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家族“添丁进口”

2020-10-14 20:13蓝明红
绿色中国·B 2020年7期
关键词:湘西岩溶世界

蓝明红

世界地质公园是对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200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中国的8个地质公园与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的17个成员共同创建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組织第38届大会批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共同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品牌,为世界自然、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撑。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之一,自2003年起,为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我国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我国世界地质公园高效高质发展,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展示国家形象与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文化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7月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中国推荐申报的湖南湘西、甘肃张掖两处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至此,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升至41处,占全球161处的四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岩溶高原东部边缘斜坡地带,酉水中游和武陵山脉中部,总面积2710平方千米。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体,以举世闻名的寒武系金钉子、红石林和切割高原型峡谷群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事件、古冰川气候事件与古生物遗迹等诸多典型地质现象,完整记录了扬子地台地质演化以及云贵高原边缘切割破碎的历史。

湘西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67%,是大自然碳排放的天然调节器。拥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植物,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湘西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首倡地,地质公园的建设,大力发展了地质旅游,全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公园成立以来,累计带动园区内6.8万贫困人口脱贫。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地质景观相融合过程中沉淀的深厚文化遗产,是地球惠赠给人类的最珍贵的遗产,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科学内涵、科普美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

据了解,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园区花垣县排碧乡和古丈县罗依溪镇的寒武系地层属古扬子海台缘斜坡沉积地带,又是由浅海向深海过渡的古生物混生带。这一特殊地质环境下孕育的排碧-古丈剖面,具有岩相单一、地层完整、露头连续、界线明显、化石丰富的特点,该剖面中的“诸球接子”化石带的标准化石和重要分子均具有广泛的国际寒武系地层对比意义,是解决全球寒武系分统建阶最理想的剖面。2003 年 2 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终审批准,寒武系的首批正式年代地层标准单位“芙蓉统”、“排碧阶”被正式确立。2008 年 3 月,寒武系“古丈阶”剖面成为全球标准层型。公园两枚“金钉子”成功解决了世界各地寒武系地层的精确划分问题。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在中奥陶统沉积了一套台地浅滩相紫红色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展示了其特殊罕见的氧化沉积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全球意义。红石林是发育于此套地层之上的一种特有形态,主要分布于海拔300~550米的酉水及其支流两岸的谷坡地带。在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长期溶蚀风化作用下,土下差异溶蚀转为地表差异风化,塑造出 1000多个形态丰富、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组合复杂的红色石柱,柱高 10~30米,出露总面积达 84平方千米,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近纪以来,湘西地区受大规模剥蚀夷平作用影响,发育有洛塔期和召市期两级剥夷面。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湘西地区快速隆升,向斜成山,古酉水和武水水系沿着云贵岩溶高原边缘侵蚀切割,形成洛塔—吕洞山—德夯岩溶台地-峡谷群。这些峡谷群纵横交错,与破碎的岩溶台地交织分布,是世界上发育最密集的岩溶高原脉网状峡谷群。峡谷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气势之雄伟,世属罕见。园区地表-地下水文地貌系统协同演化,台地-峡谷-岩柱-岩墙-瀑布-洞穴地貌组合丰富多彩,残留的岩溶台地、多级夷平面和地下河洞穴系统,完整记录了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地壳快速抬升的地质历史。成为云贵高原边缘斜坡地带侵蚀、切割、分离、解体演化过程的突出例证。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气候湿润、峡谷深切。园区内各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特色村寨是园区内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通过村寨建筑、构筑物、传统工艺品、服饰、家居、饮食等物质形态的民俗,以及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民族信仰、音乐舞蹈等非物质形态的民俗得以全面、系统的展示。流传千年的民族风俗、门类繁多的民族艺术、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如神话传说(苗族古老神话)、巫文化和民族戏曲(茶灯、苗歌)、渔猎文化(摆手舞、上刀梯)、喜庆文化(苗族歌舞、哭嫁)、服饰文化(土家织锦、苗家蜡染)、饮食文化(酸鱼、腊肠)等,无不与复杂的地质构造、峡谷陡崖交错的地形、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良好的岩溶生态密切相关。园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古朴的民风民俗与自然完美的结合,构成自然、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焕发着本真的魅力,共同构成了神秘独特的岩溶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

张掖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中心,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公园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第一阶梯分界处、祁连山主脉北坡的中段,处于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的过渡带。西南部的九个泉蛇绿岩套是5亿年前洋壳的重要物质构成,真实地记录了古祁连洋演化为祁连山的历程;彩色丘陵犹如飘洒在河西走廊之上的多彩丝绸,其色彩之多变、造型之奇特、规模之宏大,为世界地学奇观之一;独特的窗棂状-宫殿式丹霞是中国北方丹霞的典型代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贯公园,滋养着公园以裕固族为代表的多民族居民和多样的动植物群;祁连山山前丰富的新构造遗迹记录了65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历程。珍贵而优美的地质遗迹、脆弱且多样的生态景观、悠久并独特的民族风情,彼此渗透交融,造就了张掖地质公园丰富多彩的资源禀赋,谱写着新时代新丝绸之路上张掖精彩的华章。

彩色丘陵是张掖地质公园的特色之一,位于地质公园东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临泽县、甘州区交界处,核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彩色丘陵由1.35亿?0.96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湖泊中沉积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因含不同矿物质而呈现多彩多姿的景观特色,记录了早白垩世气候环境的变迁和新生代以来风化剥蚀的历史。随着时间和天气变化,多彩的彩色丘陵变化万千,颇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势,被誉为世界地质奇观。

冰沟北方干旱区丹霞是地质公园的另一特色,核心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集中面积约30平方千米。区内发育有千姿百态的北方丹霞地貌,从幼年期的“巷谷”、“一线天”,壮年期的岩墙、峰丛、峰林,到老年期的残峰、残柱等,以“顶圆、檐突、身陡、麓缓”的特征,记录了丹霞地貌不同的演化阶段,尤其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为张掖独有,丰富了中国丹霞地貌的类型和科学内涵。本区拥有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气势逼人,远观状若宫殿连城,近看宛如万佛坐禅,令人慨叹造化之神奇。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位于地质公园的南部,是地球演化与民族风情融汇的绝佳场所。本区坐落于祁连山向河西走廊的过渡带,全长约80千米。这里的化石记录了远古海洋生物的繁盛,地貌特征展示了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程。从祁连山腹地起源的河流终汇于黑河,红色文化与民族风情彼此渗透。是地质公园中一处集地质遗迹、冰川雪山、原始森林、天然草原、湿地湖泊、瀑布河流、峡谷深涧、裕固族风情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景观带。

九個泉位于地质公园的西南部,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约30公里,地处祁连山北麓。这里是中国最早进行板块研究的地方,九个泉蛇绿岩套证实了早古生代古祁连洋的存在,九个泉板块缝合线是早奥陶世华北板块和柴达木板块拼合的证据,它们完好的记录了早古生代的海陆变迁,具有全球对比研究的重大意义。因而成为1996年30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线路之一,也是2018年“中澳大地构造与地球资源联合中心(ACTER)”野外考察路线的重要站点。这里也是黑河多条支流的起源地,高寒植被发育,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珍贵的海陆变迁的地质遗迹、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和优美的祁连山风光彼此交融,既是地学科考和研究的圣殿,也是人们探索自然奇观的天然博物馆。

猜你喜欢
湘西岩溶世界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绮丽多彩的岩溶世界
——太极洞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