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建构与优化

2020-10-13 09:48刘林邓钧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境文本

刘林 邓钧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层党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原著课应该在各级党校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但事实上,特别是在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作用发挥程度和受重视程度难以让人满意。从这种应然到实然的落差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切入点,阐述基层党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目标定位、文本选择、课程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从文本走向语境、从解读走向探究、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重三条路径来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著;建构主义;文本;语境

[中图分类号]D2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10-0039-05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原著涵盖了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他们所处时代实践的提炼和升华,是众多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深学笃行善用的必备之物。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情和国情,如何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原著对于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类问题的洞察力和思想张力,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学者们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这对于基层党校如何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原著课寄予了新的期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层党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原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不断继承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共存。其连续性表现为,列宁主义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俄国革命导师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运用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原著作为这些理论成果的文本载体,保持着主体、方法、形态、功能、叙述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和传承;其阶段性表现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绝不是语言表述不同的关系,而是基于时代的呼唤和实践的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时代的论述。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好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让理论彰显时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时代的穿透力。1949年至今取得的一切伟大奇迹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的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全体共产党人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原著中汲取并吸收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灵感、理论与信仰、真理与方法。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是做合格党员的必修课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并进而变成物质力量,就不能不加强全体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和理解。每一个党组织都是一座战斗堡垒,每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都必须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上,通过每个党员的努力去实现”[2]15。作为党员,如果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不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不能有效地、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会软弱涣散,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信任就会减少。出于这些考虑,“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3];新党章中也明确把“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的第一义务。可以看出,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不但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需要,还是不断强化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

(三)上好马克思主义原著课是新时代基层党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应当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课主业地位”。这一规定明确了党校的教学目标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方面:一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党性锻炼。那么,党校教学如何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呢?根本途径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我们,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读原著不但是党员干部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途径,还是党性锻炼的基本途径。“政党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在党员个体思想和行为上的体现,就是党员个体的党性”[2]16,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注入和内化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党性教育。党校,特别是基层党校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形式和载体完成这一目标,马克思主义原著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凝聚的形式和文本载体。上好马克思主义原著课就是基层党校最基本的党性教育方式,也是党校之所以为党校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

新时代基层党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条连接着党、党校和党员的纽带。基层党校不但应该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课,还要克服现有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构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著课程体系。

二、新时代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建构维度

马克思主义原著课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计、资源开发和评价必须从科学合理的维度出发,遵从自身的特殊规律。即,首先研究和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才能进而研究“怎样有效地教学”的问题。

(一)新时代基层党校原著课的目标定位

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和总体要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目标定位应遵循“三三制”原则,“把组织要求、培训需求和教学质量评估作为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基本依据”[4]。作为设计者和实施者,基层党校和党校教师对于原著课的目标定位是明确的,但学员的需求则是多元化的。学员大多数是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实践经历丰富,来自不同的岗位,带着不同的困惑到党校学习,这就决定了原著课的目标定位不能从单方面出发,而是组织和学员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原著课的目标除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体讲授,还包括调动学员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种种困惑。马克思主义原著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成果,只有植根于学员的个人经验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地被学员们阅读、思考才能释放出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特别注意的是,“讲授马克思经典原著课程并非是由教师拿着‘圣经去‘布道”[5]47,原著课的目标定位除了学习政治理论,还包括用马克思主义强大真理作用构筑党员干部“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依靠学员个体对原著的自觉、自醒来达到党性内化和“四个自信”的目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新时代基层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目标“不是一种封闭性的目标体系,而是一种开发性、生成性的目标”[6]。

(二)新时代基层党校原著课的文本选择

马克思主义原著是基层党校原著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选好文本是实现基层党校原著课目标的前提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原著卷帙浩繁,而每一位学员在党校的学习时间又非常有限,党校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广泛,因此要求学员们完整掌握全部马克思主义原著很不现实。如何在短暂的党校培训中让原著课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认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7]。遵从这一要求,原著课的文本选择必须要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所谓代表性,就是所选择的文本必须是众所公认的经典文献,这类经典文献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又代表着马克思主义阶段性成果的最高水平,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所谓针对性,就是必须针对现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等课程资源来选择文本,让现场教学成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和丰富。所谓引导性,就是选择的文本要成为打开一扇马克思主义的“窗子”,能够引发学员阅读和自学更多原著的兴趣,进而引导学员“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8]。

(三)新时代基层党校原著课的课程评价

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桑德斯指出,“课程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过程、材料、目标、环境和各類资源以及结果进行评价”[9]。党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国民教育类型,它有着十分突出的特殊性,我们只能探求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评价体系的原则、规则和方法,而不能保证这种研究结果在高校等其他领域的同样有效和适用。比如,在考核评价上,诸如考试测验、打分等方式并不一定是评价党校教育的有效方式,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收获了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怎样的改造,对国家政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工作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理想信念得到怎样的升华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主观、个体的体验和收获,也是隐形的非显性,却在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程评价体系中更重要,显然整齐划一的定量测量评价指标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基层党校原著课的课程评价必须体现出走向多元、走向多样、走向过程和走向发展四个原则。在这四个原则的指导下,结合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评价模式,初步给出该课程评价的应该包含的环节和要素(见表1)。总之,无论应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标准和形式,对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党校教师、学员在内的所有个体的发展和课程自身的改进。

三、新时代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优化路径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原著课要想在基层党校体现应有的价值、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由于翻译习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党校的学员对于某些马克思主义原著感到抽象晦涩。学员没有和马克思主义原著形成对话,没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形成对话,也没有和授课教师形成对话,致使教与学这一组需要相互沟通对话的活动被阻断和隔开,这也是制约原著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所在。总体而言,尽管优化原著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是最为根本的是通过走向语境、激活课堂、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重的路径来优化提升。

(一)从文本走向语境

文本(原著)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根本依据。以文本为根本依据并不是党校教师照着文本向学员们讲述,而是教师和学员在文本之中或文本提供的平台和场域之中最终形成对话和沟通。只有如此,文本才能从写在纸上的文字进入人的头脑,变得鲜活和有价值。教师和学员要想进入文本,前提就必须进入文本的语境。所谓文本的语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在文本中要论述和回答的核心问题,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明显的和隐含的针对这个核心问题作出的回答,这是文本的问题语境;二是作者为何在其所处的时间节点要提出和回答这个核心问题,这是文本的历史语境;三是我们作为当今时代的阅读者,对于文本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和作者的回答持何种态度和理解,这是文本的时代语境。只要进入了这三重语境,教师和学员的对话就会油然而生,作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作者要回答的问题在历史和现实分别中处于什么位置?作者的回答在历史发展起什么作用?作为今天的读者又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回答等等,这些就是对话的主题。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既不能局限于文本,又不能“粗暴地”对待文本,原著课不是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地解读文本,也不是去倾听文本作者的独白,必须在语境提供的主题中对话,进而实现文本各种意义的再现和创生。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10]。

(二)从解读走向探究

对话不是简单地提问和回答,对话在课堂中具体地表现为合理地分配讲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比例。讲授式教学应该重点集中于文本的背景知识和语言学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原著写作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背景,语言学知识包括原著的专业术语的语义学和词源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相对客观的,而且也是学员阅读文本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而探究式教学正是建立在讲授式教学提供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就共同关心的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在真实的原著课教学中,讲授式教学往往就原文讲原文,就观点讲观点,就知识讲知识,文本的解读变成碎片式和填鸭式的“背书”,学员被剥夺了思考的乐趣,也没有形成进一步分析探究文本的知识结构,这是探究式环节无法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讲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分配并没有一套固定的规则,而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基本的理念是史、著、论相结合,既要有历史事实,又要依据文本,还要有思想的碰撞和谈论,其理想的效果应是:“学员跟随教师的思路走上一条逐步寻觅和探索结论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以一种有血有肉、跌宕起伏、思想历险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不是将结论或观点直接抛给学员”[5]47。客观地说,这对教师和学员在课堂上的态度和热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理论功底和课堂把控能力,学员也必须克服畏难情绪,调动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两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打通“教”与“学”这一双向流通的环节。

(三)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重

近几年,中央党校倡导的在党校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用学术讲政治”这种方式,对新时代基层党校马克思主义原著课的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也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个实现领域,即党内和党外”[11]。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基层党校教师就必须在原著课教学过程中对学员讲清文本内在的学理框架和学理逻辑,这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内大众化的直接体现。但是要在原著课教学中真正做到“用学术讲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重,就必须掌握语言叙述的方法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因为“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这个载体”[12]。在原著课教学中,语言叙述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取向是用大众化的叙述方式表达抽象晦涩的学理思考。就马克思主义原著本身而言,它是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深厚学术水平的,而且每位原著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这就需要党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好语言的转化和移植,教学语言既准确无误表达原著的理论,又要简洁朴实、通俗易懂,使学员听得进、能领会、可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既通俗易懂又魅力无穷,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喜爱听、听得懂、记得住。作为基层党校的教师都应该学习运用他们的语言艺术,提高用大众化语言讲原著,用通俗化语言讲学术,提高“用学术讲政治”能力。

总之,新时代基层党校上好马克思主义原著课,要从学科建设、课程建构、教务管理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实践探索,创新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让马克思主义原著在21世纪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让马克思主义原著课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喜爱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2]梁道刚.关于党性及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岭南学刊,2015,(2).

[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杂志,2010,(7):17-24.

[4]郭玮.新形势下提高马列经典原著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5):104-108.

[5]支立平.从“学”与“教”的维度破解党校马克思经典原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沈阳干部学刊,2019,(5).

[6]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6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8]習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Sanders J R.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search[A].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91:409.

[10][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80.

[11]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7-11.

[12]夏良.提高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水平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4):169-172.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语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语境与语境教学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