基础。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成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新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提高先进文化建设水平,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由此可见,推进协调发展,必须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各方面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补齐的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当前,亟待补齐的短板突出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分别占40.7%、20.2%,65岁以上贫困老人占18.5%,多数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条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群体遇到的问题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极少数贫困人口还没有解决饮水安全。二是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包括“三区三州”地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三区三州”以外的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县,多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大,基础设施等条件薄弱;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较弱,脱贫成果有得而复失的隐忧。三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如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城市黑臭水体、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底子薄弱,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较差,很多地方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短板小康社会农村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