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等效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三个中译本

2020-10-12 20:13李举先
校园英语·下旬 2020年7期

【摘要】《金银岛》是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面世后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将采用等效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金银岛》三个中译本的第三部分第十三章的一个翻译片段。等效翻译理论主要涉及源语言接受者、原文信息、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四个方面,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认知应该等同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认知。因此,在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不同中文译本时,除了考虑准确性,还要考虑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也就是接受者因素。

【关键词】等效翻译理论;流畅;原文鉴赏

【作者简介】李举先(1989.08-),女,汉族,云南昭通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介绍

1.作者简介。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旅游作家。曾在苏格兰爱丁堡求学,毕业后做过一引起工作,但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学创作。由于史蒂文森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明锐的洞察力以及四处游历的经历,创作了很多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有小说、儿童故事、诗歌、游记等。他的作品受到了海明威、纳博科夫等作家的高度赞扬。其代表作品有《金银岛》《巴伦特雷的少爷》《儿童诗园》《黑箭》等。

2.作品简介。《金银岛》是由史蒂文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吉姆·霍金斯在出海寻找宝藏的过程中怎样与海盗进行搏斗,经历重重的困难,最终战胜海盗,从而得到宝藏的冒险故事。《金银岛》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不仅有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还有准确的动作行为描写。吉姆·霍金斯是一位勇于担当、聪明开朗的少年。每一次,他所采取的冒险行动都让人为他担心,但他总是能成功地解决问题并且总能有所发现。他的好奇心极大地推动了自身发展。海盜头目西尔弗表里不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表面上对人温和,实际上作恶多端,人性的一切弱点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他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真实,就仿佛是一个熟悉的影子一样。对冈恩,作者着墨不多,说他是“似熊,似猴,黑糊糊,毛茸茸的怪物”,而且,最终因为金钱而被流放到一个孤岛上,作者似乎是想借冈恩提醒人们不能被金钱蒙蔽双眼。

二、对原文的鉴赏

1.节奏美。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艺术形式也有节奏,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美感主要以节奏体现。本论文为研究所节选的英文原文,多采用长句与短句相结合,使得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金银岛》的原文中就有很多简单句和复杂句结合,使得句子富有变化,错落有致。

2.语义美。作者在词语的选取上,言简意赅,用词巧妙。

比如:grey-colored woods、 yellow sand break、naked rock、poisonous brightness等词语,尽管用语比较简练,但是读起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和画面感。

3.修辞美。“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家要提高语言技巧,创造神韵兼备的语言艺术,自然离不开修辞,修辞是一种言语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本选段采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例1:拟人: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ring was uniform and sad.本句中,将树木形容为“sad”, 而“sad”的主语一般是人,这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似乎让树木有了生命,拥有了人的感情。

例2:比喻:原文中将 “every side of spy glass”比喻为“a pedestal to put a statue on”,使得事物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

4.感知美。本选段的第一自然段有大量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仿佛书中的场景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第二自然段中有大量关于海上航行的描写,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让人对海上的颠簸和痛苦有了直观的感受。

5.形象美。本选段中有大量关于人物的描写,包括行为、心理及语言方面的描写。比如:“The slightest order was received with a black look, and grudging and carelessly obeyed”这句话将水手敷衍塞责、爱抱怨的性格描写了出来。而最后的三个自然段,船长用了多个反问句,逐步说服船上的人,刻画出足智多谋的形象。

三、对译本的对比分析

1.翻译的策略。18世纪末,泰特勒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翻译三原则是指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蕴含的思想,而且译文应该保留原文的风格,不能有更改。除此之外,译文的流畅度应该和原文保持一致。在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并保持与原文一致风格的基础上,如果还要达到译文的流畅,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等效翻译理论中层次最高的对等。

2.三个译本的分析和比较。

(1)词语的翻译。

例1:Half a mile

奚识之译文:半哩路

欣若译文:半哩

荣如德译文:半英里

由例1可以看出,“mile”译为英里更为恰当和流畅,更符合当前人们的用语习惯。而“哩”是过去表示英制长度单位用字,早已废除。

例2:with an oath

奚识之译文:像立誓一般

欣若译文:发出一声咒骂

荣如德译文:夹着一声诅咒

由例2可以看出,荣如德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因为立誓是立志要做某事,而咒骂是个人破口大骂的感觉,都不符合原文,而诅咒是期待不好的事情发生,符合原文。

例3:alarming

奚识之译文:警惕

欣若译文:告警

荣如德译文:焦虑

该词语所在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在快艇里的时候,水手们的行为已经让他感到担忧。所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将“alarming”译为焦虑更加合适,读起来更加通顺和易于理解。

(2)习惯用语的翻译。

例1:stake my wig

奚识之译文:赌咒

欣若译文:用我的假发打赌

荣如德译文:敢拿我的脑袋打赌

由例1可以看出,“赌咒”这个词语并不常用,而欣若是按照表面意思翻译的,没有将原文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荣如德的译文准确而又通俗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

(3)句子的翻译。

例1:This even tint was indeed broken up by streaks of yellow sand break in the lower lands, and by many tall trees of the one family, out-top-ping the others——some singly, some in clumps, but the general coloring was uniform and sad.

奚识之译文:这种纯粹的颜色,被低地的几条黄色沙地,和高出其他一切的许多松柏的高树所打破了——有些树是孤立的,有些是密集的,不过一般的颜色是相同和阴沉的。

欣若译文:这些大树高出了其他树木的顶端——有的是单株的,有的是一丛丛的;但总的色彩是单调和阴郁的。

荣如德译文:这种素净的色彩诚然也杂有一条条带状的黄沙地,并有不少松柏科的参天大树或者昂然独立,或者三五成群地凌驾于其他树木之上,但整个色调还是单一的、暗淡的。

由例1可以看出,奚识之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其译文有点难以理解,比如“颜色”可以和“打破”相搭配吗?欣若的译文通俗和流畅,但和荣如德的译文相比较,缺少了文学性,荣如德的译文兼具文学性和流畅性。

四、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金银岛》的三个中译本,笔者认为,译文的优良与译者所处时代有关。奚識之的译文由于年代较远,所以有很多不能理解的地方,欣若的版本通俗、易懂、流畅,但荣如德的译文兼具文学性和流畅性。在日常翻译中,笔者觉得能达到“信”的标准已属不易。在本次对比分析译本的过程中,笔者明白了精通汉语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可知如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不懂的单词以及常用表达方式,要善于查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郭鸣鹤.浅议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金银岛》节选三个译本的赏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219.

[4]王蓓,戈玲玲.浅议《金银岛》三个中译本[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

[5]徐小雁.苏格兰民族文学研究——以史蒂文森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

[6]赵海霞.两面性:《金银岛》约翰·西尔弗的人物形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