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0-10-12 14:16王鹏晓刘友田
理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

王鹏晓 刘友田

關键词: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033 — 03

古今中外,对历史的认识与反思是数千年来圣贤先哲们无限探赜的哲学命题,也是共产党人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与前进方向、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的重要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1〕,并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在新时代语境下,系统剖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破解当代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诞生背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扬弃黑格尔及其之前的思想家关于“世界历史”理论成果的前提下,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现实变革的深刻思考和正确把握,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科学理论体系,对剖析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

作为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只有从哲学历史观的视角出发探索世界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历史理论。维柯认为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人类对被创造的历史有着最真实、最普遍、最深刻的认识。伏尔泰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依赖于理性,理性发展的层次决定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并试图将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性地剖析,旨在揭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规律。康德将人类活动与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将世界历史的发展视作人类活动的过程,并着重强调人的社会化倾向和个体化倾向是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黑格尔认为,考察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理性”的视角不断探索人类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联系。不同世界历史时代纵横交错的联系,使得“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概念”。黑格尔认为理性的最高表达形式——哲学是洞察历史的唯一途径,并指出哲学的历史“是世界历史最内在的核心”。虽然黑格尔实现了历史研究与哲学研究有机结合,但他却把人类的历史视作精神的成长史,忽视了客观的、现实的历史进程,导致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了无法解决的自我矛盾,代表着盛极一时的近代西方世界历史理论走向了终点,宣告历史的终结。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的现实条件

时代是思想之基,任何思想的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与当时所处的现实条件紧密相关。“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2〕P40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变革、工业化生产及世界市场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其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业的进步。交通的变革为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实行殖民扩张提供了前提,“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2〕P404”,带动了落后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加快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交通的变革也使无产者利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中世纪几百年才能完成的联合,这无疑也促进了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其二,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形成的分工细致的工业化生产代替了以往的传统经营方式。生产资料的来源由本地向遥远的其他地区转移,产品的消费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世界交往逐渐变得密切,为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单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可能。其三,工业化生产背景下的细致分工迫使资产阶级为了扩大生产,增加利润,奔走于世界各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世界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着世界历史的形成。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涵盖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本质特征、必要条件、重要主体和历史趋势的内容,是一个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这是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黑奴贸易、商业战争以及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诸多现实条件,使世界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相对落后地区的封闭自守状态也由于交往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不断被消灭。《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2〕(P3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是人类社会必须经历的世界历史时代,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会被卷入这个世界历史时代,历史正在向世界历史转变。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彻底否定了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绝对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的幽灵的抽象行为”的观点,最终指出这种转变是客观实在的物质过程的转变,是可以通过经验来证明的行为。

(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同时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2〕(P520),并且“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2〕(P538)蒸汽机的改良使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向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于消费市场、原材料等因素的局限性,将矛头指向生产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和民族。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奔走于世界各地,一方面不断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道路,从而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由独立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迈进。可见,世界历史的形成绝不是“绝对精神”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正是这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条件下才逐渐形成的。

(三)资产阶级为世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2〕(P34)首先,“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和田园诗般的关系〔2〕(P402)”,资产阶级打破了传统的封建制度,冲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奇迹。资本主义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实现其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变革生产关系,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其次,交通的变革使资产阶级将市场拓展到世界范围内,使一切的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资产阶级迫使其所统治的一切地区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推行资本主义文明,帮助其摆脱了过去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相互依赖地参与到世界历史的发展之中,不仅在物质,甚至在精神方面也超越了其原有的独立性和局限性,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最后,在工业化生产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迫于生存的需求不断涌入城市之中,并迫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帮助大部分人口摆脱了愚昧的生活状态,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和必然趋势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资本主义占有,使劳动者迫于生存不得不成为雇工,终身制的劳动性质逐渐代替临时工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开始分化为占有身产资料与巨额财富的资产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收入微薄的无产阶级,两极矛盾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表现为单个企业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由于“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3〕(P802)”以及商品的独特规律,整个社会表现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同时,社会化生产使部分企业确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个别企业组织性的增强必然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势必反过来又导致企业的组织性增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无产阶级的数量势必不断增加,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势必加剧。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承担者,必然形成联合的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生产力社会本质的回归,要求生产资料必须实现社会公有,当生产力真正回归社会本性的时候,阶级统治和阶级本身必将消失,作为阶级镇压力量的国家也不复存在,人将彻底摆脱“异化”状态,成为自由的人,历史发展进入共产主义阶段。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新时代,重新审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处理国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在继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以宽广的世界视野、深邃的历史思维、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4〕作为一种彰显中国智慧和全球治理方案的新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符合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是对共产主义社会思想的全新继承和时代演绎,对把握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创造全体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推动全球的和平繁榮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难发现,它的形成正好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灵活多变地处理复杂严峻的国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树立世界历史视野,为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全球化实质上是一个全球意识不断崛起、全球联系不断加强而形成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不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个阶段。马克思认为,生产和交往是国际交往中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个方面,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世界交往。马克思所阐述的世界交往几乎涵盖了交往的各个层面,要求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仅要看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还应该看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发展。当今时代,生产力发展空前、资本扩张无孔不入、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更要求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树立世界历史视野,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以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国际社会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纷争,为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三)努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5〕二战以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治理体系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仅仅代表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并不适用于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换言之,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国际问题处在了何去何从的分叉口上,合作或者独立、封闭或者共享,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关乎世界各国的利益,关乎全球的繁荣稳定。因此,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和共谋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04-07.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N〕.人民日报, 2016-09-29(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让长征精神照亮“新长征”征程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