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绘画精神

2020-10-13 12:24高洁邱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米勒

高洁 邱涛

摘 要:米勒的绘画精神体现在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深入发掘与探索,并且使之发扬光大。他在不懈的努力下,终成大器,成为代表西方田园绘画风格的艺术巨匠。米勒油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通过他的画笔被塑造成为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平民形象的代表。米勒在他生命的旅程中,经历了太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苦,例如亡妻及丧子等,这些巨大的人生悲剧并没有击败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强大意志,促使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过人生痛苦的米勒,不但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独树一帜的绘画表现语言和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升华,春雨润物般地把自己的信仰自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进而体现了绘画精神和伟大信仰。

关键词:绘画表现语言;绘画精神;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 是19世纪欧洲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创作主题来自于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场面,作品具有淳朴的田园风光特点。他降生在法国诺曼底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米勒少年时显示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并在瑟堡学习了基础绘画。成年之后的他来到艺术圣地巴黎,得到了德拉罗什的赏识,在巴黎的这段时间,卢浮宫成为了他的第二课堂,他在这里跟历代大师进行了神交并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随后他创作了《簸谷者》,此作品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1849年,他攜全家搬到了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村,后半生一直住在此地并创作了一系列以田园生活和农民劳动为主题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品有《拾穗者》《死神与樵夫》《起风》《四季》等。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成就了米勒辉煌的艺术人生,使之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18世纪末法国大地上再次爆发了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西方的民主、自由、共和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法国旧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堕落是大革命的成因,大革命的爆发同时牵动了法国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的巨变。法国大革命成功后,社会秩序与经济生活恢复正常,人们对艺术文化生活的要求再次提高,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主要理想是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这个时期也是法国艺术文化运动踊跃发展的辉煌时代,陆续诞生了一些新兴的艺术学派,例如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艺术的新古典主义画派,着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探究事物本质且泼辣、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画派,以及受到工业文明与现代科技影响的印象主义画派等。在如此活跃的艺术大环境下,由于革命对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等领域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导致人们从理想回归到现实层面里,众多的法国精英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考虑艺术是否应该从艺术家工作室里走出来,回归到大自然,反映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进而形成了现实主义艺术并逐渐在法国美术界生根发芽,并且硕果累累,当时的法国美术界顺利地接受了现实主义美术的影响和冲击,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在法国众多的艺术流派中,这可谓是先锋画派,是对食古不化、固执保守的新古典主义,也是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构建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的有力反击。米勒作为法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率先倡导把反映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生活作为绘画创作主题,描绘自然世界,将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伟大诗篇呈现给观众。

米勒的贫困与惬意形成了他个人作品中的绘画精神,也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法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重要的领军人物,他用一生的创作实践践行了他个人的艺术信仰,并为之付出巨大牺牲。当时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艺术家远离了繁华喧嚣的城市,暂时避开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权利斗争, 拖家带口深入到农村,专注于他的艺术创作,完成他的艺术理想,去描绘他亲眼所见的法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环境。他用个人擅长的绘画表现语言画出了对农民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对于农民无耻的赤裸裸的剥削,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艺术为统治阶级和剥削阶层服务的旧体制,将普通农民的生活日常作为其绘画作品的创作素材。米勒为了创作深入到农民中长期体验生活,培养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绘画精神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米勒的艺术作品治愈了无数人的内心的伤痛,这也是他对人间的真、善、美孜孜不倦追求的回报,他从不屈服于现实生活给他造成的磨难,用坚定的画笔塑造了一大批伟大的劳动者光辉形象,体现了他自身艺术精神的觉醒,并创造出属于个人的艺术表现风格和语言,成为永载人类美术史册的一座丰碑。

巴比松村被誉为“画家村”,滋养了米勒的艺术创作,让他找到了个人精神世界的信仰和归宿,艺术创作灵感有如泉涌,例如定居巴比松村后的首幅代表作品 《播种者》,田园牧场是米勒进行创作的灵魂天堂,他将自己融入这个村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生产劳动的每个细节,并及时通过速写进行记录,为这幅惊世之作的诞生做好了全部准备工作。在 1850 年巴黎沙龙上展出而大获成功的《播种者》是他在这块沃土创作的许多动人心弦的佳作之一,《播种者》也成为米勒绘画精神的集大成之作。 当然米勒在艺术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和他过人的勤奋是成正比的。这件作品色调浑厚而凝重,主角的形象处于画面的黄金比例的中心,人物刻画得简洁概括,地平线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解决了画面的构成关系,呈现了独树一帜的画面效果,赋予了作品庄严的神秘感与历史丰碑感。雕像一般的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动,神情坚定地播撒种子,他的穿戴是当时典型的法国农民的行头,上衣、裤子和脚上的木屐都是标配,弯曲着脊背,表现了艺术家心中的农民形象是新时代的偶像,他们具有不屈的高贵品质,作品一经问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米勒歌颂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并用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来描绘他亲身经历的法国田园生活,他迷恋着这片热土,他也深深地爱着这里的人们。尽管这件作品的诞生如此轰动,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依然遭到反动势力的疯狂打击和报复,更有甚者认为米勒是同情农民的革命者,可能严重威胁贵族阶级的统治。面对血雨腥风,米勒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在他生活最拮据的日子里,依然能从容淡定地用画笔忠实地记录着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他说:“有生以来除了大地我什么都不曾见过;我在工作的时候试图竭尽所能地告诉人们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

米勒不入俗流,不屈从于名利,不做政治文人,正是这些原因,他的作品拥有了极高的格局和精神内涵,形成了一种平静接受和无声呐喊的气质。他的画面能够呈现出庄严的古典美在于他对素描的深刻理解。米勒经常出现在庄稼地里,努力耕作,深入了解农民生活,理解他们平凡生活。田园是米勒绘画精神的世外桃源,那里是他艺术生命的圣地。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乱年代里,在法国的巴比松村却诞生了《晚钟》这样静穆深沉、庄严伟大的佳作,不禁令人对作者米勒产生由衷敬意。画面中,伴随着教堂钟声的敲响,一对农民夫妻放下农活,以虔诚的心祈祷上帝给他们带来安宁、温暖的生活。农民身份虽然卑微,但也有上帝赋予的尊严,这种感恩之心也深藏在画家本人的心中,只有在艺术作品里才能获得精准的表达。他的作品拥有温暖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是当时救世的一剂良药。由于米勒每天念诵《圣经》,所以米勒经典作品《晚钟》体现了他对《圣经》教义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评价米勒的《晚钟》:“透露了基督徒对上帝和邻人的恩爱之情”,表现了“人和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和睦”。

这幅作品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引起了业界内巨大的轰动,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他运用温暖而含蓄的手法描绘的这对夫妻成为法国普通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言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器晚成的米勒当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作品才刚刚得到认可。米勒曾说过:“我决不向人低头,我也决不让巴黎画室艺术强加在我头上。我生为农民,也将为农民而死。”米勒与巴比松画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一样,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不同的是,米勒回避政治主题,他只想刻画他熟悉的农村生活环境和人群,如同画中的农民夫妻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上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米勒的艺术作品享誉海内外。成名之后的他陆续创作了《喂食》《倒水翁的女人》《格雷维尔教堂》《养鹅的小姑娘》《杀猪的人》等。米勒的作品并不符合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虽然他的作品中有众多女性的形象,但是这些女性的容貌、穿戴、身份并不是主流社会和传统美学所提倡的标准,她们都是普通农家女子的形象,清新而寡欲,其中《雛菊》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一直影响着后世,优美而温馨,干净而纯洁。农家少女仿佛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带着淡淡的芬芳,抚慰着观众的内心,观众复杂的内心世界瞬间被少女的温柔给融化了。

长久以来,米勒都善于运用素描这种艺术语言进行油画创作的前期准备,包括收集素材以及创作小稿,在这样的交替创作过程中,也大大提高了他对素描的理解与参悟水平,使之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格局,中国艺术院校对于基础素描训练的高度重视,部分原因来自于米勒的影响。他时常告诫他的朋友和学生素描练习的重要性,为了达到他理想中的绘画境界,他在创作之前,要针对性地画大约一百多张速写,而且把它们全部用上。他在创作 《拾穗者》这幅作品时,就在现场反复观察揣摩,进而画了大量的生动反映农民生活状态的速写,力求作品的质量能达到理想的艺术高度与格局。米勒一生创作的每件作品都堪称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米勒笔下的农民形象平凡而伟大,他歌颂劳动的伟大,把劳动者美化成平民英雄。1875年,在极端的贫困生活以及病魔的折磨下,米勒大师与世长辞,留给后世的是他坚忍不拔的绘画精神。

参考文献:

[1]葛洪刚.巨匠素描大系:米勒[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2]李秀梅.论米勒的乡土绘画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米勒
七月恒星
难忘的糗事
温暖的邂逅
温暖的邂逅
有效警示牌
对一本书的尊重
有效警示牌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