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绘画专业毕业创作指导的新思考

2020-10-13 12:24徐龙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7期

摘要:在当今文化艺术多元化趋势下,高校绘画专业毕业创作应该在怎样的平台下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员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多年的高校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指导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探讨毕业创作指导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指导思路方面需要注重的要点。

关键词:高校绘画专业;毕业创作;创作指导

一、高校绘画专业创作的现状

当代艺术发展的多样性所产生的新思潮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冲击。如何接受这些现实,怎么领会与借鉴,应用到高校美术学院的实际毕业创作指导中,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紧迫的研究课题。在高校美术创作指导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传统,怎样继承;二是如何接受与看待现代、当代(后现代)艺术。这两点直接关系到确定毕业创作指导思路的定位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毕业创作的最终结果。

(一)高校畢业创作指导中如何看待传统

自1949年起,我国美术学院长时间贯彻重造型基础训练教学模式,客观上它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当下面对毕业创作指导,可以时常感觉到之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不少保守与陈旧的问题,发现毕业创作与基础课程的严重脱节、思考模式上缺乏对新的艺术趋势与观念的思考、教学麻木与僵硬的状态,导致学生接受新事物与个性化发展时受到禁锢,毕业创作中缺乏新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继承传统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理智分析与研究。中国有五千年辉煌的文化传统,其经历历史更迭,是历史的精髓,是人们的智慧的结晶。这些优良传统怎么继承等问题有不少学者研究,也有过不少的理论篇章与作品发表。像徐冰“汉字”系列的重构方式还有谷文达的书法形式等等,让我们对传统的继承与接受问题上打开一些新思路。

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与陈丹青的毕业创作,作品曾经轰动过美术界,给社会带来极大冲击,改变学院的创作思路,艺术创作开始走向了艺术的本真即视觉语言上来。而“85新潮”与“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所展现出的“机制的转换和变革、自我解放和个性化潮流的趋势,使我们重新去寻找精神支撑与归宿,寻找自我和艺术的落脚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新的艺术思潮与思维模式,不要墨守成规地继承传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而应更坚定地继承优良的传统,只有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并与时代相结合,才能指导创作出今天的优秀作品。

在国内创作思路问题上一部分人片面地崇尚西方现代主义,从而忽略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也有一部分人在没能深入研究的状况下,又片面强调传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创新与借鉴,这些都是错误的。要辩证地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互动关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此推动中国美术创作并增强中国美术的文化话语权。

(二)借鉴当代的新思潮

历史总归是发展的,文化艺术层面也是如此。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装置、影像、新摄影、电脑艺术等新兴媒材,迅速介入艺术语言方式,打破了以往艺术种类的划分,与今天的生活、与大众的交流形成具有活力的互动关系,因此把握时代性改进教学思路是无可争议的趋势。访谈作者高士明写道:“第一,在一个艺术日益多元化、国际化的格局中,作为艺术传统守护着的美术学院如何将传统的艺术资源激活,使之恢复原有的创作活力,并在一个当下化的过程中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力量?第二,在一个世界图像化的时代,美术学院中的教育和创作应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身边丛林般生长的媒体图像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视觉经验构成的挑战?第三,在美院研究生教学中,教学、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教学改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艺术创作多元化局势中,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是西方艺术思潮、语言形式的涌入分不开。在潮起潮落的新的美术潮流中,中国传统进行了一次现代转型,所谓的转型不只是传统形式和现代题材的简单结合,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转型。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美术创作的文化责任和文化选择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这就是借鉴与采纳当代世界美术思潮的策略。所以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让这些思路来指导我们毕业创作。

二、指导思路上的几个要点

(一)重视培养独立人格的创作心态

当今世界,以前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规范、意识形态、人性观、家庭及人际关系等剧烈变更与调整。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调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当今培养一种独立人格创作心态的关键因素。要坚持以人为,以本强化人文思考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知识修养与思考能力的提高,提倡学生更新观念,敢于创新。

培养独立人格的创作心态中人文思想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观的树立。要守护学生健全的心理健康发展,关注与提倡学生人文精神之下对生命活动的当下性和超越性,一个真正的艺术品离不开作者的个人思想和个人情感,是他生活心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因此培养文化道德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的人格理想,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是毕业创作指导中首要的值得重视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画家们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以表现个人眼光来观察社会,以表现个人生存状态来进行创作才能使作品有生命的意义与感染力,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这证实了独立人格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找好理想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其中,有以下问题值得研究:首先在大学人文氛围中渗透人文精神,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考察、交流展等多种活动;其次在创作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见的发表和想法的提出,尊重他们的意识,锻炼他们独立的思想,发扬学生个性化的人文理想。

人文理想是一种价值性理念,自人文主义诞生开始,人类不断地超越现实性的价值形态,在绝对的真实性、内在信仰与内在生命之中体现自己的人格价值。人的存在核心问题是生存环境、道德、伦理等层次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及实现自由。只要教学中能够真正守护学生自己的生命活动的本真性,能够在生命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对生命精神、价值的守护。这就是我们培养独立人格创作心态的重要途径。

(二)题材的选择

在毕业创作中选择题材是很关键的因素。选择题材的过程是判断与定位学生的创作格调以及创作倾向的重要环节,所以一丝不能含糊。在题材的选择中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观察与分析社会、历史、生活,同时结合不同角度进行美术作品鉴赏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与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表现特点,了解学生的艺术追求以及接受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题材。

学生毕业创作是完全个人化的作品,所以教学中必须研究与重视学生的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性格倾向、意志力和自信心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作和风格形成。很多经验提醒我们,教师能否从学生零碎的草图中捕捉他们的构思酝酿、闪光的思想或者新颖的手法,发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非常重要,这对创造个性表达而言极为珍贵。在当今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观念的转化、视觉图示的新奇表现,因为这本身就是对惯性欣赏定式的冲击,需要鼓励学生在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接纳当今先进的美学思想与艺术思潮。

(三)形式语言的探索与创新

在当今社会,媒体的力量日益强大,在传统绘画方式以外,电视、电影、数码图像、计算机图像、商业广告等不断地冲击与渗透,使我们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精神境界与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鼓励表现语言的独创性与制作过程的獨立性,选择符合学生的创作倾向的模式。在毕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想象、思维、技术等综合能力,探索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最佳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在创作中真正对主体有“具体把握”或“深入理解”赋予画面的“情感”时,作品自然会有一定的生命力。 如一个学生想表现以“路”为题材的作品,她想利用错综复杂的铁轨来表现自己现实的内在心情,开始她用过丙烯来完成,后来又换成了油画来表现还是找不到自己心底的感觉,在指导教师交流与鼓励之下,她大胆用上了钢丝、各种颜色的玻璃碎片、绳子、丙烯等综合材料,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表现语言,创作上有了极大的积极性,也取得了好的成绩。这种过程体现了学生观念思维的转化,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如果以保守的传统技法来指导学生,将会使学生失掉天赋的创作力。所以一幅作品选择表现语言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及时有效地指导,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创作表现语言。

在当今文化艺术发展的新趋势与语言模式的多样化的发展中,毕业创作指导定位是很重要的。在毕业创作指导中,教师要在坚持继承与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当代世界美术发展的新动向,结合中国当代文化社会发展现实找回自身的话语权,找出新的平台,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创造出与国际接轨的崭新的毕业创作作品。

参考文献:

[1]皮道坚.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公亮.人文精神的现代性:兼论审美的边界性[J].枣庄师专学报,2000(1).

[3]邱岩峰,王思萌.关于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创作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6).

作者简介:

徐龙吉,延边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