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双语数学教学应用题的教法策略

2020-10-09 10:09黄志慧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读题双语理解能力

黄志慧

双语数学作为双语教育教学的重点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外语理解和运用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基于课程协同的双语教学理念之下,以沪教版“双语教育实验教材——英语”为依托,双语数学教学的开展有了全方位的语言支持。然而语言的表达和呈现千变万化,对学生来说即便是母语的数学教学,结果也经常受语言理解能力的束缚,集中体现在语言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一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应用题以语言文字呈现数理关系和问题为特征,是小学数学课程中表达数学问题的最常见方式,它复杂多变的语句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是小学数学尤其是双语数学的教学难点。

针对上述双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升学生双语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笔者将结合这两年的双语数学教学实践,以沪教版“双语教育实验教材——数学”中的实例为基础展开探讨,举隅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实例导入

解决数学问题只有与身边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双语数学应用题之前,如果教师能选取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实例或有趣的情境进行导入,则能引起学生对书本例题的认同感,激起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低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如果题目中阐述的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则不易使其产生解题的欲望。例如,三年级上册双语数学课本有一道习题:The distance between Beijing and Xian is about 1,100 km. Jacks uncle drove his car from Beijing to Xian last Saturday. He set off at 6:00, and got to Xian at 15:00. How many kilometers did his car run on average per hour? 这道题的表述并不难理解,关键数字信息是1100 km 和时间6:00 ~ 15:00,但因为北京和西安两个城市大部分学生并不熟悉,所以在解题时情感上有些抗拒。教师在讲解此类路程问题的应用题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从情感上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促使他们更为主动地去探究。于是,在导入时,笔者以本班夏志成(Eric)同学上学为例,先提出了几个问题:

T: When did you go to school from home this morning?

S: I went to school at 7:00.

T: And when did you get to school then?

S: At 7:30.

T: So, you set off at 7:00, and got to school at 7:30.

随后笔者板书:The distance between Erics house to our school is about 2500 m. This morning he went to school from his house on foot. He set off at 7:00, and got to school at 7:30. How many meters did he walk on average per minute? 由于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解题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也为笔者后续教学更复杂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题训练,“化干戈为玉帛”

读题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首要一环。学生面对一道复杂的双语数学题,除了要排除陌生单词的障碍,还要厘清英语表述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逻辑关系和数理关系。有些学生之所以做错,其根本原因在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掌握技巧反复读题,是解决这一障碍的主要途径,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具有相同的境界。一读,理解语句大意;二读,明确问题所指;三读,捕捉关键信息;四读,生成基本图像;五读,理解题型类别;六读,辨析数量关系。一道题读个五六遍不为过,课堂上布置学生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大声读、默读、复述读、边画边读、小组读、全班读,等等。相对于只重分析不重读题的授课,长久注重读题训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更清晰,数字出错率较低,表达解题思想时更顺畅。下面以三年级下册的一道应用题为例:

Here are two baskets of oranges: 78 oranges in one basket, and 22 oranges in the other basket. If four oranges are taken out from the first basket and put in the second basket each time. After how many times will the amount of oranges in the first basket be equal to the amount of oranges in the second basket?

初看此題时,学生的印象是语句冗长,关系烦琐,教师如果立刻给学生们分析讲解,他们即便听懂了,也很难生成自己独立的数学意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读第一遍时,学生们主要明白了这道题是关于the amount of oranges in two baskets的内容;读第二、三遍时,对关键词和关键信息有了进一步了解,脑海中初步形成了the first basket, the second basket, take out, put in, be equal to的实物和动作印象;读第四遍时,整体与部分、等量关系和平均数的数感或许已经在心中建立起来了;读完第五遍时,学生利用准确的数据信息可以开始尝试画图或列式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

猜你喜欢
读题双语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的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和读题习惯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