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除夕夜,看唐宋诗人如何贺岁

2020-10-12 14:16矫明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唐宋八屠苏酒爆竹声

矫明

“子年春到户,鼠岁喜临门”,想必各位小伙伴已经洗去一学期的疲惫,开始享受这快乐而又惬意的寒假了吧?眼看着就要迎来鼠年的除夕了,或许你们正在和家人们一起忙碌地选购年货吧!看到家人在精心地准备过年使用的对联、灯笼、烟花、爆竹、美酒佳肴等物品时,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大家迎新年总是要做这些事情呢?其实如果带你穿越千年,回到中国的古代,答案就可以见分晓啦!

新年前夕的夜晚,众所周知的民俗活动就是将所有房间都遍燃灯烛,阖(hé)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被称为“守岁”,俗名“熬年”。可是为什么又称作“熬年”呢?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地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人们就喝酒。大年初一的早晨,若年兽不再出来,人们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也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就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可就在有一年的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小朋友,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噼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就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揭开除夕夜神秘的面纱,我们再来看看唐宋诗人们如何贺岁的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就写出了人们庆祝新年时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着春天美好而又温暖的气息。可见新年畅饮成欢,并不只是如今大人们的娱乐活动,而早已是古人们的风俗了。

注释

元日:農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如今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一种酒的名字。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唐宋八大家”中的另一位大文豪苏轼,在《守岁》中描述了孩子们守岁的快乐情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儿童在除夕夜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你是否也打算和伙伴们,在除夕一起通宵玩耍呢?

注释

强(qiǎng):勉强。哗:喧哗。

唐代诗人范成大也在《卖痴呆词》中描绘出了当时人们过新年时的风俗习惯。“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ráng)钝滞迎新岁”一句写出了人们在除夕守岁时的整夜不眠。即使到了午夜他们依然没有睡意,仍在虔诚地祈福,祈求以巫术消灾除难,呆呆地等待新的一年的临近。

注释

更阑:午夜时分。

厌禳: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

钝滞:迟钝呆滞。

宋代“诗王”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中写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他哀思如潮地感慨道:“守岁的时候因漂泊在外,自己杯里不仅没有酒,还因为思念家乡眼泪浸湿衣巾。”可怜的“诗王”,他当时既没有手机,又坐不了高铁、飞机,不知用什么来解忧,唯有在喜庆的日子,一个人在异乡含泪感受着这份孤独与冷清。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如今的人们就比“诗王”幸福多了,在除夕将近的日子里,他们早已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注释

尊:同“樽”,即酒杯。

巾:衣巾。

“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新年的脚步临近了,岁月静好,时光恬淡。愿各位小读者与家人共同度过一个幸福、美满、温馨的新年!在新的一年里,也愿你们如皓月下的一叶扁舟,载上童真童趣,无忧摇曳(yè);如破土的新芽,充满青春的张力,伸向地面;如飞往南冥的鹏鸟,充满奋斗的勇气,扶摇而上!

猜你喜欢
唐宋八屠苏酒爆竹声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浙江篇开机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孙思邈与屠苏酒
唐培淞雕塑作品
苏老泉大器晚成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