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的声音艺术探究

2020-10-12 14:33任宇
艺术科技 2020年18期

摘要:20世纪40年代,虽然二战战火已熄,但残酷战争给各国民众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犹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以尖锐的目光重新审视欧洲社会,承续写实主义风格,致力于拍摄反思社会现实、着力反映民众生活疾苦的电影作品。维托里奥·德·西卡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以事件再现的真实记录、新奇的叙事架构、丰富的声音表现建构了意大利现实的音画世界。本文旨在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语境出发,通过对《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文本进行分析,探索电影中的声音艺术。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电影声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8-00-04

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刮起的一股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风潮成为了西方电影最令人瞩目的电影景观。在这一时期,许多爱国的意大利电影工作者遭到了本国法西斯强权统治的倾轧,于战后的斑驳疮痍中起身反抗,极尽所能,拍摄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作品。他们以客观的口吻讲述平民的故事,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社会的现实,创作出了诸多有关战争给民众带来沉痛灾难和巨大影响的现实主义影片。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纪实性”与“现实性”成为了代表该时期电影风格的关键词,恰如柴伐梯尼所言:“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现实主义的最大的特点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1]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多是站在现实主义批判的视角,凝视本国民族历史与社会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冲击,导致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濒临崩溃,物质储备极度匮乏,精神层面饱受摧残,社会上的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暴露无遗,成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桎梏。许多意大利电影工作者为了表达罪恶的法西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便试图借助电影的手段,对现实社会的非常形势进行了冷峻的思考,通过镜头探寻导致社会发展瘫痪的原罪所在。这些都成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潮流爆发的导火索。出现在该时期的意大利经典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作为社会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生活化的拍摄风格、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通过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以丢失自行车为核心载体,记录了一对父子的寻车经历。虽然影片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琐事,没有任何驚人的事件,却激起了观众心中对人性、社会、内心救赎等本质问题的阵阵涟漪。此外,无论在影片重要桥段还是结局,导演将一切都交付给了电影声音与画面,通过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巧妙配合,为电影观众打开了一幅具有社会质感的生活图卷。各种杂糅混合的声音、真实记录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电影叙事上的无限遐想空间,没有任何多余留白,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写实传统形成了合谋。

1 电影噪音萦绕下的繁杂的现实社会:“动与静”

人与环境的对峙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表现内容。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最能为现实环境呐喊并多次覆盖电影画面的“噪音”,显现了它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意大利作曲家鲁索洛认为,“古代的生活是宁静的。19世纪随着机器的产生,噪音也产生了”“我们必须突破这种纯粹乐音的狭窄的范围,掌握噪音的无限变化的可能性”[2]。普拉泰通过声音原理,将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声响,风声、水声、金属摩擦声和碰撞声,以及人的讲话声和各种动物的吠叫声等进行了噪音系统的归类划分,并将生活中的各种噪音当成音乐素材投入创作[3]。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在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收录了很多同期声环境音,包括汽车启动声、鸣笛声、战后街区上的人们嘈杂的谈话声、脚步声、交通工具启动声、喇叭鸣笛声、车辆行驶声等一系列区别于人物对白声音的电影“噪音”。作为影片的重要意义所指,这些“噪音”看似与人物对白声音产生对立,甚至覆盖其音量,实际上这些电影中的“噪音”在另一个角度渲染了环境气氛,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它一方面充分表现出战后国家社会发展百废待兴,人们生活困难无助而奔波于街区、急于谋生的现实状态,例如在影片片头部分平民劳动者争抢工作机会的场景,鼎沸的人声几乎掩盖了人物角色对白的声音,可见其现实社会的失业现状给人民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在影片中主人公徘徊于旧货市场寻找丢失的自行车时,市场流动民众的喧哗声和改装修车声营造出一种杂乱感,从听觉上体现了主人公寻找自行车的困难。当安东尼奥确认小偷时,周围邻居的哄闹声和互相推搡的声音无不传达出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真伪。影片中“噪音”经常出现,在听觉上对观众产生强烈冲击。主人公安东尼奥内心寻找自行车的执着与思考却以一种“静”的状态与其周围复杂的“动”的声音环境形成强有力的对峙,使陷入声音包围和刺激的观众对主人公失窃的自行车下落产生无限期待。

2 电影混音融合下的纠结的现实情感:“善与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直秉承基于客观的现实、试图遮蔽创作者主观倾向的创作风格。在电影音乐的使用上也基本遵循了此原则。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声音几乎覆盖整部影片,存在多对音画关系,建构出蕴含不同情感的音画图景。在主人公安东尼奥购车—失车—觅车的整个过程中,充斥着诸多背景音乐交响,例如在买车的片段中,以节奏婉转、悠长、和谐的提琴组合奏,手风琴男孩现场演奏的意式风情音乐,人物声音、自行车铃声、张贴广告时的动作声音的互相融合,营造出欢快祥和的节奏氛围,此时的音画平行关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画面勾连在一起。当主人公骑车载着儿子行驶时,以木管乐组合为主合奏的音乐伴随着人物台词对白中的语音语调的升高,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愉悦之情。而当安东尼奥发现小偷时,急切追赶,电影声音的音色和节奏又突出地依附人物的行动节奏,音画同步的声画关系使电影音乐基本与影像传达的情绪一致、节奏一致。观众在观看电影画面时,便自觉地沉浸在音乐中。

当安东尼奥在教堂质问老乞丐小偷下落时,透过影片声音融合可充分体会到电影混音效果折射出的纠结的人性情感。残酷的现实击碎了原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的安东尼奥的内心,找寻车子无果的他被欲望与冲动麻痹头脑,莽撞地闯进教堂,大肆喧哗,威胁老乞丐,并在冲动之下掌掴了儿子。若将自行车作为美好生活开始的符号化表达,那么教堂和儿子无疑是宗教信仰与人性情感的化身。萦绕在教会中的唱诵声是对人性心灵的洗礼,主人公喋喋不休的质问声和牧师与信徒的祷告声混为一体,极力表现出人在欲望面前,冲动与救赎形成的冲突与对抗。落水孩子事件询唤出父亲内心对儿子的内疚之情,于是他决定带儿子从短暂的果腹感中忘却失落与苦恼,获得一丝心灵慰藉。父亲随着餐馆里驻唱乐队现场进行的弦乐弹唱表演而不由自主地随声附和、打起拍子,都是对其企图用音乐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烦恼的一种矫饰,由此体现出战争导致平民百姓陷入可怜可悲的窘境这一社会现实。

音乐在电影中更多是一种情绪化表达,特别是对原创音乐的使用与把握,更能体现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对电影文本的别样诠释。影片结尾,父亲由单纯的寻车人逐渐成为欲望驱使下的偷车人,误入歧途,偷车不成,被人发现并被驱赶,领着儿子失落地走在街头,片尾曲缓缓响起,曲调低回婉转,悲哀凄苦,与人物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幽怨的音乐、街头行人的冷漠无视和脚步声、吵闹声、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相互交织,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从前,还是匆匆忙忙的人们、奔波忙碌的脚步,没有谁对这件事产生注意,更没有人注意到这件事中的父与子,写实主义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现实的冷酷。音乐对电影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混音的运用将社会现实与人性情感展现在镜头前,使声音与画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动态平衡,更让人充分感受到欲望之下灵魂在“善”与“恶”的一念之间的彷徨与徘徊。

3 声音图景表现下的别样的时代特点:“实与虚”

新现实主义承续的写实主义传统,彰显了电影的纪录特性,特别是对平民百姓的生活进行了深度还原。出现在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均是现实社会中的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缩影,通过镜头的记录,将民众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苦境遇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导演独具匠心,一方面运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表达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电影中勾勒出了丰富的声音图景,用音乐和各种声音建构起电影的听觉动态空间,来辅助镜头完成电影叙事,以视听元素的结合来深刻剖析人性与社会。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伟大的电影离不开优秀的声音。”[4]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电影创作用声音阐述故事,为观众营造出一个二维画面之外合理的虚化多维空间,延伸了观众的想象力,在立体全景声音的环绕中,使观众如置身现场,体验电影带来的视听冲击。正是声音所具有的衬托电影真实感、明确影片情感总基调、烘托场景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特点,使其成為了助力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取得伟大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回归到影片中经典动人的场面:最终找寻自行车无果,儿子和父亲欲窃别人的自行车却反被抓,父亲即将被送往警察局,他羞愧难当,因为他人求情,终得释放。孩子来到父亲身边沉默不语,仅仅拽了拽他的衣角,示意其回家。此时此刻,片尾音乐的缓缓响起与画面同期收录的各种声音的交杂混响,使这个细节变得极其动人,引人深思,使观众回想起他们找车时经历的诸多挫折,就是这样一对父子,让观众以悲悯的情怀重新审视了人的尊严。现实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窘境也是在大背景的映照下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然而,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实记录中存在的声音图景却始终保持着与画面融合的羞涩姿态,伴随电影画面向世人展现出种种虚化的空间,使观众对影片内涵产生不同的思考与推敲,同时音乐声音的设计也是为影片中的人物内心性格变化建构了一种虚化迷离的场域,使其成为助力导演控制影片总体格局、音乐设计师把握影片主旋律的关键所在。影片的最终结局和父子内心的归途耐人寻味,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虚化的问号,同时也使观众对那个社会的真实现状和人的内心在社会激流中逐渐被冲刷改变的过程发出唏嘘慨叹。

4 结语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相对客观的镜头、独特的音乐声音、深刻的观察视角、真实普通的拍摄对象,凝视饱受战争摧残而凋敝的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它追求的是通过电影主体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具体事件,在继承写实主义传统的过程中,试图通过电影声音的融入来达到对观众的听觉系统产生刺激的艺术效果,从而全方位营造视听氛围。该时期重要代表性人物维托里奥·德·西卡通过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为世人绘制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音画图景,并且生动地描摹了被现实而复杂的意大利社会背景裹挟的平民的渺小身影,表达了大背景下民众们对生活的无奈感与无助感。电影饱含浓重的社会色彩,不断地控诉着那个复杂的时代。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以前卫的艺术思维和独特的视听语言,叩击当时身处水生火热的群众内心。电影中各种声音的表现,伴随着画面,同样蕴含着人性情感,质询着现实社会。视觉的展现,使民众生活被摄影机映射出现实的色彩,而声音的设计,更是帮助电影创作者完成了情感上的有效表达。在电影声音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音乐人、录音师往往能够运用各色音乐素材、各种声音技法、多种音乐的表现手段,使电影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时期,电影声音一度成为考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总基调和总特点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电影声音在电影的风格和思想的表达层面完美地构建出一个风格迥异的艺术空间,以其特殊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电影画面无法传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影视本体和走向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49-150.

[2]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78.

[3] 路广.感受噪音音乐——电影《黑暗中的舞者》中噪音音乐分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05):5-8.

[4] 唐翌.你的电影做声音设计了吗?[C]//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总第119期):中国电影博物馆,2019:44-45.

作者简介:任宇(1996—),男,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