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像不像”到“想不想”

2020-10-09 10:42高小芳
幼儿美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葫芦想象美术

高小芳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美术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可以通过它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获得什么?他们最应该、最需要获得什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幼儿培养成画家,而是以此为手段和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借助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喜欢创作、敢于表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说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学习,关键在于创造条件让其充分感受,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及方式。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因自身受到多年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有失偏颇的现象。许多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时常深感困惑,总是习惯于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经常纠结在“像不像”的问题上。当看到“没有胡子的猫”“圆脸的老鼠”“长得很像长颈鹿的仙鹤”时,许多教师都会紧锁眉头,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引导得不够,范例给得不充分,会倾向于加强重点示范。这样的想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难以轻松。其实这都是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十分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幼儿画作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的作品望尘莫及的。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独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但当我们把“像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和教学首要目标的时候,教学已经开始偏离了方向。因此,我们应当改变自己的认识,遵循孩子年龄发展的规律,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我们就不要过分挑剔,总在“形”上做文章,纠结于是否像、是否美。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意识到了这一点,是不是问题真的就解决了?我们发现教学现场中又出现了空前“自由”的问题,彻底摒弃了“像不像”的问题,开始追求“想不想”。因此新问题出现了,孩子们的境况从开始的“抱着走”一下子变成了“撒腿跑”,看样子不摔跟头是不可能的。老师们经常是情绪非常到位地引入了活动,让孩子们观看了图片或有趣的动画,程式化地提几个问题就对孩子们说:“让我们开始画吧。”孩子们一下子就茫然了,不知从何下笔,出现了“不敢画”“不会画”“想不出来”“想出来画不出来”等一系列问题。活动中缺失了美术领域活动的核心价值及学科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呈现出了走形式的状态。

我们不禁又开始为孩子的发展担忧,自问:“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又获得了什么?”

面对“像不像”与“想不想”的问题,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认真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关注“像不像”的问题,但更要关注“想不想”的问题。这里的“像”指的是形象生动、有生命力的表现,是指在进行充分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而不是狭隘的照猫画虎;“想”是儿童个性的表达与创造,只有这样,孩子的作品才能具有生命的色彩和灵动,作品才能夠讲出有趣的故事。面对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教育意识及教学策略的改变,如何为孩子们播撒下想象的种子,又为孩子们插上大胆表现的翅膀呢?我思索着,并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一个“习”字,开展主题绘画活动,营造持续创作的空间。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用“会不会”来检验幼儿学习的结果,并以此来判定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但教学效果并不总能完全达成。那是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孩子画各种动态的小猫,制作一本趣味猫咪相册。我费了老半天的时间,带领孩子们看小猫的视频和各种动态的图片,并运用了图片比较分析、提问启发、肢体模仿等多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师幼互动得好极了,我想这下孩子们一定会画得很不错。可孩子们创作的结果却是形象不够生动,动态变化也很局限,这使我大跌眼镜,为什么教学互动时如此热闹,独立创作时却又出现了一个个“小呆猫”成品呢?这个现象让我很困惑。直到过了几天后,一天晨间区域活动中,牛牛在美工区画了一张“小猫表演杂技”的画,画面上的小猫可神气了,倒立在跷跷板上,头上还顶着碗。这张画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事隔仅几天,孩子创作的作品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反思,我对孩子的学习特点及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所学的新内容,需要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不断内化与完善。学习既需要有学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不断的习得。

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孩子多画多练,但“习得”绝对不能是简单而又枯燥的重复,孩子喜欢新奇的事物,枯燥的练习会使孩子失去创作的兴趣。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开展主题绘画活动,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主题,不断变化教学情境,逐层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让孩子在有趣的教学情境支撑下,充分感知,乐于并自信地表现。例如《宝葫芦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有趣的现代神话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如果我有一个宝葫芦,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孩子们看过影片后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首先,进行创意绘画《宝葫芦大变身》,我引导他们借形想象将宝葫芦变形成“飞机”“火箭”“房子”“车”等各种事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之后,进行了葫芦立体创意《超级变身小葫芦》、故事画《我和宝葫芦的故事》,并每人制作一本连环画小书《宝葫芦的秘密新编》。整个过程由情境引入,到葫芦变形创意的训练,并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宝葫芦,随后不断深入大胆想象和宝葫芦在一起发生的离奇故事。就这样,我从“形”入手,以变化情节为重点,激发了孩子们持续的想象和创意。活动进行了两周,孩子们沉浸在快乐的创作之中,每个人都收获了一本自己的“宝葫芦”书,每个人都编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葫芦”故事。

活动中我深有体会,感到我们的教学就和旅行一样,很多时候需要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更多。要放大过程,多给孩子一些停留的时间,需要的是纵深的学习,而不是匆匆而过。

二、贯穿一个“趣”字,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接受的开始,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脱离孩子的实际,采用说教的方法过早地让孩子学习成人的技法,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调整就是,变教师的“教”为幼儿的“玩”,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贯穿一个“趣”字,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幼儿熟知且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并赋予它游戏的情境,精心构思活动创意。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化游戏、创意游戏、玩玩做做等活动形式,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动”起来,不仅仅是发展动手创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大胆想象、敢于交流表达的习惯,从思维层面获得发展。

例如在小班的美术活动《汉堡包》当中,孩子们变成了小厨师,白色的圆纸片变成了面包片,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在“面包”上涂抹着不同颜色的“果酱”,体验着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从“涂抹果酱”到“夹上青菜”“涂上烤色”“放入烤箱”,孩子们体验着惬意而又自然的游戏带来的快乐。

在《神奇藏宝图》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用白色油画棒在白纸上秘制“藏宝图”,互相交换后用彩色水粉刷色,白纸上出现图案的一刹那,孩子们兴奋不已,“寻宝”的过程更是让孩子们体验了合作互助的快乐。

在《有趣的鬼脸》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精彩照片”,音乐教室的大镜子为孩子们充分表现提供了支持,孩子们在镜子前做着形形色色的小鬼脸,感受五官变形的夸张效果。五官变形创意为孩子们带来了愉快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创作视角更加多样化。

在轻松的活动中,孩子们游戏着并快乐着,他们不仅仅获得了快乐,动手创作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获得了发展。当学习变成了游戏,那么兴趣就成为了必然。

三、抓住一个“变”字,找准事物的突出特征及变化规律,落实教学重难点,拓展想象空间。

幼儿美术活动的目地是为了开发幼儿潜能,使他们形成独立观察、感觉、组合、表达的方法。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学习过程包括感知、观察、概括、表达等环节。孩子是在充分感知、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所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特点,从而概括成各种图形符号,加以想象、添加、組合,表现出生动的画面。但很多时候在感知、观察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引导,积累的经验过于零散,孩子们对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不甚清晰,造成了概括、表达的困难。而后在概括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育目标,让孩子“学会”,经常代替孩子进行概括及表达。采取范例观察、示范引导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表现,孩子独立创作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孩子们在活动中仅仅是在“学画”,而不是学习“怎么画”。

通过实践和总结,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中抓住一个“变”字,能有效引导幼儿有效观察,学习概括表现的方法,拓展幼儿想象。可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从“变”入手,引导幼儿有效观察、概括特征、创意表现。

在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可巧妙地提出问题,通过语言引导幼儿找出相同与不同,从而发现事物的共性以及变化点。

例如:在观察蝴蝶时,引导他们发现蝴蝶都有着枣核形状的身体、两根长长的触角、六条腿,但不同种类的蝴蝶有不同形状、颜色、花纹的翅膀。抓住了翅膀这一变化点,加以想象,幼儿就可以“变”出很多不一样的蝴蝶。房屋建筑的变化点是不同的屋顶与门窗,花的变化点是不同形状的花瓣,不同长短的脖子、不同造型的翅膀和尾巴是鸟的变化点。

这些变化点就是创造的发散点,在发现变化之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创意组合,就能创意出更多丰富生动的造型。经常进行此类活动,孩子们就学会了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了表达困难的问题。

例如:在美术活动《丹顶鹤的故事》中,孩子们已经有了对小鸟的绘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引导孩子发现变化点在于长嘴巴、长脖子和长长的腿上。并让孩子对比长颈鹿与丹顶鹤的脖子,孩子们发现了丹顶鹤的脖子可“随意弯曲、灵活伸展”的特征,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已有经验的迁移,孩子们轻松地捕捉到了丹顶鹤的主要特征,画作体现出生动与灵性。

2.从“变”入手,通过“借形想象”,使幼儿抛弃惯性思维习惯,学会想象的迁移和跳跃。

幼儿的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或具体事物的基础上,经常是看到什么从而想到什么。因此可以从“变”入手,让孩子进行“借形想象”,尝试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情境转化到另外一个情境,能够为孩子拓宽想象插上翅膀。

例如:开展丰富有趣的借形想象画活动《圆形创意》《有趣的大鞋》《云朵变变变》《宝葫芦的故事》,结合具体的“形”,大胆进行创意,添加组合画面,激发幼儿无限的想象与创造。

四、着重一个“情”字,创作有故事情境的画面,让作品会说话。

《指南》艺术领域的核心是“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没有充分的感受与欣赏就不可能有更丰富、个性的表达与创造。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对要表现的事物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萌发美的感受,产生喜欢、愿意表达的情感,以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个“情”字强调的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让每个孩子把绘画作为表达的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画面内容。要想使孩子的作品中有情感、有故事,就要在活动中创设吸引孩子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创作情感。最关键的是建立起孩子和情境的联系,让孩子成为画面故事的主人公。例如:大班《我的小怪物》美术活动中,孩子们被有趣的电影《怪兽电力公司》所吸引。当看到影片结尾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怪物,在神秘的夜晚被它逗得哈哈笑时,孩子们便产生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怪物的期许。抓住孩子们的这一份情感,鼓励孩子们大胆设想创作属于自己的怪物,想象它的样子,想象它和自己发生的有趣故事,编织属于自己的奇特梦想,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们自由畅想,在画作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怪物,有的会表演杂技、有的是篮球飞人、有的会变魔术、还有的会做滑稽的对眼表演等,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

在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加深幼儿对所表现事物的感受,通过欣赏、体验、交流等活动,让孩子围绕主题持续探究,调动幼儿的真实体验与感受,营造创作的氛围,升华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美术活动《丹顶鹤的故事》中,老师给孩子们讲了小女孩救丹顶鹤的故事,随即播放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及忧伤的歌曲使孩子们非常感动。在这一情感的带动下,我们带领孩子走进了视频故事“小女孩的家乡”,看到了美丽的丹顶鹤。在感人故事的带动下,孩子们对生活中并不常见的丹顶鹤,也产生了怜爱、喜欢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愿望。很多孩子的画面中都出现了小女孩与丹顶鹤嬉戏的身影,绘画表达着他们的美丽愿望。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孩子的创作伙伴,我们要在每一个环节和孩子们真诚地交流与分享。特别是能够在创作后耐心地倾听孩子画中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讲述自己作品内容的机会。提供作品展示空间、帮助记录孩子的故事,可以开展《讲讲我的画》的活动,让幼儿内在的表达变成语言,充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幼儿顺畅、充分地抒发情感和内心的想法,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发展,也使其情绪、情感获得积极的发展。

“像不像”与“想不想”并不矛盾,在美术教学上,我们既要遵循学科的特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教学者需要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成为孩子们创作的伙伴。老师们既要鼓励儿童自由地表现与创造,又要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插上想象、创造的翅膀,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轻松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故事。

猜你喜欢
葫芦想象美术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美术篇
葫芦瓜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宝葫芦
画葫芦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巨大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