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

2020-10-13 09:47
新少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咏叹调巴赫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种弦乐器,共有四根弦,靠琴弦和琴弓摩擦发出声音,音色优美。它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的支柱之一,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目前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欧洲,它从16世纪到18世纪,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因为音色悠扬高雅,小提琴受到皇室贵族的推崇,一时间似乎成了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那时候的绘画作品就可以看出,小提琴作为高贵的“道具”频繁出现在画家的笔下,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布面油画《音乐的预寓言》。

这幅画创作于18世纪,目前收藏在法国尚贝里美术馆,作者是托马索·玛利亚·孔卡。在漫漫艺术长河中,这位画家不是非常著名,但并不影響这幅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画家用古典主义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同时代的女性小提琴演奏者。画面中,她左手执琴,右手持谱,眼睛凝视远方。深色背景衬托出这位女子皮肤细嫩、面容娇美。白色的衬衣和她白色的皮肤提亮整个画面,红色披肩斜搭在身上,与右下角的绿色桌布互补。钴蓝色的头巾为暖色调的画面提供了颜色的亮点,和一抹鲜明的高冷。

在画家笔下,女子所着服装的面料质地优异,头戴红色宝石,还有手中的小提琴,种种元素都在显示她不凡的身份和地位。画面构图严谨,用色考究、平衡。柔妙的明暗色调和人物造型如雕塑般简练概括,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绘画风格,颇具庄重高雅的古韵之美。

这幅画作不仅是画家技巧的体现,也写照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差不多在画作完成的同一时期,被后人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已经开始绽放光芒,而一首不朽的经典乐曲,也正悄悄酝酿……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曾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最为世人称道的代表作,原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在1727—1736年间创作完成。

关于《G弦上的咏叹调》的“走红”,还谣传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人动了手脚,仅有四根弦的小提琴,除了最粗的那根G弦之外,所有的琴弦都断裂了。巴赫只用一根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惊艳全场,这就是今天的《G弦上的咏叹调》。

真实的情况是,在原曲问世时期,音乐还只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在19世纪初才逐渐流入民间。此曲是在巴赫逝世之后,同样来自德国的小提琴家威廉斯密将其改编并在民间演奏,才得以闻名于世。

威廉斯密将巴赫原作《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中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又将主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以小提琴主奏,辅以钢琴或小提琴、大提琴。

在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且华丽庄严的前奏、充满诗意旋律的中部,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神圣气氛中结束。

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这首曲子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喜欢,最终广为流传,成为不朽的经典。欢迎感兴趣的小读者扫描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点击“聆听经典”,或者直接在公众号平台输入文字“G弦上的咏叹调”,试听这首经典名作。

(责任编辑  王硕)

猜你喜欢
咏叹调巴赫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秋天咏叹调(组诗)
巴赫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人生咏叹调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老李的咏叹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