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嘉余:科研观奠定成功路

2020-10-12 14:39乔晖
科学大众(中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生物学古生物生物

乔晖

戎嘉余,地層古生物学家。1941年12月生,浙江鄞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学专业,1966年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任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长期从事早一中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群落生态和生物地理及相关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有首歌中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确,对于普通人而言,亿万年前的化石只是冰冷的石头而已;而对于古生物学家,那却是一块会说话的石头,它记载了亿万年前地质变迁的秘密。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可以推断出地球发展过程中各地史时期环境气候特征及演化变迁。

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有一位研究腕足动物的专家,他就是戎嘉余院士。在这个冷僻的专业领域,他默默无闻地研究了一辈子,取得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

科研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戎嘉余出生在上海一个商人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幺。1958年夏天,当他即将填报志愿参加高考时,从苏联考察地质回国的哥哥戎嘉树和他进行了一番长谈。戎嘉余朦胧地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祖国经济建设也很重要,而且从事野外工作有着特别的艰辛与乐趣。他决定报考地质院校,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系。后来,戎家兄弟都成长为我国地质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一个研究火成岩,一个研究沉积岩中的化石,成为一段佳话。

在北京地质学院,老师们教育戎嘉余:一方面要学习地质知识,有独立工作和单独在野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接受思想和意志品质的磨炼与考验,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学毕业时,戎嘉余毫不犹豫地在志愿书上这样填写:第一志愿,贵州;第二志愿,新疆。

戎嘉余上大学期间,正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他以那一代青年特有的爱国热情志愿献身边疆,献身基层,献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后来,戎嘉余因考上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没能到他最想去的地质科研一线。在其后的几十年工作中,他多次来到古生物化石保存最为丰富和完整的贵州省进行野外考察,曾一年中有8个月时间连续住在贵州、四川山区乡野间。

当年在野外的8个月,却是戎嘉余度过的最美好的科研时光。他在那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地质剖面,找到了很多难得的古生物材料,参加了《西南地区生物和地层图册》的编写,该项成果在国内和国际都引起了轰动。1982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奥陶纪国际会议上,戎嘉余受邀作了题为《奥陶纪末期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分布及其涵义》的大会报告,引起国际专家的广泛关注。而这些科研成果,无一不是建立在他那段西南地区野外考察的基础之上。

科研需要品尝孤独与寂寞

戎嘉余不喜欢媒体采访他。他觉得自己做的就是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没有必要去报道甚至去炒作。他说达尔文构思《物种起源》时,过的就是平平淡淡的日子,我们要向达尔文学习。如果达尔文想的是一夜成名,想的是多少年薪,想的是名与利,那他就无法沉心静气写出这本巨著。

“科研需要品尝孤独与寂寞”,这是戎嘉余的深刻体悟。只有孤独寂寞了,才能平静地思考很多问题。戎嘉余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感到科研压力大,因为出了多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几乎成为评价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不少专家学者也是整天陷于开会、奔波在差旅途中。戎嘉余说,搞科研的人如果整天跑跑颠颠,浪费时光,是不行的。科研就要花费大量时间,付出大量艰辛,就要有孤独和寂寞下的沉思。

戎嘉余长期致力于地质历史时期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研究,建立了我国部分时期的化石序列,揭示了各动物群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为基础薄弱的早古生代腕足动物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率先在国内开展早一中古生代腕足动物的群落生态研究,多次进行全球腕足动物化石群总结,识别出晚奥陶世、中晚志留世生物地理区等;应邀完成世界权威论著《无脊椎古生物学论丛》中腕足动物卷三个目级分类单元的编写,合作创立了扭月贝目的分类原则,阐明其宏演化的趋势;他与合作者在中国东部奥陶纪地层中发现全球最早的石燕化石,首次揭示其腕骨构造的演化和石燕类散布的规律,被世界权威认为是研究石燕类起源和腕足动物腕螺的经典成果;他提出中国志留系对比的新观点,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他常年追踪古生物学研究前沿,最早开展华南志留纪海平面升降研究,积极组织并主持《理论古生物学文集》编写,为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是,面对累累硕果,戎嘉余仍谦逊地说自己有太多问题搞不清。

科研需要团结协作

国内古生物学界门类众多,长期以来都是自己做自己的研究。戎嘉余感到十分有必要把国内专家学者团结、组织起来,围绕“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这一大主线,根据中国宝贵的古生物材料,结合世界的相关信息,探索地球有生命以来30多亿年间的变迁和演化。他的提议得到国内学术界和科技部的支持,被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批准立项,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并获得国家2000多万元的资金资助。这是我国地层古生物研究领域受资助最高的项目。

戎嘉余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2个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此项目,创造了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新纪录。项目执行过程中,还有更多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进来。可以说,这个项目为国家培养、锻炼了一批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人才。当时参与项目的年轻学者,后来很多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翘楚。

这支团队发扬精诚团结的精神,组织50多位专家学者,以近百年的资料和数十年的工作积累,首次建立了数十个化石门类的数据库,迈出了古生物学界数据共享的第一步。该项目还有许多亮点:如对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包括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起源、早期演化的研究;对华南海域古生代三大生物灭绝事件及其后生物复苏的研究……这些重要成果为生命演化提供了举世瞩目的证据。在戎嘉余的带领下,这支浩大的专家队伍励精图治,历时5年编写出《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生物的起源、辐射与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两本专著,并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大批重要理论研究成果,一大批优秀的骨干人才也因此成长。2006年,该项目被科技部评定为优秀项目。

在戎嘉余的主持下,20多位学者锲而不舍地历时30年编撰完成了英文巨著《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这部著作入选了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作者们坚持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对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9个纪(跨越4.5亿年)海相地层中的腕足类生物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把1883-2015年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属级分类单元逐一查考、再研究和重新厘定,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环境及全球古地理再造上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专著出版后,外国学者纷纷表示祝贺,感谢中国学者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长期的莫大方便和精准的资料。

戎嘉余现已退休,但仍在相关专业领域里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何佳芮)

猜你喜欢
古生物学古生物生物
恐龙的宏观进化与生态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原角龙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我有一个梦想
西藏改则地区昂拉仁错中—下二叠统昂杰组—下拉组地层古生物
辽宁三市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古生物化石产地
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