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引领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12 14:06胡巍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新工科教学改革

胡巍

摘 要:“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药学教育尤其是工程类人才培养影响深远。为有效提高卓越制药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明晰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教学现状分析、积极探索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合理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为例,聚焦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计划)教育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总结,结合现状思索,为其他院校的同类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3.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这些都必造就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后续发展的重大机遇。而要发展壮大新经济、新产业,人才是首要资源。

鉴于此,国务院等部门近期连续下发深化产教融合的有关文件;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而医药卫生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出台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4+7”带量集中采购等新政策和法规,持续规范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已着力推动和深化产学研合作,力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力争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高阶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由此观之,对于我国药学高等教育而言,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调整与应变,更重要的是对相关理念和模式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六卓越、一拔尖”等计划提出以后,更是为制药领域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为药学类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针对以上情形与需求,以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将其在产学合作和教学管理运行中的实践进行总结、研究和探讨解决现阶段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达成有效适应和持续完善的可行路径。

1 当前典型问题归纳

通过对22所国内药学类院校的“卓工计划”现状进行调研,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较突出的共性问题。

1.1 传统教学组织缺乏对于新工科建设的认知,不利于高阶性工程意识塑造

新工科,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针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新兴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对专业边界进行重新审视,从专业结构、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手法等方面开始适应性或者前瞻性构建。就教育职能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面向未来、面向新兴产业、面向新经济形态,培养能够适应、甚至引领未来工程需求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而现实中,各高校对于新工科的认知往往处于基础层面,多在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偏工程类、智能制造案例等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有:(1)“校内课堂学习+校外岗位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固化,大多以高年级实习完成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形成有效的高阶性工程教学体系;(2)校内教学仍以基础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引领,教学内容不能与产业发展相对应,部分知识点甚至与实际脱节;(3)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教学人员遴选,使得课程组织随意性较大,难以完成卓越特性的培养目标;(4)培养路径缺乏国际视野和高端发展的通道,导致该项目培养的竞争力并不明显。

1.2 单一教学主体定位未实质响应新工科建设要求,导致校外教学资源激发不足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六卓越一拔尖启动大会”上曾提出:围绕办好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探索办学主体、办学类型、办学层级、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多元灵活的高等教肓体系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同质化向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从“金字塔”向“五指山”的转变,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多样化人才。

从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类型及成效来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进程显得较为缓慢,困难较多。长期属于“瓶颈”问题。归结其成因,不妨从建构办学主体角度进行剖析。

纵观基于提升药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模式创新,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教学活动始终是以高校教师为执行主体来进行构建,教学课件等资料也仍是依照高校传统范式组织编撰,而作为另一合作端,产业方既感到教学过程中涉及自身权益的表达受限,还需协调处理育人活动与经营秩序之间的冲突或干扰,这些因素使得合作单位难言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主体之一,随之出现参与意愿逐步减弱,优质的产业师资力量难以调动和融入的现象,从而影响协同育人计划的合理规划和教育管理效能的发挥。

1.3 现行教学质量评价对新工科培养赋能失效,影响产学协同育人成效与信度

在新工科概念主导下的培养环节中,由于校外授课和实践内容的引入,开始产生非传统教学人员承担对应教学任务,其教学手法和评价要素都与以往高校构建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不能完全匹配。

另外,出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接纳能力因素的考虑,不少高校的“卓工计划”实践部分是由多家单位分散承担,然而教学人员个体间的授课手法优劣和知识点把握不尽相同,各基地间资源配备无法保持一致,对培养对象而言,同一门课程的指导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公平性、一致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继续沿用固有的指标和手段对校外教学部分开展教学评价,期望形成有效的教学反馈闭环,就会导致数据失真、偏离甚至无效。

2 教学改革思路

2.1 建立多主体联合机制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核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对应机制。

对于卓越制药工程师人才培养来说,在新工科背景下,深化科教结合,促进产教协同,就是要突破传统,尝试创立多主体型态的联合培养机制。寻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明确各主体在不同环节中的决策权和话语权,通过具有可行性的、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推进产教紧密衔接,发挥各自优势,协作互补,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在合作中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的内生性改革。

2.2 构筑进阶性实践平台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保证

在工程类培养中,学生更需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学习-自我思索-实践反思-再次认知”的成长过程。为了满足培养需求和卓越属性要求,教学组织不仅需要加强校内外资源建设,更应当对照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资源划分和综合运用。

具体而言,就是遵从教育递进规律,明晰学生岗位意向,设定参与标准,采取主动姿态,积极开发各类科研院所、优质生产企业、海外高校等多类型的实践教育合作基地,在重视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时,聚焦“城市群、经济带、产业链”等政策导向,分层次、分阶段构筑关联互通的实践教育平台。

2.3 共建共享型线上课程是新型卓越制药人才培养的特征

推进产教深融,加快发展“新工科”,实现协同育人资源互动共享,最直接和常见的途径就是共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在“卓工计划”开展实践训练或实习等过程中,为实现校内应用型理科优势转化为工程技术优势,校方教学力量除参与教学管理之外,可以依托学科现有条件和项目平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透过不同教学视角,融合企业方差异化内容,寻求调整专业教材、授课手法甚至教学场地,从而强化教学团队、优化教学内容乃至课程架构等;再辅以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简化教学组织,运用线上形式来解决“异地多师授课”的教学效果一致性问题,实施类比性评价,从而实现专业化办学、治学的合理化路径,并将对类似模式有启示意义。

3 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基于“卓工计划”的建设要求和对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从该项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就依托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三个专业方向来践行和探索药学工程类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举措,力求塑造学生“面向产业、面向未来、面向大健康链条”的职业视野和培养工程类药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

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阶段性总结。

3.1 构建“多主体、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产教协同育人理念,中国药科大学“卓工计划”依托全行业资源,精选合作企业和机构承担药实践教学任务,先后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丽珠制药等11家国内知名创新型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共建关系。通过成立专门的联合教学工作委员会,确立合作育人共享主体地位,各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各自优势,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双向交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推动资源共享机制,将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专项教育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校方开放校内实训平台成为协作单位的“员工培训基地”,通过协同育人项目为政府、行业、机构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保障校外基地实践教育共建型态,实现“产学研政用”的优化组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高校、政府和行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建立“学校-政府-行业”相互影響、相互依赖的“三螺旋模型”新型交叉互补关系,初步构建出符合多主体利益诉求的人才培养运作机制,探索了高等药学教育中制药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

3.2 搭建“多层次、宽通道、高阶性”的人才培养平台

依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方针、社会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中国药科大学不断先试先行、创新、实践医药卫生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3.5年校内培养+1年工程实践+2.5年企业联合培养”的“本科+研究生”形式开展“卓工计划”,强调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与产业实际相融合,“真刀实枪”地做产业项目,实践课程分为见习、实践训练和实习三个阶段,总时长将近一个学年,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创”的路径设定目标。其中,在第六学期内开设时长为三个月的实践训练课程,通过“生产-科研-质检”岗位轮转将学生置身于生产研发第一线。为保障优质生源和后续培养路径的宽口径,学校对“卓工计划”给予大力支持。

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占比50%的学生获得了免试推荐攻读“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资格,与科研院所、优质企业一起配备校企双导师,以合作科研攻关课题挂钩学生的研究生课题,持续开展协同育人。

通过构建“低年级行业认知-高年级企业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的药学人才培养路径,校方基本实现高层次药学人才从学校到行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创新药物研究型、制药工业技术应用型、药学服务型人才分类培养、医药教学体系不分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并重、学校-企业-政府协同育人”的卓越制药工程师育人层级。

3.3 实施“评聘编组、项目牵引”的共建举措

学校将对应专业的青年教师派至合作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实践指导流程,参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并与校外基地沟通,对照教学知识点协调开设案例式辅助讲座,一方面用生产实践案例让学生的视野更加贴近实际,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比较和人员对接,甄选出校外合格师资力量,校方予以聘用并组建课程组,统筹实施该门课程的组织、教学、调整等事项;再者,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课题形式落实“项目合作”导向,使双导师指导关系更加稳固,优势更加明显,学校导师发挥学术把关的优势,企业导师发挥行业资源的优势。

截至2019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已聘请或参与教学过程的企业师资达87人;开设通识类课程18门、专业课程55门、实践类课程3门。校企双方依托线上资源平台共同开发《药物制剂工程学》《制剂工艺与设计》《制药工程技术概论》《药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生物制药设备》《GMP标准》6门在线课程。

3.4 开发“在线教育、同质增效”的教学模式

为保证共建课程授课的“异地同质化”和“合并评价”,学校将6门校企合作开发工程类课程的“专业理论”部分做成在线课程,采取“‘专业理论知识在线学习+‘项目学习企业工程师现场教学+翻转教学模式”三合一,达到共建课程的基本学术标准相同,企业项目制学习案例个性化,不同基地学生共享交流的“1+1>2”的学习效果,返校后统一考核并开展课程教学评价,形成“学生+教师+工程师”的教学共同体。

同时,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卓越制药工程师导向”课程的建设工作,从内源端推动了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对于校际间和社会面向的开放与共享,搭建了一批以之为典型代表的资源平台,为广大专业教师尝试多模式的资源结合、应用,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地形成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环境。

4 结语及思考

新工科理念是我国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阶段变革,对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保证与新时期产业提质升级的对接、支撑、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需求。本文简要探讨了现阶段卓越制药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的实践思索。这一系列的药学专门人才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尝试,需要合作主体充分领会指导思想,在培养重点环节的高度配合。

然而,因实践进展等情况,某些具体环节本文尚未深入,比如,设定合作主体的参与标准、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专项路径等。

此外,考虑各家及其他行业卓越人才的培养都有各自特性,在开展同类比较与借鉴时,均需要在各个环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和调整。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112/c1003-29760063.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565.htm.

[4]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5]王欣然.姚文兵.“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2(06):729-733.

[6]吴爱华,杨秋波,郝杰,等.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1-7.

[7]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6,(32):3-4.

[8]高新柱,冯锋.以需求为导向的卓越制药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药学教育,2015,31(04):9-12.

[9]邓小玲.张英琦.王书卿,等.矿业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1):171-173.

[10]崔怀峰.依托NVH联合实验室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6):28-30.

[11]宋强,胡亚茹,杨源,等.面向新工科的卓越材料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9,(4):144-146.

[12]张庆力,刘贵杰.浅谈终身学习与卓越工程师成长之路[J].教育进展,2018,8(1):52-57.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新工科教学改革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