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审美世界 走出传统主客观美学的囹圄

2020-10-12 12:56王传辉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然美

摘  要: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使我们陷入了美的主客观之争,美的主客观之争是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认识论造成的结果,而西方传统哲学现已遭到现当代哲学的颠覆。如今美学要求我们回到审美世界,关注审美经验本身,在审美体验中探寻美的真谛。传统美学的缺陷正是因为它以传统哲学的视角在审美世界之外对美作出解释,陷入主客观对立的囹圄。所以,美学迫切需要用新的美学观去廓清传统美学与新美学的界限,显现传统美学的缺陷,使人们尽快走出传统主、客观美学的囹圄,从而直面审美本身。

关键词:自然美;主客观美学;审美世界

一、引言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的欣赏,这是主观美学的思想。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有客观的美的属性。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自然本身,这是客观美学的思想。《20世纪以来的自然美问题研究》中有关于国内自然美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结论,摘其一条概述如下:“对自然美概念一直缺乏合乎逻辑的有效界定,其内涵常常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从而直接影响了整个自然美问题研究的学理严密性。大家都认可‘自然美即自然事物或现象的美这个简单明了、顾名思义式的定义——事实上,这也是常常被写进美学教科书或工具书中的定义。因而,在很多论著中,自然美概念往往处于暧昧不明或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犹疑不决的状况中。”作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很少有人深入追问自然美作为一个概念存在的依据究竟何在,或者说将它作为一种美的类型的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另外,从传统美学关心的“美是什么”而非从现代美学关心的“审美如何”出发来切实思考美的分类问题,也是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1]。所以,当我们追问美是什么、自然美是怎样的美的时候,用传统美学回答必然会陷入美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但如果我们走不出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所引发的美的主客观之争的囹圄,我们就没法领悟当代多元美学的奥妙。传统美学的缺陷在于,其研究多在西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二元哲学等本体论、认识论范畴内展开。而当今的美学是在反叛传统理性,以直觉经验为基础,在审美实践经验内展开的以审美实践、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建构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美学理论体系。后现代的美学观是批判的、多元的、解构的。对此,中国美学更显示出其革命性,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从一开始就不是二元结构的哲学,用中国的哲学观建构中国美学不存在美的主客观对立的问题。后现代的批判、多元、注重思想生命的特征,要求我们用最新的美學观去解构以往的传统美学,来廓清传统美学与新美学的界限,显现传统美学的缺陷,走入审美世界,直面审美、生命本身,走出主、客观美学之争的囹圄。

二、关于自然美引发的美的主客观之争之解读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美学大讨论,在大讨论中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客观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他有客观的美的属性。人能感到美是因为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的美,形成美感。”[2]另一派是主观派美学,以高尔泰先生、吕荧先生为代表。他们认为是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才有美。还有一派是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学。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美学提出了“物甲物乙说”。物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物乙是指物甲在人的观念中形成的形象,物甲是物乙的客观基础,物乙是人对物甲的主观的加工,是包含着主观因素的,是脱离物甲而独立出来的,它就是主客观的统一,美的事物就是主客观统一的物乙。所以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蔡仪对这种观点的批评是:表面上看是肯定物甲的客观存在,但实际上指美只是投射了人的主观情感的物乙,所以仍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假的主客统一。

美学之所以会陷入主客观之争,是因为我们用西方二元哲学来解读美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主体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观照他和他以外的客体,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哲学便走上了二元对立的困境。二元哲学使人走上了唯物和唯心的两个极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试图寻求包括人在内的全部客体背后的客观本质。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只是主观精神或者客观精神的外化和显现。由于持这种世界观,当我们去研究物的时候就想排除主观经验的干扰,当我们去研究心的时候就想排除物的干扰,比如实证主义把客观性推向了极端而拒斥主体,彻底割裂主客体统一的关系。而胡塞尔悬置一切的现象学把自然界排除在外存而不论,把偶然的个人经验排除在外,甚至把理性还原到先验,最后剩下了一个孤独的自我。这种割裂主客观联系的二元对立哲学对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试图把美也纳入这种主客二分的本体论、认识论世界当中去解析美的超验本质,在后来的美学探索中众多美学家就是沿着这两条路,他们要么认为美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要么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愉悦,这种美学观点只能要么是形而上的,要么是二元对立的。如果我们拿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去理解美学,我们是不可能对美有正确的认识的。如果认为美不是客体的原因,那原因只能是主体,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哲学观点,不是美学应该有的观点。美不是客体固有的属性,也不是主观意识中把事物看作是美的才有美,而是审美意识中把审美对象看作是美的才有美。区分审美关系中的物我关系和二元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美,审美经验中经审美想象改造过的物我,和二元哲学中的主客体是不同的。当我们说什么东西是美的时候,其实应该说美的东西是美的,比如花是美的,不同于美的花是美的,这里面的关键在于追问美的花是从何而来的。美是审美想象加工的审美对象的属性,而不是客观自然物的属性,审美对象的产生离不开审美想象中物我的相互作用,是审美体验中物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美不是二元哲学中所描述的是主观的,或者是客观的,而是具体的审美实践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自由生命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通过实践强调了物我的相互关系,当我们用它去解释美学的时候,很多人误以为把美落到物质一端自己的美学就唯物了,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在美学中的片面使用。马克思虽然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笔者认为他更注重物我的相互作用。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中,客体是经人的精神改造过的客体,主体是有对客体经验累积的主体,主客体并不是它们各自极端的自身[3]。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的物我相互作用去解释审美意识下的审美活动,才能对美学做出正确阐释。

三、审美实践对自然美主客观对立的解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美的建构提供了政策保障。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观赏愿望空前强烈。但如果要问自然美中有什么,各种回答的中心是自然对象所显示的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形式美。而许多美学论著中对于这种感觉特点,概称为“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既然提出了自然美的“形式美”,那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美的“内容”或内在规定性是什么呢?自然万有存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状、线条、质地等形式元素承载的内容是什么?对此,中外的美学家中不少都曾探讨过此问题[4]。刘勰用老庄“道生一切”观点分析自然美,自然的形式美是由道而生成的外显;儒家美学的自然美是乐山乐水、君子比德于玉的结果;禅宗美学的自然美是自然的自性盎然;柏拉图认为一切有外形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式”;黑格尔认为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这些看似是自然形式之所以美的理由,但实质上仔细分析仍是在为自然的形式美寻求客观本体论的根据。如果从本体论、认识论上追问自然的美,自然形式之所以美还是有一个客观的本质在那里管控着,自然的美是客观的。这仍然是西方二元哲学的思想观念下对自然美的本体论论述。如果我们把自然美理解为理念、道的外显、理式的统摄、自性的盎然,那就又掉入了美学本体论陷阱。如果否认自然美的客观本质,又会陷入主观美学的罗网。实际上,自然的美来源于人对自然的审美实践,如果从审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形式是人从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经验到的,自然的形式美不是纯粹的自在之美,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不美,也就是说自然美不是自然的实体属性,是自然经人的审美意识、审美实践审视人化时,作为审美对象的人化自然所带来的审美体验的美,在这种审美体验中同时包含着人和自然,没有人参与其中的自然美是不存在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相互辩证的。自然之所以美,不在于自然本身,而是因为人通过劳动,通过审美实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了自然事物身上,把自己和自然合而为一,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天与人的合一之处”就是美向人的敞开。另外,审美中还有高低之分,形式美、感性美、视觉美是美的低级层次,人的心灵之美、生活境界之美才是美的高级层次。笔者以为“审美境界”之极致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彼此融通的高远境界[5],在这种高远境界中没有主客观对立。

四、审美实践对审美世界的建构

主客观美学是非審美世界里对美的认识。我们生活于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和世界打着交道,一般非哲学的思考对世界的理解只是现实的生活世界。但从不同的理论概念体系出发会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从感性的概念体系出发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从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出发,世界是认识的世界、理性的世界;从形而上学的概念体系出发,世界是超验的世界;从审美经验出发,世界是审美的世界;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出发,世界是语言的世界;海德格尔的世界是“此在”在世的世界。也就是说,理论决定着我们想什么、怎么想,是理论给我们一个世界图景,你拿什么样的理论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就决定着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因此,从理论观念出发,世界是观念的多元的世界,而非一般人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那审美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审美的世界只有在审美当下以审美体验去观照现实世界的时候,它才向人显现。在审美的世界里,现实中的世界和人发生了变形,世界不再是一个日常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审美的经验世界,人也不是一个日常生活世界的人,而是一个审美的人[6]。在审美的世界中,人(西方传统哲学所说的主体)常常是一种忘我状态,已经虚无化并和审美对象(西方古典哲学所说的客体)交融在一起,无我无物。在审美的世界里,人解除了一切社会属性约束而达到无身份的个性解放,人在现实世界里所遭遇的一切挫折在这里都被消除,人完全是自由的,是创造的。而审美对象此时充满了人的生命意志,是人精神自由创化的显现。美此时就是人去经验生命意志的自由现象所获得的自由感,人仿佛失去自身,完全被美所规定和支配,人由此自我消解而和美的现象融合在一起。由于世界的不同,世界的结构和内容也不同。但往往不经哲学思考,我们会把多个世界里的东西交混在一起,认为是一个东西。比如,主体和客体是二元哲学认识论的概念,人(主体)和审美对象(客体)是美学世界里的概念,审美世界里的人和对象和非审美世界里的主客体完全是两个世界里的东西。西方传统哲学世界里的主体是理性意识的代名词,客体是理性的认知对象,它们是认知、征服、改造的关系,而审美世界里的人(主体)是感性的、直觉经验的,对象(客体)是非实物的、完善的。实质上,在审美经验世界里没有西方传统哲学所谓的主客观之分的,而是物我交融或者物我两忘的生命体验。但我们做美学研究的时候很多人把这两个世界里的人(主体)与对象(客体)理解为了同一,这是造成美的主客观对立假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讨论研究一个事物的时候应该在他所属的世界里去谈论,讨论研究美一定要在审美经验的世界里,才能得出关于美的正确认识。

五、结语

传统美学之所以会陷入主客观之争,是因为传统美学是在非审美世界里对美进行判断,在审美世界里,世界的结构和内容与非审美世界的结构和内容完全是两样的。离开审美实践、审美经验在审美世界之外去讨论美势必会陷入主客观之争。我们只有用最新的美学世界观、用多元的尤其是中国的美学理念指导我们去研究美的知识,研究审美世界中的经验现象,去解构传统美学,才能建构新美学世界,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美学主客观之争的囹圄。

参考文献:

[1]杜学敏.20世纪以来的自然美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10):147-154

[2]朱立元.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艺术百家,2010(3):88-94+101.

[3]王元骧.“后实践论美学”综论[J].学术月刊,2011(9):90-101.

[4]王向峰.探寻自然美的内在制约条件[C]//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014:21-24

[5]张世英.哲学与审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C]//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论文集,2014:15-16

[6]彭富春.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传辉,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艺术系讲师。

猜你喜欢
自然美
从悦目的自然美到悦志的创造美
“出”与“入”——浅析儒道美学中的人格美与自然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态举隅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让经典在学生心中绽放
发现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