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类癌临床病理分析一例

2020-10-10 02:16陈懿张海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胸腺腺瘤免疫组化

陈懿 张海勇

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张海勇)

胸腺类癌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又称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1972年Rosai和Higa首次将其从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独立出来[1]。WHO分类(2015)将胸腺类癌分为典型类癌和非典型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非典型类癌[2]。有研究表明,胸腺类癌约占所有类癌的0.4%。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约400例,且多以个例报道或小组研究为主[3]。本文报道胸腺类癌一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8岁,视物模糊及重影3d,入院体检:神经系统检查阴性,无内分泌异常的体征。辅助检查:纵隔MRI增强示:前中纵隔内可见大小67mm×32mm的团状异常信号,提示前中纵隔占位,考虑纵隔来源肿瘤(见图1)。完善各项检查后,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胸腺全部切除术。术中所见:胸腔右肺下叶明显粘连,前纵隔胸腺区可见直径约6cm的实性肿块占位。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灶区可见菊形团样结构,巢团中心可见坏死;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淡嗜酸,染色质颗粒状,核分裂像可见,2~5/10HPF,间质血管丰富。病理诊断: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G1),瘤体大小8cm×6cm×4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gA(+),Syn(+),CD56(+),Ki67(5%+),TdT(-),CD20(-),CD34(血管 +),Desmin(+),SMA(+),CK(+),Vim(+),TG(-),CT(-)。见图2。

图1 胸腺类癌的MRI

2 讨论

本例为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等均支持胸腺类癌的诊断。胸腺类癌罕见但恶性度高,因此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及规范治疗有重要意义。胸腺典型类癌的癌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嗜酸或透亮,排列成器官样结构,最具特征的是带状及菊形团样结构,间质为薄壁血管,一般无坏死。非典型类癌与典型类癌镜下形态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非典型类癌坏死显著,且有血管和组织浸润,钙化也较常见。当典型类癌表现结构中出现粉刺样坏死时,诊断应首先考虑非典型类癌[4-7]。

图2 胸腺类癌的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表现

胸腺类癌主要需与以下几种肿瘤鉴别:(1)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相鉴别,如来源于肺、小肠和胰腺等的类癌。首先可根据患者病史及相关影像学区分;其次,特征性免疫组化标志如CDX-2、TG和TTF-1等也有助于区分其组织来源[2]。(2)与其他纵隔原发肿瘤鉴别:①胸腺瘤,尤其是上皮型胸腺瘤及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是鉴别诊断中最具干扰性的肿瘤。上皮型胸腺瘤瘤细胞具有分叶状结构及血管周间隙等差异性表现[8],且两者来源不同,胸腺类癌起源于Kulchitzky 氏细胞,而胸腺瘤起源于支气管嵴衍生的上皮细胞,因此免疫组化标志如CgA、Syn、NSE和 CD56等阳性有助于鉴别[9]。②其他几种纵隔肿瘤,如胸腺瘤、副神经节瘤、淋巴瘤、甲状旁腺肿瘤及甲状腺髓样癌,也可通过免疫组化加以区分。

胸腺类癌是一种侵袭性生长的肿瘤,有文献报道,20%~30%患者易局部复发和较早的远处转移,20%~40%的患者中,肿瘤会侵袭胸壁、肺、肝、大脑或其他器官[10]。胸腺类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手术应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切除部分周围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放疗及化疗对胸腺类癌的疗效目前尚有争议,但在不完全切除或不可切除的肿瘤中,诱导/辅助化疗/放疗仍起重要作用。胸腺类癌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77%和30%[10]。总体胸腺类癌预后较差,尤其是非典型类癌。预后主要与肿瘤体积、浸润深度、生长部位以及是否出现类癌综合征等相关,胸腺类癌出现异位ACTH合并Cushing综合征者,病死率更高[11]。

猜你喜欢
胸腺腺瘤免疫组化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SOX6是鉴别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一种新型免疫组化标志物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首份人类胸腺细胞图集问世
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与人工染色对CerbB—2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