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景观设计研究

2020-10-12 14:33朱云祥彭军
美与时代·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

朱云祥 彭军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许多岁月传承下来的优秀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首先要明确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城市中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合理利用所学知识,重新唤醒该地区的文化活力,提升以及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景观水平。天津市三岔河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天津文化;景观设计

随着现代都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区域。那些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非遗”文化,包括地区的优秀文化、风俗习惯、民间传统手工艺等大都掩盖在这个新时代中。随着人们对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视,关于城市“非遗”文化场地的景观设计也开始增多起来。虽然现在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转化,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分析

(一)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对于人的影响

城市中“非遗”文化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城市中“非遗”文化是通过时代的积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可以充实人的精神家园,增强人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城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它能够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所以需要保留城市当中的“非遗”文化,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转化,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二)城市非物質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

21世纪千篇一律的高楼耸立在每个城市之中,城市的形象几乎雷同,所以对于每个城市地区特有的文化形象塑造也逐渐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丰富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当地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这样也会使市民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自豪之情,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城市的景观形象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同景观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包括:公园、广场、文化街道和历史文化建筑等。我们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到景观环境之中,这样才能更加直接地向人们展示当地的“非遗”文化,才能使地域“非遗”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发展。

(三)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对于国家的作用及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国家发展比较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有文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文化及节日习俗纷纷涌入我国,我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淹没,甚至外国人比我们更熟悉我国“非遗”文化。为此我们要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引导人们去关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都应该献出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发扬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文化强国梦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城市中非物质文化

遗产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的方向分析

(一)文创产品的推广与宣传

现阶段人们也开始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营销与推广。虽然市场很广阔,开发的程度较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文创产品的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营销手段单一、受众群体少。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多是延续之前的手工做法,成品较为粗糙且成本高,很难做到批量化生产。所以我们应该将科技手段与文化相结合,将成品做大,质量做好。此外我们要将“非遗”文化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中去,做好宣传与推广,传播于世界。

(二)景观产品的应用

城市中景观产品能最直接地显示出地区文化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去各地旅行,品味异地的风土人情,陶冶自己的情操。在“非遗”文化景观产品的构造方面应遵循两个原则,即创造性原则和文化地域性原则。现阶段我们的设计应该探究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复兴的样式,使设计出来的“非遗”景观产品能够再生、持续发展。将景观产品应用于城市当中,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处,促进“非遗”文化的成功转化。

(三)雕塑产品的地域文化

雕塑产品的应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优秀的雕塑作品是最能打动人的。雕塑在我国历史悠久,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由于所用材质不易腐烂,也被人们称为传承文化的“活化石”,种类大多分为木刻、竹雕、泥像、石雕等。现阶段雕塑产品可以朝两个方向进行创新:一种是小型的把玩物件,可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娱乐闲暇时候的一种消遣方式;另一种是大型的雕塑与公共艺术装置相结合,可以放置在公共场所的草坪上及城市的慢行步道两侧或者是放置在室内的文化展馆里。雕塑作品与地域“非遗”文化的相互结合,才能赋予雕塑新的生命力,通过这种方式将“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四)文化产品的革新

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首先,我们应联系好“非遗”文化的继承者们,深入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工、文化内涵及功能性等方方面面,做好市场调研及品牌效应,联系相关厂家进行批量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其次,科技手段的革新也是极为重要的,机械化的生产逐渐成为了文化产品的主要生产手段,应通过不同的渠道与方式进行销售。

三、对于天津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转化的现状分析及设计研究思考

(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对于天津这座城市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及数目还是可观的。现阶段天津市的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分别为35个、250个。维护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地域特色“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天津市政府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对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获得了不小的成绩。2019年1月1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发布实行,这也标示着天津“非遗”保护事务进入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新进程。

天津历史悠久,因古代漕运而兴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也造就了天津古今兼备、中外合璧的特色城市风貌。南来北往的船只将各地民俗带到了这里,相互交织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天津特有的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多达42名,其中著名的有:民间美术的泥人张彩塑和杨柳青年画、传统手工艺的风筝魏、民俗的天后文化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运河沿岸民俗,丰富了天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也给天津这座城市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二)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中的问题

虽然天津的“非遗”文化种类很多,也开始注重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但是现阶段的文化转化方面遇到了问题。第一个就是原来的手工技艺不适应现在社会人们的日常需求及娱乐需求,这也丧失了文化的功能性,且手工艺制作时间长、价格较高,很难让大众接受,缺少利润的回馈,种类成品单一,不符合大众的口味。另一问题是部分传承者们不愿意将自己的“非遗”文化分享给社会及国家,更不接受改革与创新。年轻的一代人也没有兴趣和爱好去接受与了解这些“非遗”文化。此外,一些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打着“非遗”品牌,卖给消费者的“非遗”文化的产品质量很差,进而导致一些“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口碑下跌,错误的销售模式断送了“非遗”文化的转型发展。

(三)设计思考与研究——以天津市三岔河口地区为例

1.天津市三岔河口地区“非遗”文化的现状分析

三岔河口区域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最早的水旱船坞,被人们称为“天津摇篮”。当地有这样的一句俗语,“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三岔河口是海河重要节点,见证了天津城市的发生与成长。三岔河口地区的“非遗”文化种类丰富多样,研究价值极高,这里是天津市“非遗”文化的集中地段。

现阶段天津市三岔河口地区正在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及保护计划。2020年是中国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6周年。过去几年,天津在运河文化遗产上精准把握,新建、改造景观设施,加大保护力度,依托运河两岸文化遗产和资源,力求打造三岔河口城市文化示范段、杨柳青运河古镇示范段、筐儿港生态旅游示范段。目的是以点带面,达到全方位的“非遗”文化景观的区域辐射,让三岔河口地区文化重新“活”起来。

2.三岔河口地区“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策略

一是该地区“非遗”文化的社会宣传方面的有关策略。实施多项的举措:集思广益地征集三岔河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发动社会力量收集、深度挖掘该地区的非遗文化,讲好当地的文化故事;通过不同的网络新媒体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也可以制作多期关于三岔河口地区的非遗文化的节目,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区。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曲艺之乡,相声等民俗乐器表演形式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所以我们可以将三岔河口地区流传的民间轶事(河口文化、码头文化)通过这些表现形式,编纂成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段子,内容包括天后文化、天津皇会、泥人张、风筝魏等,再经由表演艺人传播给大众,表演的场地可以选择在三岔河口地区的周边空地上。这样会使这些非遗文化快速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引起大家的重视,进而提升该地区的“非遗”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力,“非遗”文化才能顺利地进行创造性转化。

二是关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创造性转化为物质产品的构思问题。三岔河口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现在都是相对独立地存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这些“非遗”文化更加合理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传播媒介了。三岔河口地区的古文化街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但在“非遗”文化的转化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每个文化的节点都相对地独立,缺少向外的区域辐射性和关联性。首先,应将这些“非遗”文化串联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可以提取泥人张等“非遗”文化的一些图案造型运用到日常用品当中,如衣服、围巾等产品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生产销售链,我们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非遗”文化的再认识。

三是关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提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景观小品及基础设施的本土化地域化可以让当地的居民产生共鸣,文化元素在景观环境当中的应用也可以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提取出三岔河口地区的文化元素,将文化实质化,立体化,进行直观地表达,从古运河文化及租界文化等中提取它们的文化核心,形成一个个可视的抽象文化符号,运用于三岔河口地区的每个角落,以此渲染该地区浓厚的“非遗”文化气息。例如:泥人张等“非遗”文化的作品可以按照原比例进行放大,可以做成一排排独立的公共艺术装置放置在三岔河口的空旷场地内;海河下沉空间的立面墙壁可以考虑多一些关于古运河“非遗”文化的浮雕,多幅浮雕作品的组合可以形成气势;景观小品也可以采用海河船运的元素,样式可以是由海河形状进行艺术性表达的波浪扭曲的样式。此外,河口地区夜晚的灯光效果同样是需要考虑的,灯具可根据地面的铺装纹理进行排布,也可以利用地埋灯及射灯的位置从平面及空间的角度描绘关于三岔河口地区“非遗”文化的图案效果及文字说明等。

四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在城市景观中的再还原。前提条件是建立正确的景观秩序,注重整体的划分与协调,明确每个“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相对应的历史场景。另外,三岔河口地区现阶段用地紧张,周围居住占地较多,这也导致了剩余的公共用地和绿地绿化面积不多且利用率不高,我们也应该思考当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最优化的还原。在实现的做法上,根据现阶段“非遗”文化的遗址进行精准定位,利用地面铺装的形式来纪念这些“非遗”文化,采用1米乘1米的深色不锈钢作为铺装,文字和图案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在上面,这样既可以省钱又节约空间。还有就是关于一些民俗节日和文化场景的复原,例如天津皇会,早期为祭拜海神天后娘娘,在其生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的庆典仪式,乾隆年间更名为“皇会”并流传至今,艺术种类多达40余种,基本上凝聚了天津民间技艺的精华。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场地搭建一个小型舞台,供人们欣赏与了解。将“非遗”文化场景在城市环境中展现出来,逐渐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一样的文化。

四、结语

本文在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遇到困难的背景下,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非遗”文化是抽象存在的,它们的发展与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同时也需要人的传播。现阶段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型,并适应当下文化发展传播的趋势。

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维护与创新并举,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应从当地的地域文化遗产出发,提取出抽象的非遗文化元素,运用科学技术手段,采取正确的设计方式,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当中,这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及保护、树立当地居民文化自豪感、提升地方的环境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永林,纪明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72-80.

[2]马知遥,刘智英,刘垚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民俗研究,2019(6):39-46.

[3]林青.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20-27.

[4]孙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3):40-41.

[5]任皓敏.晋西北马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净身节仪式展演及文化价值[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4):21-23+42.

作者简介:朱云祥,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艺术与建筑空间设计。

彭军,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