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黏虫种群监测与卵巢发育特征

2020-10-14 07:24牛红芬秦乔生
云南农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黏虫陆良县雌虫

左 英,牛红芬,秦乔生

(陆良县召夸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陆良655600)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主要危害稻、玉米等作物,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等特点,是云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害虫之一。仅2013年云南省12个州(市)黏虫发生面积为16.04万hm2,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陆良坝子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63 hm2,是云南省的重要粮仓之一。近年来,虽然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但黏虫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减产

[1]。为此,在陆良县召夸镇设立了黏虫种群监测点,通过糖醋法连续4年开展种群监测,明确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并解剖了黏虫的卵巢,通过卵巢发育进度判断成虫的迁入/迁出类型,掌握黏虫的虫源性质,为预测预报及田间防控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位置

监测点位于陆良县召夸镇山冲海子村,海拔1 930 m,年平均气温12.4℃,年降水量1 350 mm。

1.2 种群监测方法及时间

2014—2017年每年5月20日至6月20日,采用糖醋法诱集黏虫进行种群监测。糖醋液按糖∶酒∶醋∶水∶敌百虫=2∶1∶3∶1∶0.1混匀,置于盆内,放在田间高1 m的地方诱杀黏虫[2]。每天收集盆内的黏虫,并记录诱集数量。

1.3 卵巢发育监测

卵巢解剖参照李汝铎[2]方法进行,观察卵巢发育情况,根据每年种群监测情况,解剖不少于50头的黏虫。

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参照孙金如[3]的方法,将卵巢发育分为5级。

1级:腹腔乳白色,卵管透明,无卵粒;

2级:腹腔乳白色,卵管白色,卵粒可辨;

3级:腹腔黄白色,卵管黄色及白色,可见成熟的卵粒;

4级:腹腔乳淡黄色,卵管黄色及白色,卵粒部分产出;

5级:腹腔黄色,卵管暗黄色,卵粒已全部产出。

2 结果与分析

2.1 黏虫种群动态

2014年5月24日始见雌虫2头,雄虫1头;2015年5月21日见雌虫2头,雄虫2头;2016年5月20日见雌虫2头,雄虫1头;2017年5月20日见雌虫2头,雄虫1头。2014—2017年雌雄比为1.2∶1~1.5∶1,雌虫占55%~60%,雄虫占40%~45%。

2014—2017年5—6月,从图1可见,陆良县黏虫多在每年的5月20—24日始见成虫,6月到达种群高峰期;从年度间的种群监测结果来看,2014年黏虫发生最重。由于2014年监测区域内黏虫重发生,2015年后,随着农户防控意识的增强以及防控技术的不断提高,黏虫发生逐年减轻。

2.2 卵巢发育进度

2014—2017年5—6月,累计共解剖566头黏虫;除2014年6月观察到1头卵巢发育为1级的黏虫外,其他年份未见卵巢发育为1级的黏虫;从图2可见,5—6月粘虫卵巢发育至2级的数量分别为36头和58头,3级卵巢的数量分别为87头和276头,4级卵巢的数量分别为10头和63头,5级卵巢的数量分别为4头和31头。5月黏虫1—5级卵巢所占比例分别为0.0%、31.8%、59.2%、6.9%和2.2%;6月黏虫1—5级卵巢所占比例分别为0.1%、13.2%、65.4%、15.5%和5.8%。卵巢解剖结果表明,5—6月的卵巢以3级为主,黏虫正处于产卵盛期。根据黏虫的卵巢解剖结果可推断陆良县召夸镇的黏虫多以迁入为主。

3 讨论

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陆良县黏虫的发生规律和卵巢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陆良县基层农技人员对黏虫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但因每年诱集虫量不一,可用于解剖的数量年度间有差异,但基本明确了黏虫的卵巢发育特征,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要增加解剖虫量,以更好地判断其种群来源性质。近年来随着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的调整和优化,黏虫的发生会产生新的变化。因此,持续做好黏虫的种群监测和卵巢解剖,可为黏虫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黏虫陆良县雌虫
洛阳市科技特派员到偃师市开展科技服务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雌虫单头饲养对蠋蝽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
陆良县档案馆顺利完成12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口述档案征集工作
文化治理现代化中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探索以黄粉虫蛹为食物繁育蠋蝽的可行性
陆良县总工会:举办贫困劳动力现场招聘会
萤火虫的“闪光语言”
不同寄主上南方根结线虫的ISSR—PCR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