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2020-10-09 10:59
共产党员·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

那么,我们党为什么强调走绿色发展道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呈枯竭状态,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在我国历史上,破坏环境带来灾难的教训也是十分深刻的。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值得每一代中国人认真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的地方。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總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把绿色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表现。

近些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状态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提倡新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参的崇高追求,素有仁民爱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仁爱之心和自然情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文化,持续生动诠释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拒绝奢华和浪费,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已逐步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制度的相继出台,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制度构成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执法机构、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推动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老大难”问题,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制度,以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有效推进“多规合一”。

有效推进全面节约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森林面积增加居世界第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补齐民生领域生态产品供给短板,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推进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初步成效;水污染防治、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重化工项目有效控制,河长制全面推行;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迈开步子,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基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2017年起,中国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一道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相关国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这些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而,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具体来说,坚持绿色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市场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通过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加强环境督察,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坚持源头防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管控及修复。同时,要积极参与、引导全球环境治理。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硬约束作用;推进国土绿化,综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扩大轮作休耕范围,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总之,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浓厚的绿色元素。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