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阳唱响山村幸福歌

2020-10-13 04:53宋会杰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9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贫困户群众

本刊特约记者 宋会杰 张 珂

秋意渐浓,豫西群山深处,宜阳小城坐落在山边河畔,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乡村美、产业富、百姓乐,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的田园长卷正在徐徐展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宜阳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县上下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连续3年财政投入在11亿元以上,完成脱贫89个村、7.59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65%。2019年4月,顺利通过了河南省脱贫退出考核评估和公示,摘掉戴了20多年的贫困帽子,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民生答卷”。

答好“脱贫题”,诀窍在产业。宜阳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农业大县优势,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形成了全新种植格局,不断推进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调整,全县特色种植产业规模达56万亩,带动6万余名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确保稳定增收。

调整结构扩规模 “造血”功能更强劲

最近,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已经开始采摘脱贫“丰收果”了。村里自2018年年底引进丹参种植脱贫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15户40余人种植丹参近百亩。今年丹参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值5000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宜阳县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分布现状,统筹考虑地形地貌、产业基础,以及乡村文化元素、群众种养习惯,对县域南山北岭的气候、土壤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先后出台了6个指导意见和方案,统筹谋划产业扶贫布局。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该县确立了以花椒、烟叶、艾草、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村,以肉牛、生猪、肉鸽等为主导的畜牧养殖村,以苗木花卉、林果采摘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村,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示范村,培育出了董王庄乡艾草、上观乡水蜜桃、锦屏镇软籽石榴、香鹿山镇花椒和迷迭香等一批特色产业,建成5个特色优势专业乡镇、30个特色优势专业村,使全县产业扶贫做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既有规模、又有效益”。

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主导的特色农业新格局,12万亩花椒、6万亩烟叶、20万亩花生、3万亩苗木花卉、8万亩优质林果、7万亩中药材、8000万袋食用菌的种植新格局逐步形成。打造出了“中国生态食材花椒之乡”“中国中医农业之乡”以及“三品一标”农业品牌等69个品牌,形成了中药材深加工、艾条艾绒艾柱等艾草制品、迷迭香精油制品、花椒芽茶叶等“宜阳印象”系列产品。香鹿山香谷、七彩莲花谷、连昌河休闲农业等15个市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的形成,培育壮大了民俗休闲、观光游玩、生态采摘、养生养老等多种业态,为脱贫攻坚加速跑注入了不竭动力。

选育龙头强链条 脱贫成果更牢固

产业发展快,还得龙头带。选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带动作用,宜阳县坚持“一户多策、一村一品”脱贫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县乡有龙头、村村有主导、户户有增收”的发展道路。

该县先后出台19项优惠政策,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带贫等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扶持,培育引进民正农牧、新大牧业、北国风光、金薯王、天之艾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1个,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937个,流转土地38万亩,带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县域内新大、民正等畜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有序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万头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25个,优质生猪生产能力达60万头;创新“1248”扶贫模式,建成57个家庭农场,带动60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引进红日药业、鹿超农业、天之艾、迷迭香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依托富隆特体育用品产业园,引进佑固服饰等来料加工企业,带动1387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放大了扶贫资金的社会效益,改变了过去点对点脱贫、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起到了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不仅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帮助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集体经济“加速跑” 内生动力更充沛

受疫情影响,很多山区贫困群众暂时放缓外出务工脚步,又因交通不便、没有大型扶贫车间而无法就近就业,怎么办?

靠山吃山、发展绿色集体经济。宜阳县花果山乡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该乡召集因疫情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普通群众,在田间地头开了一场鼓舞人心的现场会:乡政府牵头,采用“直接补贴到户,每户最多不超过1万元”的模式,引导扶持群众利用山区良好生态环境种植连翘。

危中寻机,大家种植连翘积极性很高,目前共新发展连翘300余亩,百余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预计未来挂果后,一亩年均可增收4500元。参与种植工作的贫困群众还可获得每天不少于50元的工钱,能暂解燃眉之急。

花果山乡种下了“希望树”,董王庄乡武坟村用花椒、连翘、柿子、水蜜桃筑起集体经济四根“顶梁柱”,全村贫困户都纳入分红范围。

发展集体经济是带领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篇文章,宜阳县借助被列入全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的契机,大胆探索实践,加大资金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推进“三变”改革,切实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因地制宜拓宽增收渠道,明确发展定位,找准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添脱贫攻坚动力。

樊村镇沙坡村花椒种植富乡邻 摄影/田义伟

将发展产业项目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利用帮扶资金,由村集体建设蔬菜大棚、加工车间、养殖合作社,通过承包、吸纳就业、组织合作帮扶等方式,吸引贫困户广泛参与,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保证村集体增收。

租赁、转包集体闲置资产。将各村旧校舍、旧村室、荒山荒地等集体闲置资产,通过改建扶贫车间、公开租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自主开发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充分发挥村级光伏电站作用。建成集中式光伏电站1座,可带动贫困户600户,户均增收3000元。全县建成12.97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222个、带动贫困户6397户,户均增收500~3000元;建成11.5兆瓦地面光伏电站85个,增加89个贫困村每年1.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带动贫困户2972户,户均增收3000元。

大力发展村级扶贫车间。建成扶贫车间(就业基地)106个,引进好饰莱、香港进选等50家加工企业,通过车间资产收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从业人口1万余人,带动贫困人口1323人。

目前,该县建设扶贫产业基地340个、布局扶贫车间58个、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353个,采取公开租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自主开发等方式,带动全县8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吸引贫困户广泛参与,通过承包、务工、参与分红等多种方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乡村扶贫车间手握国际订单 摄影/田义伟

创新模式领航向 群众增收有希望

未进其村,先闻其香。

临近香鹿山镇赵老屯村的地界,便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清香,好似茶香又略带辛味,沁人心脾。洛阳迷迭香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石瑞朴说,这是迷迭香散发出来的味道。

迷迭香香飘创业路,群众又能得到什么呢?香鹿山镇副镇长陈新国介绍,群众依靠土地租金、劳务薪金、服务佣金、经营现金实现了增收致富。赵老屯不仅“屯香兴旺产业”,还“屯绿提升生态”,村里在全面完成厕所改造的同时,建造景观水系,湖渠贯通,移步换景,形成山水林田湖和谐自然的生态景观;“屯文留住乡愁”,确定“小青砖、黄土墙、半坡顶、砖木门”的传统豫西民居风格并进行整体改造,深挖历史文化,保留老街老院老窑风貌,建成“一场三街四院六园”等项目,村景一体,文旅融合,自然和谐,收到了望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温润乡愁的效果。

三个“屯”,不仅引回了本村人,还招来了外乡客。31岁的赵老屯村村民陈爽爽以前在洛阳市区开美容院,现如今,她回到了村里开起了“窑洞”农家乐,不仅在家门口每月能挣到上万元,还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要发展,创新模式走在前。宜阳县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贫困群众劳动力状况、发展意愿、土地面积、务工技能、经商本领等情况,出台支持奖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给予产业发展补贴,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订单收购,形成“自主发展、托管经营、土地流转、返租经营、资产收益、务工就业、三产带动”等七种带贫增收模式,建立完善带贫主体、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为贫困农户全方位参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带动了6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至1万元。

莲庄镇七彩莲花谷项目打造四季休闲农业乡村游胜地,落地便实现了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开店经商得现金、集体经济得佣金的“一地生四金”产业带贫新模式。

上观乡创新发展的实践也让人耳目一新。石板路、泥巴房、红灯笼、青砖、黑瓦,还有小桥、流水,连乡政府的外墙都是黄泥巴糊的。

以前,这里交通不便,街道破败不堪,房屋东倒西歪。依山吃山,靠沟吃沟,乡里因势利导谋嬗变,经过几年的发展,上观乡形成了“春观桃花来踏青,夏观星星来纳凉;秋观红叶来采桃,冬观雪景来祈福”,一年四季,季季有美景的旅游发展格局。在维护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同时,上观乡实现了农业、旅游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作为中原桃乡,这里的水蜜桃形美色艳、甘甜汁多、香溢味醇、甜润可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有“果中皇后”“王母娘娘仙桃”之美誉。目前,上观乡水蜜桃特色种植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年产值4800万元,成为一项真正的富民产业。三岔沟村贫困户李春霞除了自己种桃子,还经常到合作社干活,每天工资80元,又多了一项收入。

上观乡乡长苏杰说,他们正在以桃为媒打造桃缘小镇,实现“春赏桃花夏摘果”的愿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让广大群众在从事特色林果业种植中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踏上“旅游路”。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贫困户群众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多让群众咧嘴笑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