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任用干部的艺术

2020-10-09 10:59吴继金
共产党员·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罗荣桓粟裕周瑜

吴继金

毛泽东毕生重于揽才,明于识才,长于育才,善于用才,可以说,他的用人谋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慧眼识才

毛泽东是一位高明的伯乐,他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并加以任用。经毛泽东亲自考察、选拔的人才,从士兵到将军,从布衣寒士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说有成百上千。毛泽东为千千万万人才创造了施才华、展抱负的广阔天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刚从学校出来的罗荣桓也在队伍中。他是大学生,所以兼任管账先生,但在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秋收起义的转战途中,竟被两个痞子兵把钱箱都骗走了。然而,就在这时,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子。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深受士兵的爱戴。此后不到三年,毛泽东即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

任人唯贤

毛泽东曾说过,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时,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给他写信,或要求给个人安排工作,或要求给所在地特殊照顾,毛泽东都一一婉拒。他对秘书田家英说:“凡是要求到北京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任人唯贤,必须有恢宏的气度和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才能聚天下之英才。从抗日战争初期他就强调,对于各地区、各民族、各党派以及各种出身的干部,要一视同仁。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搞任人唯贤的“五湖四海”,就是要善于吸纳、团结和使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人才和干部,联合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观点的各界人士,就是要堅决地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

不拘一格

清朝龚自珍有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意思是指选拔使用人才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毛泽东十分喜爱这句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在选人用人方面正是这样做的。

毛泽东对粟裕的任用是他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典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所率领的部队仅在1938—1943年即歼灭日伪军10万人。1944年在车桥战役中,一次歼敌近千人,使苏北敌军闻风丧胆。毛泽东相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抗战结束后,粟裕即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解放战争中能发挥重大作用,成为解放军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显示了毛泽东不拘一格、重用后起之秀的成功。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破格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毛泽东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时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任命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师、团长,任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军团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几十年的腥风血雨又证明,毛泽东识人识得真,用人用得准,他们都成为所向无敌的战将。

(据《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罗荣桓粟裕周瑜
第一次开飞机
不搞特殊的罗荣桓
罗荣桓与罗生特
粟裕:“图痴”与“枪迷”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罗荣桓:珍藏救过他命的银元南征北战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