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

2020-10-10 02:51江子
散文 2020年8期

江子

我的手表是一块浪琴名匠系列机械腕表。表是黑色圆形表盘,精钢透明玻璃表镜,银质指针,立体方形镶钻刻度,精钢表壳和金属表带。它是2016年底我在台北参加文学交流时抽空到商店买的,用了我好几篇文章的稿费。

几年来,我几乎每天都戴着它。它似乎已经成了我的手的一部分。一旦摘下来,我的左手就会觉得轻了许多,兼带有失魂落魄之感。因为戴了这块表,很多人都夸我的颜值明显增加,与人合影,那块表特别抢镜,照片出来,总有人说那块表真不错,如此,我也就跟着它沾了点光。

朋友们都知道我是崇尚极简生活的人。这块腕表是我极其少有的奢侈品。

可是这个春天它生病了。首先是表镜上起了一层雾,很有几分CT检测双肺的毛玻璃效果。我尝试用吹风机吹,结果吹的时候雾气散去,可一关掉吹风机它就又恢复了原样。我又换成每晚睡觉时把它放在被子下面,结果第二天拿出来时貌似恢复了健康,可过一会儿,又是毛玻璃样。

我想给它找一家修理店。可是因为疫情,修理钟表的店都没有开张。它也成了找不到床位的患者。

我想算了懒得管它。可没几天,它病得更厉害了。不仅表镜上的雾没有除去,表针机芯还生了锈。除了黑色的表盘和银色的表壳、时针、时间刻度、表带,手表现在多了一种不和谐的、极其丑陋的黄锈色——有了黄锈的它,会不会感觉干咳、呼吸不畅,或者发热、乏力?

它生病的原因起于洗手。这个春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地洗手。出门购买日用品回来要洗手,到小区门口取个快递回来要洗手,去社区值班回来要洗手,晚上陪妻子在小区遛个弯回来要洗手,洗手洗手洗手洗手……

我们接受告诫,一回到家就打开水龙头,挤出洗手液,从手背到手掌到手指缝到手腕反复搓洗到二十秒以上,再摘除口罩,脱下外衣,再到水龙头旁挤出洗手液将手洗一遍,再用酒精将手机、钥匙等擦洗。冬天天气冷,就必须开煤气等水热了再洗手。可能就是这样,水汽沿着缝隙进入了表盘,引发了病症。

我的手表病了。这是这个春天的疾病之一。这个疾病太小了,小到不值得向人说起。可这是个隐喻。手表指向的是时间。手表病了并不值得太心疼,时间病了才让人心痛。这个春天,许多生变成了死,许多长变成了短,许多快变成了慢,许多从容变成了慌乱,许多欢乐变成了悲伤,许多承诺变成了无法兑现的祝福,许多追忆本身已经成了消散的往事……

我的武汉朋友许的朋友圈里终日晒着美食。比如明显看得到拉着糖丝的琥珀桃仁,比如横断面切割后的脐橙,比如冒着热泡泡的锅里伸出爪子的龙虾,比如油炸的看起来无比松脆的红薯燕麦饼,甚至是撒了孜然的烤串……

有一条微信,即使因为她设置了仅展示一个月已经不可再见,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其内容:一个白而亮的瓷盘里,摆放着去了皮的脐橙肉。那些果肉切得十分具有美感,各种不同的几何形状。果肉的图片因为巧妙利用了光而显得鲜亮无比,那是黄色,温暖、明亮、健康的黄色。

那些美食照片上的文字,透着主人的骄傲,用的都是祈使、夸张、惊叹的语气,仿佛它们都在唱着歌跳着舞,再加上戏谑的表情符号,几乎跟童话的语境等同。

我们过去在同一个系统,常一起开会和参加活动。许是八○后,性格阳光,处事干练,爱好文艺,有几分男儿气。她台球打得好,会余,我们会相邀一起在酒店的健身室里打台球。我老输,就感觉和她很投缘。

疫情来了。武汉成了疫区。所有人处在隔离之中。我以为性格阳光的许,在已经封城的武汉,应该会坚强些。可是不行。她告诉我说,她每天都睡到午时才起。全身乏力。做啥都提不起劲。每日练的瑜伽不练了。以前想看的书也看不下去。以前不是爱看个电影追个剧啥的嘛,现在也不看了。哎呀就是感觉啥都没意思极了。

她整天穿着睡衣抱着手机翻来覆去地看疫情的消息。确诊病例在不断上涨。不好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她当然就容易陷入焦虑。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是适用于她的,叫共情伤害。

而她的小区经常有救护车进出。她的单位也有同事确诊——前几天还和她们一起值班呢。如此,感染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她怀疑自己已经被传染了,比如乏力、全身酸痛就是症状。如果被传染,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如果她被感染了,她的家人该怎么安置?假如没有被传染,她不知道担惊受怕的日子还要过多久。

她想摆脱这种幽暗的状态。她唯一愿意积极做的事情就是制作美食。她變着花样在朋友圈晒出的各种各样的美食,让人想起帐篷、雪山、蓝天、阳光、大海,想起音乐、爱情、好天气,想起自由不羁的旷野和灵魂。仿佛她在美好的假期中,享受着无可比拟的浪漫旅行。

整个疫期,朋友圈晒美食的多起来了。几乎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一口大锅架在天地之间。他们都是自我囚禁的人。他们晒出的美食,让整个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像是过节,人人都在赴宴。

如此,悲伤就被稀释一些了。

美食是一条救赎的路。它隐含着我们强大的生之信念。沿着这条路,所有被病毒囚禁的人,都可能获得精神的救赎。

我经常盯着阳台外面的世界看。有时候是白昼,有时候是午夜。午夜时分靠窗打量外面的世界,由此感知世界的律动,成了我的新习惯。

我家的阳台下面,是一家幼儿园。幼儿园左边是一个小餐馆,小餐馆旁边是一家便捷酒店,再过去是汽车修理店。修理店旁边是一家卖夜宵的餐饮店。隔着一条金融街,我们家对面是一个市机关住宅小区。小区右边一楼是一条茶街,有十余家出售全国各地茶叶的茶店进驻经营。

在过去,这些地方是热闹的:金融大街奔跑着车辆。两边的人行道上行人来来往往。对面的茶街,经常看到茶客三三两两出没,夜里好晚都会开着灯。每一家茶店里都有好看的茶娘招呼客人和做茶艺。楼下的幼儿园,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儿歌响起,大人与孩子进进出出。汽车修理店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车辆把队排到大街上等着洗车。酒店里,也经常看到旅途中的人拖着行李箱在吧台办理入住。即使很晚了,那家经营夜宵的餐饮店门牌依然闪烁着彩色的光,从里面出来的酒足饭饱的人,心满意足地唱着歌,歌声在午夜的街道回荡。

这是热气腾腾、混乱而又井然的人间。

可是这个春天,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没有行人。也几乎没有车辆。没有歌声。没有人入住酒店,消费餐饮。没有家长与孩子。没有男人与女人。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没有表示正在经营的彩灯闪烁。茶街里的店都关门了。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只有风在街上游荡。只有雨水呜咽。只有昼与夜,仍在按部就班地交接。

我常把目光投向对面的茶街。那是疫情发生前我与朋友们经常聚会的场所。我最喜欢去的那家名叫“正山堂”,是福建两兄弟开的,老铁观音特别好喝,我们因此成了朋友。现在他们在哪里?有几天我疑心他们家的店里有人,因为我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台亮着的手提电脑显示屏。可后来我否定了自己。它没有变化。我看清了,那不是电脑,是一张贴在外面玻璃窗上的打印纸。上面写的啥?是不是店面转让的信息?

空空荡荡的街角,空空荡荡的春天。

可空不是无,而是追忆,是悔恨、告别、忍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午夜,我家阳台对面的金融大街上,一棵棵景观树无语凝噎,一盏盏道路灯被自己的光亮围困。它们沉默,仿佛葬礼上强忍着泪水接受慰问的亲人。

所幸生长依然在继续。

南京作家韩东因到岳母家过春节被困在湖北宜昌的一个酒店里。3月14日他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他与妻子被关在房间里已经四十多天了。宜昌已经超过十四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所有确诊的病例都已治好,可是他和妻子依然不能离开。不要说回南京,就是走出房间都不可以。

从采访中看得出,他的状态不太好,四十多天关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那滋味可想而知。他说自己看不下书,看不了电影,写不了字。描绘被隔离这么久的心态,他用了“心灰意冷”这个词。因为不知这样的日子还要多久,这个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回答记者的提问明显有了一点火气。

采访的文字配了几张照片。照片中,光头的韩东俯下身,吃着茶几上简易饭盒里的食物。玻璃窗前挂着毛巾和需要晾晒的衣物。下面标明图片由韩东提供。

还有一张配图是房间窗外的景色。照片的效果有点幽暗,可能拍摄的时候外面正在下雨。那是一片高低起伏的田野。田野中油菜花开得肆意,仿佛天地之间堆放着黄金,即使阴雨天也遮蔽不了这耀眼的光。

不知韩东每天临窗看到这大片的油菜花的生长,内心有没有多少得到一些安慰?

朋友圈里一度疯转武汉樱花的照片。因为无人观赏和打扰,樱花把整个武汉当作旷野。它们无拘无束地开放,树下面的路,也完全被樱花铺满。那是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美。看到这样的图片,我一时恍惚,那呼吸机前的喘息,那医院里患者的拥挤,那因为医疗资源缺乏发出的医护人员的求助,好像不过是虚拟,不过是想象。

武汉诗人张执浩在朋友圈里发着他在疫期里写的诗。他的爱与恨都接近呢喃,仿佛唇语。他是不是要说给黑夜中的生灵听?

今年的迎春花开得比往年艳 / 油菜花也是 / 我在手机里看到一双手 / 刚刚用开春的河水洗过 / 我在朋友圈里搜寻失踪的朋友 / 他们不是在迎春花后面 / 就是在油菜花丛中

(《无题》)

长时间不说话的人嘴巴里有一种苦 / 长时间不说话 / 这苦就变成了结果 / 像苦胆包含着黑暗 / 在黑暗中颤抖 / 阳光一遍遍洗刷着楼房的外墙 / 阳台上趋光的酒瓶兰抵住了窗户 / 花盆里小叶榕的根茎不动声色在使劲地抓挠, / 不说话的草木不会说话了 / 也不叫苦 / 我曾在半夜清理喉咙 / 呼唤一个说不了话的人 / 巨大的回声撞击着我的胸腔 / 苦水腾涌 / 苦海无边 / 但我否认这是人生全部的苦

(《嘴巴里的苦》)

他还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生命的生长与绽放:

3月13日

第五十一天了。外面的花都开了吧?屋里的朱顶红几天前谢了,但仙客来和凤梨一直从封城前开到了现在,算是灰暗世界里的一抹亮色吧。

3月21日

院子里有一只鸟,每天这个时候就在树丛中歌唱,那是真正天然的歌唱,声音悠扬又婉转,声线远比其他的鸟鸣声长。可以确认它在食堂方向。但无法确认它是什么鸟。在音乐学院歌声沉寂的日子里,它是唯一的歌唱者,为无助而空蒙的时光添上了少许异样的内容。

3月22日

这花年年在窗前准时开,不知道是啥子花,今年才觉得格外美,格外浪费。

3月26日

鸡把蛋生在了地米菜里。(下面是一张鸡蛋与地米菜的合影)

4月2日

(一张剥好的新鲜的大竹笋图)

是那些平日不被我们关注的生物,在此疫情期间,不计较我们的傲慢与鄙薄,依然在天地间燃起了生命之火,缝补起疫情撕裂的破洞,代替我们,继续爱着这个复杂难言的世界。

我所在的城市开始着手复产复工,酒店又开了张。虽然路上的人们依然戴着口罩,饭局明显又多了起来:同学聚会,同乡聚会,朋友聚会……

与朋友约过几顿之后,我决定短时间内不再参加聚会,因为我总是被迫与人谈起同一位作家。几乎每一个饭局上,她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很多次,我想好好吃饭,我想装傻,在别人谈起她的时候保持沉默。可是不行。人人都知道我们供职于相邻省的作协,而她的祖籍是江西,我们肯定会有来往。说我不认识她,几乎没人信。

他们的身份是企业老总、政府官员、教师或医生,不少还是我的同仁。他们都是我的熟人,同学、同事和朋友。有的是对我提供过帮助的领导、长辈。多年来,我们关系融洽,相处甚笃。可是这个春天,我们之间出现了裂缝。

我决定闭嘴。我不想说服谁,也没有人期待我的说服。武汉启封,可是精神的病毒对大多数信息造成感染,真正的常识气喘吁吁。因为长期吃着精心调制的精神饲料,很多人早已经丧失了免疫力。很多人仅仅读过几行被肢解了的句子就开始摩拳擦掌,在开始讨论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答案。他们义愤填膺,我默不作声。这可能是另一种疫情,我当然无法医治。

我编出话说,我最近状态不好,干咳,乏力,可能还有些发热,呼吸也不算畅通。正准备去医院呢,万一……如此,就没有人请我赴宴了。

我还是愿意出门喝上两杯的。这个春天的确要把人憋坏了。

我总感觉耳边有声音在响。密集,持续,夹枪带棒。它让人忧心忡忡,或者说,它本因恐惧而生,却又有某种劝慰的力量。

那种声音,只有蜂鸣才可以比拟。

早在2月中旬时,我得到一个消息:一个叫刘德成的四十五岁四川养蜂人,因疫情期间各地封路封村封城,他的蜜蜂无法转场大量死亡,2月13日,他用一根绳子在自家的蜂房里结果了自己。

他的遭遇,是几乎所有养蜂人在这个春天窘境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是被饲养的家蜂命运的真实写照。

所有有户籍的人和有归属的物都出不去了。

只有野物自如出没。

只有野蜂自在飞舞。

听到刘德成自杀的消息我很悲伤。我不认识他。他和我差不多年纪。我理解他看着自己饲养的蜜蜂大量死去的苦。

我在电脑上搜索了钢琴曲《野蜂飞舞》。百度介绍说,这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根据普希金的诗作改编的名曲。

坦白说,我对这个名叫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俄罗斯作曲家一无所知。

可这并不妨碍我听着它。我听到蜜蜂在互相追逐。它们在争吵,在嬉戏,在舞蹈,在歌唱。

野蜂飞舞。它们的声音时远时近,时高时低。仿佛亡灵,飘忽不定。可整个曲子的调子是欢快明亮的。似乎有阳光照耀,肯定有鲜花盛开。

那些在人间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曾经这样欢快地舞蹈和歌唱吗?

天堂里的刘德成,他的那些死去的蜜蜂,以及这次疫情中死去的人们,也曾经这样欢快地舞蹈和歌唱吗?

——整个春天,我都在听着这支曲子。曲子里的野蜂混乱、密集,正契合了我们的束手无策和忐忑不安。

我同时从这支曲子里得到了安抚。因为我知道,在这无数蜂鸣之中,一定隐藏了我们的活路,在这野蜂飞舞的混乱现场,神灵也一定身在其中。

责任编辑: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