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与协同研究

2020-10-09 11:09周斌刘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思政课程耦合

周斌 刘佳

摘 要:“育人”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但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认识。要获得关于二者的正确认识,需从概念内涵出发,分析3种错误认识,比较二者的侧重点。本质上存在耦合,表现在二者任务和目标上的共同性,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为“思政”内容的不同、课程角色定位不同、课程实施方式有别三个方面,通过把握二者辩证关系,发挥协同功效。正确把握二者的内涵,科学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才有利于接下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教育的每个环节,各个方面,使二者互相促进并提高对方的育人优势,同向而行。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协同;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7312(2020)05-0511-05

Study on the Coupling and Syner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ZHOU Bin,LIU Jia

(College of Maxism,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In order to ge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ncept connotation,analyze three kinds of wrong cognition,and compare the emphasis of the two.In essence,there is coupling,which is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the commonness of the two tasks and objectives,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the differe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role and the different way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By grasp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we can play a synergistic role.Only by correct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the nex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be beneficial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every link and aspect of education,and make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enhance each others educational advantag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coupling;synergy;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通过积极学习和领会会议精神,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说法及理念在上海被提出。上海率先响应号召将“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共同讨论[2],通过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后,各地各高校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众多的尝试、探索和研究,开展各类的教学改革实验。

具体而言,对此的研究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就具体描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意义,通过对“课程思政”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目的,也利于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的论述,来体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意义。如董勇的《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高德毅和宗爱东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朱冰的《高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意义与路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等。第二类是就其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潘乐等人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科技视界》,2018年第17期)中提到课程转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专人教”到“人人教”,面对转化过程中容易遇见的问题,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有效采取对策推动教育落到实处[3]。第三类是以某类具体学科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如王大亮的《立德树人德医双馨——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Z1期)以医学类通识性课程肿瘤生物学概论课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医学类通识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育[4]。

基于此,有必要加以辨析和深化对当前二者关系的认识,只有将关系梳理清晰,才能够准确把握基于二者之上的其他具体研究。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纠正对关系的错误认识,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有效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形成协同效应。

1蕴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现有的关系判断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是“育人”,同样,“课程思政”与其同向而行。前有“育人”的概念,再到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及探索,一系列的研究都是为了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为了达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要求、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完善。但由于两个概念的提出时间都较短,以及研究深度还不够,导致对二者的具体内涵和联系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二者的有效融合还难以把握,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对其概念内涵进行梳理。

思政课程,具体而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自身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四门必修课[5],加上《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新增设的选修课,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这些课程作为课程德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成为高校学生系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承担起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课程思政,实质上就是将课程思政化,也就是说在所有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中以及实践活动的操作中积极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政治教育,将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与课程工作同时进行,有效产生1+1大于2的结果,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的具体体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

从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分析,“课程思政”正是新要求的具体表现。“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7]。”因而,“课程思政”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立德树人”的理念,充分将专业课程中含有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真正做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充分把握住这个政治方向,才能够把握住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

1.2 “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关系辨析

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涵盖了“思政课程”,这是单单从课程内容的数量角度来判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考虑内容的系统性问题。“课程思政”涵盖内容多而散,渗透在各类课程之中,而“思政课程”则是具有计划和目的的系统的课程安排,具有课程的整体一致性。二者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并不属于同类事物的数量比较,因此,不可以以多少来划定范围并得出结论。如果以这种错误的观点来指导实践,必然得出结论:既然“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一部分,那花大功夫努力将后者的工作按质按量的完美完成,不也就相当于做好了前者的工作吗?那“思政课程”取消似乎也无可厚非、无关痛痒。如此逻辑推理不仅严重影响自身的发展进程,会使二者的有效融合更加遥遥无期。

也有观点认为,由于“课程思政”可以弥补“思政课程”在教学程度范围上的不充分,所以可以作为“思政课程”的深化版。这种观点错误地将“思政课程”认为是“灌输式”教育,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教育只是简单地灌输固定的内容,抛弃了“启发性”的本质,属于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易受到学生的排斥;而“课程思政”则依靠具体的课程载体,尤其是一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很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效果好于“思政课程”的效果。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而且有害。高校为推动“课程思政”,鼓励教师全员参与,采取激励措施,而很多专业教师并没有理解“课程思政”的真谛,导致只是戴了一个“课程思政”的帽子,得到了表彰与鼓励,并没有考虑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实际需要的效果,同时却另一方面影响了“思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失去了初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课程思政”来完结“思政课程”,这直接弱化甚至无视了“思政课程”一直以来取得的成果,是一种典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无用论”,其目的显而易见——取消“思政课程”。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将个别学校“课程思政”效果好、选课率高的特例来取代一般、取代普遍,属于以偏概全,使人难以信服。

2耦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致性再认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于二者的有效把握,需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出发。自“课程思政”理念后,如何将其作用发挥在高校德育发展问题上,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发挥其耦合性,形成协同效应,就成了一个应当关注的问题。

2.1 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多次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成为“思政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思政课程”从一开始的提出和设立,就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主要就是为了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设置专门课程的方式,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预防其受到错误思想的蛊惑,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的,并非只有“思政课程”具有对思想的教育功能,应当致力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提出的“课程思政”的理论中可以看到,“课程思政”课程观进一步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抑或是通过挖掘各类学科中具备的德育因素,通過隐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递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话精神,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更易被学生接受。

由此可见,二者都发挥着出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都肩负着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共同的目标:培养出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感、坚持“四个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 一致的内容和要求

归根结底,无论是哪一个,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彻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元素,充分并有效地结合“思政课程”的思政政治理论课,从内容上来看,二者具有一致性。

从要求来看,既然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那“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到其他课程之中,

而应该也执行于包括思政理论教育的“思政课程”之中。既然各类专业课堂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更专业和更高要求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标准和深度,更加落实好自己的责任田,发挥好自身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将二者在要求上达到一致,互相推进。

3 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新探索

除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致性,其二者的关系区别主要体现为:“思政”内容的差异、课程角色定位不同、课程实施方式有别,通过对二者辨证关系的新探索,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新功效。

3.1 “思政”内容的差异

对比二者,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调换了文字的顺序,换了一种说法,实际上具有两种不同的侧重点,并且从教学理论来说,他们也有着明显区别。“思政课程”强调“课程”,主要指的是我们普遍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课,其“思政”指的是有条理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课程思政”中更强调“思政”,对其来说,课程是一个平台和依托,在这个载体中挖掘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重点,其更加侧重于在各类专业课、通识课的讲授过程中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思政”的不同,一个是专业课的“思政”,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思政”。要想正确认识内容的区别,还需避免两个误区。“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体系,也是一种观念和一种理念,在贯彻这个观念到各课程中去的实践中,应避免“主次颠倒”情况的发生。也就是说,各个课程还是具有其本身的重点,即使挖掘和强化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还应该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教学的中心重点,避免将所有的课程都变成思政教育理论课而忽视中心内容。“课程思政”的提出,本就是为了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如果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就失去了去初衷。

3.2 课程角色定位不同

“思政课程”主渠道,是从课程角度而言的。众所周知,德育位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这表明,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各类各门课程中,思政理论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9]。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教学特点和职能,也就是说,“思政课程”的职能在于通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着重于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而课堂教学主渠道,即“课程思政”之“课程”,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节(或途径)而言的,在课程、科研、实践、组织等诸多育人环节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当中,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这个过程不是要求所有的专业课老师必须讲思政理论课,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展开工作,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此一来,有利于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3 课程实施方式有别

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来区别,“思政课程”属于典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它依靠着一系列有规定、有计划的课时、大纲,教学目标有序讲授传播知识,开设四门必修课和两门选修课,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学科。同时,对于授课的人员队伍也有明确的规定和素质上的显性要求,必须是学科专业的教师,必须在方向上具有鲜明的正确的立场。“思政课程”的知识和理念的传授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对全体在校学生大面积的覆盖,具有广泛性。

“课程思政”,是典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的开展,从“大思政”理念出发开展德育教育。有研究者从课程德育的角度认为:“课程德育实质上是隐形德育,利用非德育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展道德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这也是通过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的一大优势所在,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10]。”这样的方式,利用了专业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接受相关课程内在的和经过挖掘后发现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爱国等内容,从而实现在各个环节都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是“课程思政”的一大明显优势,缓解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同时“课程思政”的授课对象就不是全体学生,而是各个专业的不同的学生,并且其支撑学科也是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科,而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4 结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目标方向具有耦合性,都体现了高校育人的本质,只是道路不同。二者自身在加强发展的同时,切不可脱离彼此,更不可互相代替。坚持辨析和深化,对当前二者内涵的认识,科学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发挥显性教育的正面优势,又牢牢把握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二者共同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的单一课程向全课程发展,二者共同发挥优势、共同发展、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7.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3]潘乐,雷冬玉,金鹿,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8(17):175-176.

[4]王大亮.立德树人 德医双馨——课程思政在医学类通识课的应用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66-71.

[5]刘万英.高职思政课的教育坐标历史演变和发展走向[J].高教论坛,2006(06):18-21.

[6]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7]王觅.大学英语智慧教育中的思政渗透研究——以《综合英语Ⅰ》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74-78.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9]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5):51-55.

[10]詹鵬,邵献平.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35-140.

(责任编辑:韩 莉)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思政课程耦合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